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相似联想思维,建立文章的重复螺旋式结构

2021-11-04 07:06孙靓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儿子母亲文章

孙靓

(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北京 101117)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发散状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多元的、广阔的、立体的思维方式。①发散思维通常借助联想方式,由一个中心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展开思考,从而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发散思维能够拓展思路,搜索丰富的内容,运用多种手法,最终表达更新颖、境界更开阔的主题。发散思维参与到整个写作过程,小到词句选择,大到主题选取,谋篇布局,材料安排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学生参与发散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狭窄的写作思路,短浅的写作视野和写作时空,一扫陈旧的立意和单调的结构布局。把自己置身于更宏大的是时空中,写出境界更开阔的文章。把储存在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片段进行整合,让杂乱无章的碎片变得井然有序而又丰富多彩。

一篇文章需要具体形象,把头脑中模糊的形象变得具体清晰,再现在文章当中。文章中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形象,往往需要一组形象,这就需要相似或相反地联想思维进行展开,或展开成一组相似的形象,或展开成一组相反地形象,也或者既有相似形象也有相反的形象。发散思维要运用联想来进行,联想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跨越时间和空间,把思维向深广处牵引。在作文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联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场景、事件,把此类现实场景同社会环境或历史背景向联系,试图揭示本质。用联想的线把构思的素材连缀起来,形成文章。

相似联想,就是指在某种情绪、情境触发下,展开的与这种情绪、情境、意思、信息相同、相似、相近的素材进行谋篇、构段行文,以增强(渲染)文章的感染力。相似联想在古诗中就是比兴的手法,比如在《诗经 卫风 氓》里诗歌用桑叶润泽鲜嫩的样子引出女子的容颜和婚姻的愉悦,当桑叶凋零掉落时女子变得憔悴,婚姻也千疮百孔。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也是这样,诗歌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离散,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分离。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由琵琶曲的伤感联想到琵琶女的人生遭遇,再由琵琶女的遭遇想到了白居易自身被贬的官场生涯以及自己的人生际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通过学生曾经阅读的篇目引导学生了解相似联想的思维模式。从学生曾读过莫怀戚的《散步》分析相似联想思维,文章写了“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里散步。走到一处不好走的路,“我”蹲下来背母亲,妻子蹲下来背儿子。这里的相似之处,是生命的轮回,儿子幼时,母亲力气大,背着儿子。等儿子长大,母亲年迈,母亲走不动,就由儿子背起母亲。如图1。

图1:《散步》结构图

同样以亲情为主的龙应台的《目送》,感受相似联想思维在文章中的明显表露。文章前半段写龙应台目送儿子华安离开,后半段写目送父亲离去,文章两次反复说到,父母子女一场不过就是目送着对方离开。两部分又都用并列的形式表现离开的不同场景,目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目送华安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二十一岁上大学的华安在车站离开。“我”上大学之后,目送父亲开着送我的小货车离开;父亲生病后,“我”去医院探望,临别时看着他在轮椅上的背影;父亲去世时,“我”望着火葬场的棺木,做最后的目送。三次送儿子,三次送父亲,又都形成重复。这里面能看出龙应台相似联想思维在其中起的作用。三次送儿子,儿子渐渐长大,目送儿子离开,其中就隐含着儿子长大,要挣脱父母。三次送父亲,目送父亲离开,暗示着父亲渐渐老去。儿子的成长,父亲的老去,就算身为母亲又同时是女儿的“我”多么不舍,都无法改变,这就是人生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衰老的过程。这就是自然的规律,作为自然界中的人是无法改变的,文章通过反复的形式层层展开,给人带来一种时空感,有淡淡的伤感,但又让人感到是一种必然的状态。如图2。

图2:《目送》结构图

通过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以及拓展的专题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篇目,感受相似联想的思维方式在名著当中的运用,并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体会,总结归纳出这种思维方式的外显规律,学习模仿相似联想的思维方式,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带领学生阅读巴金先生《小狗包弟》一文,“我”由听到一位艺术家和一只小狗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家曾经的小狗包弟,再由小狗包弟的命运联想到爱人萧珊的命运,由萧珊的离世联想到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进而揭示反思的主题。反思自我,反思文革。如图3。

图3:《小狗包弟》结构图

研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作者塑造了众多“看客”形象,他们包括赵贵翁、有七八个在路上议论“我”的人、一群小孩子、那个打儿子的女人、青面獠牙的一群人、在门外立着的一群人,他们都是观看我的“看客”,他们把我当“疯子”看,在“我”眼中,他们都是要吃“我”的人。作者联想出一类相似的人群,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我”当成异类,他们都很凶狠,想要吃掉“我”。这种重复的表达方式,让读者看到这类群体的庞大和触目惊心,而反复提到“吃人”的字眼,让读者不自觉的想知道原因。狂人经过反思,依稀记得20 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赵贵翁之流恐怕是因为他做过这么一件坏事,就义气地站到古久先生一边。而大家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都自觉地站到狂人的对立面,把他当成异己。人们虽然不认识“我”,但通过口耳相传,就形成了对一个人的判断,批判,形成一种偏见,逐渐扩大,由一个人的片面认知就影响了所有人,成为一个群体的心理判断,乃至一个民族的价值评价。这是在同代人之间的影响。文章狂人问道小孩子为什么也这样看“我”,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告诉他们的,这样的思维模式又通过母亲教授给了下一代的孩子,两代人都形成了一种共识。从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影响,到两代人之间的纵向影响,这种通过流言传播的形式在历代进行,就使得文章向纵深处继续发展,这样一种重复螺旋的形式使得主题逐渐明朗,以致作者借由狂人写到几千年的文明中写着“吃人”的字眼。如图4。

图4:《狂人日记》结构图

通过一系列的阅读之后,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相似联想方式,并由此建立的重复螺旋式的结构。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用图示的方式梳理作者的思路之后,把直观感受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掌握抽离出来的思维过程,在进行自由写作时,鼓励学生仿照相似联想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比如谭宇杉同学由生活中日日进出的家门激发了她的灵感,在驻足凝视门时,联想到听说过的父母结婚的场景,儿时与奶奶在门边消磨时光,奶奶的同事曾在门上插过国旗,胡同里妈妈带着孩子在门旁玩儿,街角老爷爷生前总去门旁浇花,由此感到害怕不能陪伴自己的爷爷奶奶。这些场景都是温馨而美好的,都围绕着家里的老门展开,时间跨度很大,人物众多,但因相似联想而层层展开,条理清晰,文章娓娓道来,给人亲切真实的感觉。当灵感到来,学生展开的相似联想构成了文章的提纲及习作,因灵感思维的激发,把目光锁定在最熟悉的老门上,这件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物件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因为市政规划要把它拆掉,那些跟随它的记忆就一下涌了出来,通过相似联想一一展开,“我”、家人、老邻居、奶奶的老同事都与门紧密相关,在回忆中,那条依依不舍的感情始终如同一条线索一样串联着这些事件,在舒缓的节奏中,揪着这根感情的线。因为发散思维参与其中,一重又一重的相似的,而又螺旋上升的故事,让感情一步一步升华,避免了往常学生写作的单一结构,只有一个“我”、奶奶与老门的单线故事。这样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感情更真挚动人。

注释:

①袁劲松.《全脑思维训练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83

猜你喜欢
儿子母亲文章
打儿子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儿子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