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1-11-03 03:48胡玉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国精神概论

胡玉娟

[摘    要]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凝结的抗疫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中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价值。为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概论”课中,“概论”课教师可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国精神;“概论”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0-0110-03

2019年岁末,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而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沉着应对,顽强战斗,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抗疫斗争是一堂现实的、鲜活的思政课。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所凝聚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它浓缩了最核心的中国价值,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概论”课和抗疫精神有高度契合性,前者能成为传播后者的重要载体,后者能进一步增强前者的政治引导力与价值形塑力。将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进行有效转化,既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抗疫精神,又能充分实现抗疫精神的育人价值,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的价值意蕴

积淀和形成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展示,是指引我们成功抗疫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撑。“概论”课教师主动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发挥抗疫精神所具有的指引、凝聚、教育、激励和展示功能,对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坚定理想信念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的心智渐趋成熟,思维极为活跃,认知和判断力有待完善,最为需要引导和培育。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不斷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而迷失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这个根本问题。“概论”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回应和解答青年的疑惑,使大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重大成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抗疫精神源于实际,源于生活,贴近学生,与教材知识相比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抗疫战斗中的鲜活事例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实确证。用抗疫精神来武装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使大学生进一步确立“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激发大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全党核心地位的情感认同与思想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勇挑时代重任,做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传承中国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中国精神孕育于华夏大地,形成于中华民族艰辛探索的实践历程中,并不断引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概论”课通过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成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出在这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所凝聚的伟大中国精神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精神支撑。“概论”课教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还应该把中国精神传递给学生。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4]疫情面前,日夜奋战的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坚守岗位的公安民警、守望相助的人民群众等,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和关爱生命、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品格。“概论”课可以通过讲好抗疫故事,解读抗疫精神,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精神,使之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国精神,主动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

(三)提高综合素养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5]“概论”课教师不能仅做“经师”,更要善为“人师”。“概论”课不能固守于传播知识,解说理论,还要善于传播思想,培育学生的理论思维;还要善于传播真理,教会学生明辨是非;还要通过教育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抗疫精神作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其所承载的思想智慧和所提供的重要经验启示,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加理论的说服力,培养理论思维。抗疫中所展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提供的现实确证,能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进一步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生命至上是中国抗击疫情的第一要义,由抗疫引发的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能帮助大学生认知、敬畏、珍惜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抗疫战斗中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能使大学生感受到临危不惧,忘我奋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和人生境界以及先人后己的伟大人格。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火线攻关,成功研发出检测病毒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研发疫苗等,也为增强大学生科学精神提供了宝贵素材。从国人自觉居家隔离到政府公共卫生部门所采取的政策,在疫情防控中折射出的公共理性精神,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公德规范的思考和认同。

二、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的实践路径

为了充分实现将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而非嵌入到“概论”课教学中,“概论”课教师应将抗疫精神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环节、全过程,充分发挥“概论课”的宣讲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弘扬抗疫精神。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践行立德树人

“目标和计划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具体实施中,首先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接受目标与计划,方能对接受过程的其他步骤的展开达成引导,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6]“概论”课要将抗疫精神系统、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需要在对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思政课教学旨归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优化设置教学目标和实施计划,将抗疫精神自然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坚持一元与多维的统一。结合学生特点,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围绕抗疫精神,建立起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感情、践行价值的目标体系。知识目标立足于掌握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领会抗疫精神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辩证地看待不同的观点,提高抵御不良思潮侵蚀的能力;情感目标立足于引导学生增加对祖国和党的认同感,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立足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坚持完整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概论”课对抗疫精神的宣讲可以在课程中“专题式”集中讲解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重大价值,确保阐释的完整性;也可以针对具体章节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选取抗疫素材,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抗疫精神的理解。

(二)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做到四个“突出”

将抗疫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组合,而是要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与理论寻根溯源、有效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对抗疫精神意义的理解要深,视野要广,格局要大,并能结合“概论”课的优势和特点。以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实践逻辑为主线,结合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所遭受的历次疫情危机,梳理党带领全国人民准确识变,科学应对进而转危为机的历史史实。总结中国人民在战胜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等疾病中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分析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论证伟大的抗疫精神诞生于伟大的抗疫斗争,帮助学生升华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在具体讲授中要抓住几个重点:一是突出战疫展现出的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优势。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困难时期这一优势愈发显现。二是突出战疫显示出的中国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丰碑。抗疫期间,全国各地“搬家”式驰援武汉;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军人、警察、志愿者以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们坚守疫线、齐心抗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三是突出战疫体现出的中国力量。这次防控战疫从容有力,既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展示出了根植于这种制度优势的中国力量。这“是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作基础是分不开的[8]”。四是突出战疫显现出的中国担当。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抗疫最前线,中国政府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中国抗疫不仅是把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也是对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尽心尽责。“中国为各国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已成为国际共识。中国所秉持的公开透明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分享科研成果及防疫经验,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三)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坚持“三课一体”

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9]“概论”课对抗疫精神的讲授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的灌输,要实现线上课程、线下课堂和实践教学三课一体,精心设置,巧妙构建,把灌输和启发辩证地统一起来。第一,线上课程拓宽视野。线上课堂可以采用专题式,根据抗疫精神与教材的关联设置专题,如“抗疫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抗疫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抗疫精神与建设美丽中国”等。专题式既可以细化抗疫精神,加深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和应用,拓宽视野,又能升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第二,线下课堂总体融入。在线下“概论”课讲授中以教材知识为主线、主体和主题,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中,运用抗疫实践中的丰富素材为教材知识提供现实确证,用好战疫素材增加课程的厚度,用好战疫故事增加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第三,实践教学升华认知。社会是思政课的第二课堂,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体会抗疫精神。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疫纪念馆,调查采访抗疫英雄获得第一手资料,组织宣传抗疫知识志愿服务,关爱抗疫医务工作者子女,撰写战疫故事等。

参考文献:

[1][5][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4]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6]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5.

[7]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显著优势成就“中国之治”[N].人民日报,2020-3-13(09).

[8]王锁明.中国战疫强大合力从何而来[J].人民论坛,2020-3-25.

[10]赵福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思考习惯的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0).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中国精神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