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2021-11-05 00:27蒋会茹汪文慧徐斯伟张必萌吴星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泪腺泪膜泪液

蒋会茹, 汪文慧, 刘 鹏, 徐斯伟, 张 为, 张必萌, 吴星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 200080)

干眼症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泪液质量异常或泪液动力学出现异常,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以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1],临床表现以眼睛干涩感、异物感、畏光、痒感、烧灼感、视物疲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出现低视力,极大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质量,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治疗继续加重,可引起眼表进一步的损害,导致角膜上皮缺损、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穿孔、完全溶解等并发症,最终出现患者完全失明。随着空气污染、光污染、视频终端的过度依赖、空调的普及、长时间驾驶、屈光矫正手术的流行、药物滥用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干眼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干眼症十分重要。

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人工泪液、含脂润滑剂、脂质体喷雾剂、眼部植入剂、抗炎或免疫抑制滴眼液、补充必需脂肪酸(Omega-3、Omega-6)、抗生素、自体血清、强脉冲光治疗、配戴湿房眼镜、亲水绷带隐形眼镜及促泌剂、泪小点封闭、颌下腺移植等,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停药后极易复发[2]。针刺眼周穴位刺激支配泪腺、副泪腺的末梢神经兴奋,促进泪腺、睑板腺主动分泌泪液,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3,4]。本研究拟探索电针对气阴两虚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现有文献[3-5],干眼症患者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的均数为4.8 mm。本研究预期电针治疗后的SIT为7.2 mm,标准差为1.5。取2组例数相等时,总样本量N的计算公式。δ为2组均数差值,σ为总体标准差,取α=0.05,β=0.1,μα=1.96,μβ=1.28。按15%脱失率计算,总样本量为60例,每组30例。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的干眼症患者60 例(共计 120眼),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0.83±10.0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2.73±13.06)岁,中医证型分类均为气阴两虚型。2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症状包括眼干涩、异物感、视物疲劳,可伴有口鼻干燥等;泪液分泌量测定:Schirmer I SIT试验少于10 mm/5 min;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 s,以上3项中任意2项阳性者即诊断为干眼症。

1.3 纳入标准

表现出眼干涩、异物感、视疲劳、烧灼感、刺痛感、眼红等症状;符合干眼症相关诊断标准;未接受过相关治疗;自愿加入本试验。

1.4 排除标准

结膜瘢痕化、角膜溃疡、泪腺开口处闭锁、副泪腺完全萎缩等眼部疾病患者;患者存在干燥综合征者、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患及严重器质性疾病,如肿瘤、血液病、甲亢等;目前参加其他眼科临床试验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近端取穴攒竹、阳白、眶八穴之外上穴(框外侧缘与框上缘相交角处缘内)[6]、丝竹空、承泣、百会、大椎,远端取穴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谷、委中。常规消毒后,采用 0.25 mm×25 mm 毫针进行针刺,针刺眶八穴之外上穴时要求轻压患者眼球向下方,沿眶缘直刺缓慢进针15~20 mm,至患者眼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不行提插捻转之术,委中按迎随补泻之泻法快速捻转进针,余穴按迎随补泻之补法快速捻转进针,电针接于攒竹和丝竹空(双侧)、气海和关元、双侧太溪各一对,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5 Hz,强度5 MA,留针 30 min。隔日治疗 1 次,每周治疗3次,6次为 1 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73248),给药方式为外用滴眼,使用方法为每日早中晚每只眼各1滴,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2.2.1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 ) 无眼部表面麻醉情况下,用泪液检测滤纸条(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测量泪液渗湿长度,滤纸湿长<10 mm/5 min 为泪液分泌减少。

2.2.2 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 采用OCULUS KERATOGRAPH 5 M型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测得首次泪膜破裂时间≤5 s或平均泪膜破裂时间≤7 s,为诊断干眼的重要指标。

2.2.3 眼部症状评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干眼症患者各项主观症状中以干涩感、异物感、疲劳感、烧灼感、刺痛感、眼红为主要症状。按各个症状的轻重程度计分,并合计各项得分得到眼部症状评分。

2.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以SIT、BUT、眼部症状评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滤纸湿长>10 mm/5 min,BUT≥10 s;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滤纸湿长测定有所增加,BUT 较前延长,9 s≥BUT≥6 s;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滤纸湿长测定未增加,BUT 无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2组SIT和BUT比较

表1示,2组患者治疗前双眼 SI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眼SI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双眼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眼BU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SIT和BUT比较

3.2 2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比较

表2示,2组患者治疗前眼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眼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2组有效率比较

表3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6.7%,对照组1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干眼症在中医古籍中多有记载。早在《证治准绳》中就提出“神水将枯”“干涩昏花”等症,其描述与干眼症的症状大致相同。《审视瑶函》:“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怕日羞明症,实虚两镜施,目疼并赤肿,络滞气行迟……不痛不赤肿,单为血家虚”,指出白睛红赤不显,时可见白睛赤丝隐隐,自觉干涩,提出白涩病名,表明阴血亏虚可导致本病。《素问·逆调论篇》:“肾为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肾主津液,主持水液代谢与输布,其蒸腾气化、升清降浊的作用以及司膀胱开合,促进肺、脾、肝、膀胱和三焦等对水液的气化功能,肾气不足,气化失司,精液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濡养而干涩,故干眼症的发生与肾气肾阴密切相关。肾气稟受父母先天之精气,藏五脏六腑之精气,纳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三者共同构成的来源成为气之根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气能生津、行津、摄津的功能,决定了泪膜成分及稳定性,因此肾气充足有助于阴液的生成和输布,可以明显改善干眼症状。

本研究电针治疗选取攒竹、阳白、眶八穴之外上穴、丝竹空、承泣、百会、大椎;远端取穴取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谷、委中。其中近端取穴选取攒竹、阳白、丝竹空、承泣发挥祛风泻火、清热明目、通利眼窍的作用。风邪和火邪都会耗损阴液造成阴虚目窍干涩灼痛,上述四穴的作用是减少外邪对泪液的消耗,同时可以改善异物感、烧灼感、刺痛感等不适症状;眶八穴之外上穴临近泪腺所在的解剖位置,刺激该穴可促进泪腺分泌泪液,有效改善干涩感,有较好的即刻效果;百会为诸阳之会,与大椎共属督脉,上通于脑,升阳开窍作用较显,利于阴随阳升。气海、关元为任脉要穴,可培补元气、益气助阳,使阴随气生,津随阳升;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及太溪有利于阴津化生,为泪液提供物质基础;阴谷为肾经合水穴,委中为膀胱经合土穴,运用迎随补泻针法补阴谷、泻委中,可以更有效地抑土生水,使肾气阴精在脉中循行顺畅,可有效滋养周身,由此从整体根本上治疗干眼症,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诸穴合用可以明显改善阴液亏损、玄府闭塞、神水将枯的状况,对于干眼症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对干眼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缓解干眼症患者的痛苦,并在临床中可以广泛运用。

猜你喜欢
泪腺泪膜泪液
外眦开大成形术伤及泪腺继发泪腺瘘1例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切开重睑并眶缘骨孔固定泪腺的术式探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为什么眼泪流不完?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
正确使用人工泪液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与年龄相关性分析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