社旗县耕地土质现状调查与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

2021-11-03 15:40吴亭杜学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

吴亭 杜学云

摘 要:根据多年田间实际调查,对社旗县耕地pH值下降、耕层土壤变浅、土质板结、土壤中毒、部分田块成为“癌症田”等现象作了阐述,对修复改良土壤的试验示范实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主要包括:优化完善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机械深耕和深松,加深土壤耕层,破除板结,提高土壤抗旱耐涝性能;大力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技术,遏止土壤酸化;重视和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逐步改良和修复土壤;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残问题;推广绿色除草,减少化学除草,减少土壤污染;重视推广小麦、花生、玉米等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提倡一年一熟或隔年轮休种植模式等。

关键词:耕地质量;土壤酸化;土壤pH值;土壤修复改良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09-02

社旗县是一个有着73万人口,93000hm2耕地的农业大县,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薯、芝麻等农作物,是河南省产粮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地理坐標为东经112°46′~113°11′、北纬32°47′~33°09′,海拔103~135m,最高海拔711m,位于豫西南南阳盆东北缘,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土壤与耕地资源特征为:以黄棕色黏土为主的垄缓岗面积6633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54%;以砂姜黑土为主的湖积平源面积3733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9.5%;其余浅山区粗骨土和沿河流域潮土占全县总耕地6.5%。1982年全县土壤普查各土类平均pH6.8。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品对土壤的长期大量使用,这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耕地的质量产生了较重影响,土质逐渐酸化板结,土壤中一些嗜酸性有害微生物基数不断垒积,对作物的致病程度逐步加重;使用化肥残留在土壤中的一些盐分和有害物质导致土壤愈加板结,除草剂大面积连续使用,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使部分田块下茬几乎所有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有毒土壤被农民称为“癌症田”。为此,笔者根据相关农技信息及近年来在耕地土质修复改良方面的多点次试验示范效果,进行了总结。

1 社旗县耕地土质现状

1.1 全县土壤养分有所增加 根据2007—2010年全县土壤普查统计结果,全县土壤养分现状为: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85g/kg,全氮含量1.07g/kg,P2O5含量16.36mg/kg,K2O含量119mg/kg。与1982年全县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增加值10.19g/kg,全氮增加值0.27g/kg,P2O5含量增加值10.3mg/kg,K2O含量减值38mg/kg。总体来看,与1982年相比,出现了“三增”(有机质、全氮P2O5增加)、“一减”(K2O减少)的状况。

1.2 耕地酸化程度逐渐加重 据社旗县耕地质量监测资料介绍,1982年全县土壤普查结果,全县耕地土壤酸碱度(pH值)6.0~7.5,平均值6.8。据笔者2015—2021年在全县15个乡镇测查的486块耕地土壤(0~20cm土层)pH值平均为5.52,pH值最高6.2,最低值3.8。其中,pH值在6.0以上的有33块,占总查地块的6.79%;pH值在5.0~6.0以下的有322块,占总查地块的66.26%;pH值在4.5~5.0以下的有107块,占总查地块的22.06%;pH值在3.8~4.5以下的有24块,占总查地块的4.94%。全县土壤由大面积中性下降为大面积偏酸性。约5%的地块pH值甚至下降到4.5以下,导致多种农经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减产减收50%左右,甚至绝收。

1.3 大面积旋耕导致耕层变浅,加之化学品的长期投入,导致耕地土质板结加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机械旋耕大面积推广,大面积耕地活土层越来越浅,由旋耕前的20cm以上,现在变浅到15cm左右,少数地块只有12cm左右。加之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害物质盐分、氯离子等大量累积、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土壤“三相”失调,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土壤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1.18左右,到目前的1.23左右,土质黏重,通透性下降,不耐旱、不耐涝,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生产成本增加,化肥养分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施肥少了,庄稼长不好,施肥多了又继续加重土壤板结和污染生态环境。因此,化肥的大量施用成为恶性循环。

1.4 除草剂大范围使用,导致“癌症田”越来越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田、玉米田、花生田、大豆田、烟田、西瓜田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应用化学除草,农作物一年两熟田除草剂使用3~4次,特别是花生田和玉米田往往封闭灭草加上苗后化除连续进行,苗后化除后效果不佳再搞化除挑治,一季作物往往需化除2~3遍。所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毒期往往为6—7个月(如烟嘧磺隆、莠去津、甲黄隆等)甚至2~3年(如甲咪唑烟酸等),这些残留期长的除草剂连年使用后,对下茬多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致命威胁。2015年在兴隆镇后门李村委小祁庄自然村北一块1.5hm2的土豆地,因前茬是连种2年的花生,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激素,导致土豆70%左右的植株盯住不长,土豆植株长得“爷的爷孙的孙”,喷药补救3~4遍药,效果也很差,最后只得毁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5 土壤有害微生物基数加大,导致多种病害重发 玉米秸秆还田后,翌年小麦赤霉病往往发生严重。重茬花生土质酸性加重,白绢病、根腐病、茎基腐、青枯病等往往重发。

2 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

2.1 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根据多块多点次测查,全县每年小麦秸秆还田约60000hm2,秸秆还田量6000kg/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约20000hm2左右,秸秆还田量约9000kg/hm2左右。这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减缓和遏止土壤酸化,改良土质,培肥地力的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措施。但是,秸秆还田也带来了多种农作物病虫害加重发生和危害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政府推动行为大力推广秸秆生物腐熟技术,选用“RW”(用量45kg/hm2)“EM”(用量30kg/hm2)等生物菌剂秸秆促腐和除害的生物技术,推动全县秸秆还田这一土壤改良重大技术获得更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
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研究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及提升对策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
全国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设计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质量安全评价
迁西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