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然现状与应然探究

2021-11-04 07:06何文华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学生党员思政

何文华

(淮阴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200)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蓄水池”,担负着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是发展学生党员的主阵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治任务。由于西方国家对国内意识形态渗透形式不断升级,高等教育的发展变革、“00 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对高校党员发展管理和党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新形势下,高校要主动适应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考察发展优秀学生,如何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如何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效果,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实然”与“应然”是相互作用且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然现状是分析应然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应该探究则是对实然探究的反思与超越,随着事物的发展进而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研究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然现状,可以对现今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以科学的审视,通过发现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提供切实的参考,进而推进高校基层党建整体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然现状

(一)考察标准不够完善

能否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需经历程序严谨且时间较长的培养考察过程,包括团员推优、入党积子确定、发展对象考察、预备党员确定等。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往往出现认定标准过于随意或简单的问题,将成绩如何、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作为考察学生的核心指标或替代做法,认为“成绩优秀”等于“符合标准”,认为“担任学干”等于“优先发展”,以奖学金等级、班干学干职位高低作为党员发展的排序,其导向下忽视了考察学生的入党动机、个人品质、群众基础等其它重要因素,缺乏详细而又统一的选拔培养认定标准。

(二)发展程序不够规范

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管理中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相应的工作流程与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有诸多问题,如入党积极分子推优环节中,仅由学生干部代为组织开展,在表决时也较为随意,小范围征求意见,而没有真正体现民主推荐;在谈心考察环节,仅是日常闲聊交流,而未能考察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入党动机情况;在支部大会表决环节,表决人在对发展对象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就随同一起举手表决通过而流于形式,这些发展程序执行不严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三)组织生活育人弱化

学生党员虽能够主动学习了解国家方针和形势政策,但在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方面等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组织生活往往随意性较大。因时间、人员、形式、其它事务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日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时间设置等缺乏规律有序,组织生活不能契合学生党员成长需求,学习内容有待丰富;另一方面,组织生活形式仍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专家讲座、热点时评等形式,常以单向灌输式为主,而现今已置身于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环境下使他们更乐于接受网络平台,致使学习效果不佳,活动形式有待创新。

(四)后续培养考察缺失

许多高校仍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培养考核还缺乏有效的再教育和考核监督管理机制。或者有些高校虽有相关的机制,但实际操作上往往是形同虚设,并未实施。而事实上,即便是已经发展为预备党员或党员的学生,如果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机制的环境下,也容易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自动降低自身作为党员的标准,甚至导致由于思想上的懈怠而产生行动错位等相关问题。由于后续教育考察的缺位,少部分学生党员认为自己已是党员,转正也是形式,只是时间和程序问题,进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入党后的多种懈怠。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然现状原因分析

(一)个体层面:自我教育有待提升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党员个体自身还存在问题:一是理论学习浮于表面。部分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往往停留于表现,未形成良好的习惯与自觉,学习往往也是流于形式、被动接受和疏于坚持,未形成学习、记录和总结的良好习惯,进而导致理论知识体系不牢,无法建立有效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实践锻炼不够深入。个体理论知识学习的弱化进而影响着实践锻炼,难以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未能发挥应有的模范作用。三是自我约束不能持续。学生党员将自我教育、自我批评作为必需完成的一项任务,在民主评议中,缺乏真正的反思,未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剖析、自我纠错的行为自觉,使得反躬自省流于形式,也难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

(二)高校层面:教育体系还需完善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关于学生党员教育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教育内容较为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三会一课”形式化、教育内容呆板化、教育结构单一化。常规以理论为主的教育维度和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学生的认识和需求。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如入党积极子与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高年级党员与低年级党员、非毕业班党员与毕业班党员的分类教育不足。二是教学方式相对模式化。教育常规的模式主要集中于党课培训、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活动、思政理论课、红色基地参观、社会志愿服务等,教学方式多以单线模式为主,缺乏多元性和层次性,也缺乏传统渠道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三是教育培训体系缺失化。教育培训体系既包括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的考察、培养、激励约束机制,也涉及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能,体系机制不建全,就无法发挥相应的激励作用。

(三)社会层面:全员育人有待强化

虽然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高度一致,但事实上,由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等问题,在与社会各主体间的协同共建的现实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一是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社会教育如政府、主流媒体及社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效能未能得到效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广泛而丰富,但主要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内部,需要通过不同维度进行挖掘和整合。二是舆情治理能力不强。现今的学生党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舆论环境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如果仅依靠学校的引导和学生党员的自控效果微弱,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政府、组织、主流媒体、高校等社会主体的通力合作。三是协同育人氛围有所欠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离不开社会多层面多主体的参与协作。

三、构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机制应然对策

(一)加强思政教育,源头把控质量

高校要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把深化思想教育作为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并组织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学生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宗旨意识,模范遵守和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高校思政教育的常态化、社会化和时代化。一是要创新思政教育载体。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并挖掘新媒体思政的教育优势,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载体,拓展传统课堂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双重思政课堂、传播多元文化和社会正能量;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教育。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于思政课堂、扎根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内化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三是要分层分类进行党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以保障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每位党员身份不是一时,而是一世,是一项对自我进行改造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能进能出机制才能保障我们党始终保持生命力和活力。要坚持依规管党治党,将推进制度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管理的治本之策,不断完善发展管理制度体系。一方面,通过制订务实管用的发展管理制度,完善《入党积子认定考察办法》《发展对象评选办法》《预备党员转正细则》等,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管理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畅通进出口,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要时刻保持清醒警惕,坚持思想不腐,在党员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出口”,对于不合格的入党积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及时处置,才能保持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当然,发展党员“出口”机制不像“入口”机制,在制定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高校实际情况不断实践与完善。通过制度落实,完善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党员发展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创新支部形式,提升组织活力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对学生党员进行引领、教育、培养的重要载体,要不断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高校基层党支部需要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指导下,结合支部工作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主动增强支部建设的自主性和创新力,改进本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方式,细化发展工作流程,调整发展评价标准,以提升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效性。一是要严格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开展支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提升支部组织生活活力与实效;二是要注重创新支部组织生活形式,体现新颖性、鲜活性、开放性与共享性,激发学生党员主动积极参加党内生活,培养他们关心党组织和建设党组织的能力,在生动形象的实践中自觉接受学习与管理;三是注重加强校内校外学生支部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走访参观、联谊结对、实践调研、专题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支部活力。

(四)注重后期培养,强化监督考核

学生党员党龄普遍较低,所在党组织往往是发展不完全成熟的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离不开党内外的有效监督,要增加多面监督,畅通监督渠道。一方面,建立党内监督机制。高校要建立起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和学生基层党支部三级内部监督体系。既要做好自上而下的监督,建立主动联系和谈心谈话制度,也要做好自下而上的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从而形成配置科学、程序严谨、制约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畅通党外监督机制。实施群众监督制度,发挥群众力量,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群体开展对学生党员发展成长的全程监督,畅通问题反馈、建言献策、诉求表达渠道。通过学生群众来了解学生党员发展管理工作中问题与不足,纠正学生党员中存在的不正之风,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质效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合格的党建工作队伍,他们是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过程中的规划者、管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力量,需要探索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较强、专兼结合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一方面设置专职组织员岗位统筹负责并实施开展具体工作,做到定岗定人。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学生党员等群体的作用,选拔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和热爱党务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从而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其他兼职为辅,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的党建工作队伍。通过党务工作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经验交流、考核评价等方式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并将党建工作开展成效作为党务工作者评奖评优、职务提拔、职级晋升以及岗位调整的依据,从而提升党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以确保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运行高效。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学生党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思政课“需求侧”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