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培育研究

2021-11-03 20:22刘金峰
大学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价值观

刘金峰

[摘 要]课题组对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下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特征。研究发现: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追求趋于多元化,重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职业期望呈现务实、求稳、薪酬期望偏高、创业热情较低的状态;职业意向以从教为主,多从个人价值角度评价教师职业。为此,课题组创新开展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调整就业期望,以加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156-04

一、问题提出

高等院校的师范生是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和师范生就业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赋予了师范生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受基础教育市场供求矛盾、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的影响,地方高师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社会进入深刻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地方高师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事关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事关教师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需要,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期望、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看法,其影响并指引着人们对某一职业的认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本文以广东某地方师范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以期了解新时代地方高师生优先关注的职业特质是什么,针对这些特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二、文献综述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取得了一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成果。赵玉芳等采用投射法进行测试,提出影响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因素有:愉悅、自我提高、人际关系、家族、贡献、威望、物质和环境[1]。张科等在比较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全程教育理念、关注困难生群体、学校教育针对性方面对策[2]。顾莉探讨了多元价值背景下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模式[3]。董艳依据Bandura 的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从环境支持、职业体验、职业效能方面加强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4]。尹玉萧等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了解师范生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取向,研究了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问题[5]。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广东H高校取样,共发出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问卷率96.7%。其中文科109人,理科120人,艺体90人。调查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为主。样本中男生83人 ,女236人,男女比例为1∶2.8,符合学校男女生比例。在城乡分布中,来自农村户口的学生占比68.03%,城镇户口学生占比31.97%。从样本分布来看,性别、学科大类、城乡的分布比例较为均衡,符合学校学生整体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从职业价值观是对职业特质的追求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自编高师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特征。调查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基础上编制的。本研究还选取了6名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以此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补充。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地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特征

问卷设计了一组职业价值观题目供选择,包括:1.能赚钱;2.工作稳定;3.事业家庭兼顾;4.促进自我实现;5.助人、为社会服务;6.人际关系和谐;7.能推动社会发展;8.工作专业性强、自主性高;9.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10.权力大。根据代际理论的界定,我们对以上所列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归类,其中“物质主义”关注“经济与人身安全”,“后物质主义”关注“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由此可知,第1项和第2选项属于“物质主义”,第3项至第10选项则属于“后物质主义”。 通过对样本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选择进行统计排序,结果见图1。

由图1 可看出,当前地方本科师范生优先关注的职业价值观是“事业家庭兼顾”“助人、为社会服务”“工作稳定”“促进自我实现”。其中“后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事业家庭兼顾”位居首位,占比54.23%,最不看重的是“权力大”,占比4.08%。反映“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的是工作稳定和能赚钱。综合来看,当前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在总体上呈现出“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发展的特征。

分析图1数据可见,位居前6项的职业价值观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均在50%左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6项职业价值观可归类为“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这可以印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变迁趋于多元影响,职业价值观也趋于多元选择。

图1显示样本学生在衡量高师生社会责任感的两个选项(第5项和第7项)上的得分不差。这说明尽管当今的高师生在职业特质追求中更加关注自我,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也呈现出不愿意完全放弃传统职业价值观和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理念的特征 [5]。

通过个案访谈,访谈对象在谈到“事业家庭兼顾”时谈到了“读书家庭付出多,要承担照顾父母责任”,这说明传统家庭观在90后师范生观念中仍有很深的烙印。在谈到“能推动社会发展”职业价值观时,访谈对象提到如“需要到偏远地方工作”,父母不同意,“收入不高,读书成本高”等。这说明地域因素、父母期望、读书成本是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谈到为什么更看重稳定而不是收入时,学生谈到“就业压力太大,先求稳再说”“工作有保障生活质量更高”。这说明在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实下学生求职心态以求稳为主。

(二)地方高师生教师职业取向特征

此项目主要了解作为准教师的高师生对教师行业的态度、看法和评价。问卷设计内容包括:1.收入水平;2.工作稳定;3.社会声望高、贡献大;4.充裕的休闲时间;5.职业发展;6.促进自我实现;7.人际关系简单;8.工作的创造性;9.工作环境舒适;10.其他方面。通过对样本学生的教师职业观选择进行统计排序,结果见图2。

由图2 可看出,当前地方本科师范生对教师行业优先关注的职业特质依次是:工作稳定、充裕的休闲时间、促进自我实现和职业发展。这说明样本学生选择教师行业的首要因素是工作稳定,其余三项都属“非物质主义”范畴,和前提职业价值观总体特征基本相符。

通过分析图2数据发现,样本学生更多是从职业特质和自我实现角度看待教师行业,看重教师行业对社会贡献的比率不足三成。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师工作对大学生来说已不仅是“饭碗”,更多承载着自我价值的实现,逐渐追求在工作中发挥兴趣和特长,体验工作成就感,向“后物质主义”转型,这也造成传统职业价值观中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社会担当意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意识的有所弱化。

图3是调查的样本学生毕业后的从教意愿。可以看出,超八成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从教,14.4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毕业去向,还有4.39%的学生表示不会从教。这表明大部分的高师生职业目标较为清晰,对教师行业选择明朗,对教育行业有积极的感情。

当问及“你为此做了哪些准备?”时,受访学生的自评都不高,进一步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对教师职业能力水平认知模糊,“不太清楚教师职业能力,上课时也只是很笼统地提一下”“很想去了解,接受针对性锻炼,却缺乏引导”“只靠自己的一些义教经历来摸索”。这表明高师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具体性的职业需求指导和帮助。

(三)地方高师生就业期望特征

就业期望可以分为物质期望与精神期望,前者主要表现为对薪酬待遇等的期望,后者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的期望。本研究侧重调查高师生的物质期望。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就业竞争力大,不是首选的就业地点。而中小城市发展潜力大、生活成本相对而言较低、就业机会多,是很多学生的就业意向地。 调查结果也非常明显地表明高师生对去乡镇等基层地区就业的意愿非常低,仅有0.94%的比例。当问及学生不愿到乡镇就业的因素时,学生选择的前三位原因是职业发展受限、收入低、不合家人期望。

2.预期薪酬区间。图5表明31.35%的学生选择6000元以上,30.09%的学生选择5000元到6000元区间,29.15%的学生选择了4000元到5000元区间。选择4000元以下的学生不多。相比一些毕业生就业薪酬待遇统计数据来看,样本学生薪酬期望值偏高。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行业的薪酬水平,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的,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这表明很多学生对当前就业市场的薪酬水平不太了解,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职业环境。尤其是艺体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学习艺术专业成本高昂,薪酬水平应该相对高一点。

3.就業单位性质选择。 图6是样本学生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结果。从统计中可以看出,74.92%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备选,仅有2.19%的学生选择非公办学校不去。这表明很多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仍受传统观念影响,以求稳心态为主,但趋于灵活,对民办学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高师生选择去社会培训机构工作的比例很低。访谈中,学生表示社会培训机构发展迅速,但“压力大,不喜欢”“不利于职业发展”“不合家人期望”。这一结果也正好印证前述职业价值观趋于“后物质主义”,注重自我实现和生活质量,同时也证明家人期望在我国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影响力。

4.地方高师生创业意愿。 图7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4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就开始创业,还有51.72%的学生表示当前不考虑,但准备以后创业,二者合计为55.17%,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数合计超过半数。数据显示,44.8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创业。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将近九成(87.9%)的在校大学生有一定的创业意愿,远高于高师生的创业意愿,两者比较来看,师范生创业意愿不强。从不同群体数据看,男生选择毕业后就创业的倾向比女生更明显。

访谈中,学生谈到选择工作后再创业是因为“毕业工作后知识准备、经验准备、心理准备会更充分”,表明学生的创业意愿较为理性。在谈到为什么不会选择创业时,学生较为集中地谈到“风险高,缺乏创业准备”。这表明高师生在创业准备上还有所欠缺,影响到了他们的创业意愿。当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创新创业类课程时,学生大多表示非常愿意。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地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特征

通过对地方本科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反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这部分群体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以下特征。

1.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呈现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发展特征。调查发现,当前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根据英格尔哈特的“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分类,高师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并重的阶段,但已呈现出“物质主义”趋向“后物质主义”发展特征。

2.注重自我发展,关注生活平衡。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个人自我发展、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价值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凸显,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在职业选择时并非像外界认为的一味看重物质利益,而初步具备了关注职业生涯长远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意识,同时调查发现,高师生更看重家庭责任,关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3.个人价值优先,兼顾社会价值。 调查发现,高师生在职业发展中表现为个人价值优先,注重内在价值,希望工作中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发挥自己潜力,但学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亦比较看重助人、为社会服务等社会责任感的履行。

4.就业期望偏高,与社会需求有偏差,职业认知不足。调查显示,高师生薪酬期望值偏高,就业区域集中在中等城市,去基层乡镇村级就业的愿望不强,意向行业以学校为主,去中小企业意愿不高。这与社会教育培训行业迅速发展以及广大乡镇村级基层基础教育单位求才迫切的社会需求有明显偏差。很多学生对教师行业的认知明显不足。

5.创业意愿相对不高但较理性,对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需求强烈。调查发现,当前高师生的创业意愿虽不高,但对待自主创业的看法比较理性,普遍在创业准备上有所欠缺,对参加与创业相关的教育培训需求强烈。

(二)教育对策建议

职业价值观形成和作用发挥有明显的主观性,但其形成机制受多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可从个人价值观、内外部环境,以及所学专业特点方面统筹把握。

1.坚持职业价值观导向一元化,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式。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職业领域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无法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高师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坚持在高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开展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责任。

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向师范生传递服务地方的就业观。要引导高师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统一起来,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持续发展。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意识,积极建立校地合作的平台,为地方教育服务,让师范生更早更直接地面对基层教育。高校要拓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式、载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起了青年大学生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他们的参与感、主体感大大增强,对集中统一管教模式厌恶反感[6]。要提高教育效果,就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新媒体是重要阵地和关键渠道,大学生在微信等网络媒体上的交流已成为其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应发挥网络渠道的正面影响力,使职业价值观教育从严肃刻板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营造宽松鲜活的氛围。

2.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地方师范院校起步晚,存在理念认识不够、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平台作用不明显等主要障碍。

首先,师范院校应主动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从理念引领、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在思想引领方面,学校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师生统一思想,有大局意识。师生中存在一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如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举措,创新创业是经管、技术类专业学生的事情,是培训开办企业当老板等,这些狭隘的认识引发了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偏见。其次,师范院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既有丰富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要以创新创业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开发课程中所蕴含的创新创业精神内涵和要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3.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市场意识,根据自身特点拟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师范院校应给予学生更多职业期望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比如针对过高的薪酬期望值,可以因势利导向学生提供往届毕业生平均薪酬数据和就业市场相关薪酬数据,使毕业生更有依据设定目标薪酬值。师范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学生的就业视野,引导他们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定位目标职业,鼓励他们选择具有发展潜力与创新活力的民办学校、中小企业就业。为避免学生对民办学校、社会教育培训的刻板印象,师范院校可以邀请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优秀校友回校访谈,引导学生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直观地了解教师职业环境、工作内容和任职资格。同时,师范院校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把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人生价值三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西部、基层施展自己的抱负,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结语

本文从职业追求、职业期望、教师职业意向三个方面对地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对地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行归纳。地方师范院校应创新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道德,引导其将个人发展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相结合,注重完善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职业规划教育。本研究也存在着条件所限而样本偏少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选取更多地方师范院校,以更深入地探讨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及教育对策。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玉芳,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知识价值观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718-723.

[2] 张科,佘万斌,彭巧胤.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8):169-171.

[3] 顾莉.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牡丹江:从孔子德育论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4):17-20.

[4] 董艳. 免费教育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建议[J].职教论坛,2013(24):28-31.

[5] 尹玉箫,蔡斌,王然.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7.

[6] 王灿明,张建锋,袁三立.试论专业化视阈中的师范生敬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9):62-6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价值观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我的价值观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价值观(二)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