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方法的创新优化

2021-11-04 07:06张春伟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理论课国防意识

张春伟

(沈阳大学 学生处,辽宁 沈阳 110044)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本质与内容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了提高公民的国防意识、引导公民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所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在国防建设以及国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国防教育课程,随着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防教育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本质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与教育对象的联系中,从教育目的上来看,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国防安全观念,以此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大学生是整个国防教育的主要对象。由此可见,大学生国防教育本质上是国家基于国防建设服务的基本需求,针对大学生而开展的一种公共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对国防建设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更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大学生国防教育既是一种典型的国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受到国防与高等教育的共同管理。新时代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理论学习则是其重要的教育内容,主要采用国防实战训练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国防科技教育、国防法规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共同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国家安全建设

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建设紧密相关,能够为国家安全建设提供一定的人才储备,也能够为国家安全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因此,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保护国家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中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首先,大学生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力量,是提升我国国防实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发挥了保护国家安全的作用,同时也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当我国国家主权受到侵犯的时候,新时代大学生战斗力的形成与提高依赖于强制性的国防训练,同时也与国防教育密不可分,是培养大学生崇高理想以及艰苦作战精神的主要手段。其次,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军队教育的关键内容,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发展,国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同时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也逐渐表现出了教育互补的鲜明特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比较低下,为了能够培养出拥有国防意识与现代化观念的人才,需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国家安全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

国防精神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在具体的国防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符合国家安全与利益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国防安全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近些年,党和国家明确强调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指出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来开展国 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为国防安全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大学生国防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围绕国防实战训练、国防理论等内容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是其他学科难以取代和超越的公共教育形式。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正确的国防意识,而国防观念与国防意识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保障,也是国防安全建设的根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了国家安全防卫等多个方面,与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紧密相连,能够引起大学生的认同与支持,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在保护国家安全与人民根本利益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

(三)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强有力的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国防教育起到了德育教育的作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切实地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结精神与集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其次,大学生国防教育起到了智育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教育学科,拥有十分丰富的国防理论教育内容,在国防训练理论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国防教育也能够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大学生国防教育也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近些年,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加剧,外来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巩固我国主流思想的核心地位,需要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以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方法的具体方法

(一)开展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国防意识,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国防意识教育十分必要,通过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激励大学生自觉承担国防责任。首先,国防教育工作者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国防教育课堂的效果,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国防场景,加强学生理论认识与情感体验的紧密融合,提高国防理论知识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得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国防教育的魅力与真谛。其次,国防工作者要营造浓厚的国防校园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网络等多种方式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向学生展示和讲授国防英雄人物和事迹,从而营造良好的国防校园氛围,提高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与热情。最后,国防教育者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积极效用,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国防资讯,例如国际形势、国内安全动态等,以此加深大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和了解程度,确保大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和平年代国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二)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模式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是将国防教学、日常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国防教育方式,即在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经验习得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防教育实践,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热情,还可以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国防教育工作中,通过组建大学生国防教育社团、组织国防教育参观实践、举办国防教育讲座、坚持日常训练等方式,不断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并将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纳入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范畴,使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国防技能明显提升,他们的挫折耐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在国防实践中得到明显提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育人效果。

(三)创新大学生国防理论课教学模式

国防理论课是大学生国防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对大学生国防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国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方面,在国防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将国防教育作为核心,邀请专业的国防课教师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国防理论知识,并且加强国防理论课与政治、科技、历史等学科的紧密结合,加深大学生对国防理论课的认知。同时,要基于国防观念与思维来开展系统的国防理论课,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国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将国防理论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国防战略思想。另一方面,组建专业的国防理论课师资队伍,包括高校国防理论课教师、国防教育专家学者、国防相关专业研究生等,定期举办国防理论培训活动,增强国防理论课教师的专职化。

(四)优化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目标,应该对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确保国防教育内容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首先,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宏观教育内容与微观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面性与层次性,并且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状态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育方案,满足大学生对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加强国防理论内容与国防实战训练的有机结合,确保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体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其次,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应该添加一些国防训练课程,加强大学生体能训练的强度,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在开展国防训练课程的过程中,要切实地促进国防训练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坚强、勇敢的优秀品质。最后,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国防教育内容中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例如国防训练成果、国防建设等,提高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与热情,引导大学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国防相关知识,进而完成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效用,应该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开展系统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为我国国防安全建设培养优质的人才。众所周知,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进程,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理论课国防意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