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2021-11-03 13:38王明洁
关键词:语篇教学文化意识

王明洁

摘 要:人类文化同大于异,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全貌;文化有显隐之分,应重视语篇中的隐性文化知识。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由同到异,感受文本之美,获得文化知识;由显到隐,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文化品格;差异探究,包容理解异文化,实现跨文化沟通。

关键词:语篇教学;文化意识;文化知识;跨文化沟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认为文化意识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并从知识、品格和行为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知识维度要求学生“获得文化知识”;品格维度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行为维度要求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一、英语语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点

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主流文化,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因而文化千姿百态,不胜枚举。但总体而言,人类文化同大于异。文化中的共通之处是跨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的基础,教学应加以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交际策略。过分强调相异而忽视相同,会使学生误以为各国文化特征迥异,妨碍学生理解文化的真实本质。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仅仅讨论文化差异的现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全貌。

同时,文化又有显隐之分。显性文化,如风俗、习惯和礼仪等,易于发现;隐性文化,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等,更多“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察觉,常常被忽略。比如,语篇中出现有关外国节日的内容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节日做比较,甚至举一反三,让学生头脑风暴,介绍不同节日的习俗,在培养学生洞察隐性文化方面,则关注较少。实际上,跨文化沟通时的很多误解都是由隐性文化差异导致的。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显性文化基础,教师更应关注语篇中隐性文化知识的教学。

二、英语语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篇均具有文化背景,必然带有文化元素。课本上的语篇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品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下面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2导入部分诗歌教学为例,探讨语篇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由同到异,感受文本之美,获得文化知识

传统的语篇教学关注语言知识,即使是诗歌教学,也会落入重视单词和语法的窠臼。而诗歌中常常出现的生僻词和不规范语法,为教师讲解带来很大困难。

其实,语篇创作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表达情感,因而既有独特的文体风格,又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教学时,教师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由同到异,让学生读懂英语诗歌,获取真正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也为提升文化意识打下基础:

1.初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拿到诗歌文本,梳理字词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读出感觉后,让学生讨论音韵美的来源及中英诗歌音韵美表现手法的差异。教师归纳总结:中英诗歌的音韵美都由韵律感和节奏感来体现。韵律感来自押韵,但中文诗歌往往一韵到底,而英文诗歌常常间隔押韵,还会转韵。这首诗歌就有 /est/、/e/、/e/、/n/和/a/ 五个韵脚。中文诗歌用平仄来实现节奏感,而英文诗歌更倾向于使用重音,类似音乐中的节拍。

感受音韵美是中文诗歌教学的常规步骤,因而学生较为熟悉中文诗歌的音韵知识。从已知的文化知识出发,通过朗读、比较和讨论,学生能发现中英诗歌共同的音韵特点,也能找出一些不同之处。教师的归纳帮助学生及时梳理零散的发现,将英文诗歌的音韵知识系统化。

2.再读诗歌,发现诗意美。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留意韵脚单词和标点,找出其与音韵的关系,并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按标点可以将诗歌分为三段,和韵脚位置完全相符。

学生再观察每行的首字母,读出字母中隐含的内容“Mum loves you”。和中文诗歌一样,英文也有藏头诗,只是中文以字为单位,而英文以字母为单位。所藏内容正是诗歌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相似的表达方式,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愿意去欣赏英文诗歌。

(二)由显到隐,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文化品格

不论诗歌使用哪种语言,都在表达带有文化特色的情感。诗歌教学,要由显到隐,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也要读出隐藏的情感。这时的诗歌回归了它的本来面貌,是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因教学而割裂的语言范本。唯有如此,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意识。

本诗歌颂母爱,颂扬了母亲在孩子幼小时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需要时义无反顾地给予,以及孩子长大后恋恋不舍地退出。可以说,关爱和担忧是世界上大多数母亲的共同情感。教师借助这首诗歌,让学生理解母爱,理解自己的母亲,理解世界上其他的“母亲”,逐步渗透和培养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1.通讀诗歌,感受母爱。

学生通读诗歌,然后回答课本上的两个问题:

(1)How would you describe Mother Birds feelings in the poem?

(2)What Chinese poems about parents love for their children can you think of?

之后,小组讨论“Are you moved by the love of Mother Bird?”“Do you have other moving stories about Mothers love?” “Can you describe Mothers love in your own words?”,并全班交流。

问题(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母爱;问题(2)使学生联想类似的中文诗歌,为文化比较做铺垫。讨论和全班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育积极的道德情感。

2.细读诗歌,品味忧心。

学生细读诗歌,并对比品读《游子吟》,找出母亲对孩子除了“爱”之外的另一种情感,并说出理由。两首诗歌均暗含了母亲对子女即将远行的“担忧”。“Often, she worries, from day to day — Very soon her baby will be fullgrown.”中的“worries”一词,《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恐”字,都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本环节通过对中英文同主题诗歌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读出诗歌显性的主旨思想后,进一步发现隐含的情感,更加深入地理解母亲的爱;学习从文学的角度欣赏不同语言的作品,理解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这一性质,提升阅读时的文化意识。

(三)差异探究,包容理解异文化,实现跨文化沟通

除了诗人有意识表达的情感外,诗歌里还蕴藏着无意识的文化信息,即隐性文化。同一文化体系中的读者一般不会发现这类文化信息。如果不加以重视,其中的文化差异会造成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障碍。

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隐性文化,主动探究其存在的原因,是实现文化理解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并敏锐发现隐性文化差异,促其有意识地调整文化行为,养成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习惯:

1.比较诗歌,体会差异。

学生再次朗读两首诗歌,仔细体会并说出细微的情感差异。教师引导归纳:“Excitedly, it will jump away, Spread its wings and fly alone.”中“excitedly”和“jump away”表現出小鸟为有能力独自飞走而自豪,是西方独立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流露出游子对母亲的牵挂和对有朝一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期待,是东方感恩文化的写照。

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和体会,关注诗歌中自然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渐养成自觉汲取语篇材料中文化知识的习惯,有意识地为跨文化沟通做好准备。

2.欣赏诗歌,理解差异。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中英文诗歌中出现上述文化差异的原因,并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言之有理的原因给予肯定。

文化本身没有对错与优劣,但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流障碍。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学生能有意识地调试交际策略,实现更有效地跨文化沟通。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此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和语篇文本中获取广泛的文化信息,包括文化中的共通之处和隐性文化信息。通过体验和比较,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多样文化,汲取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得体文化行为,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宋维华.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3).

[2] 龚海平.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J].江苏教育,2018(4).

[3] 高洪德.文化品格目标: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英语学习,2017(1).

[4] 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语篇教学文化意识
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武术入奥”视阈下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思考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开放性”问题设计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策略指导的语篇教学活动层次性设计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