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代京剧的灯光设计
——以《红灯记》《奇袭白虎团》为例

2021-11-06 11:06
演艺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灯记幻灯电脑灯

朱 丹

(国家京剧院,北京 100035)

2020年,山东省京剧院成功复排了现代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这部有着红色传承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的戏获得诸多好评,是京剧传承与发展的样板剧目。本文尝试以近年来复排的《红灯记》《奇袭白虎团》为例,从灯光设计角度出发,阐述国粹京剧在艺术与技术传承过程中的得与失。

1 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

1.1 《红灯记》概述

《红灯记》居八大样板戏之首,也是国家京剧院一出优秀保留剧目,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该剧由戏剧家阿甲编导,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李畅教授和中国京剧院的舞美设计赵金声先生联合设计,灯光设计由灯光团队集体创作完成(图1)。该剧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点燃了各创作部门的热情。经过紧张反复地精雕细刻,于1964年10月10日在人民剧场成功首演。1964年11月6日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肯定和重视。之后历经数次修改,达到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红灯记》成为戏剧中的“样板”,剧组组建了“样板团”全国推广。1970年,根据中国京剧团现场演出拍摄成电影。之后很长一段时期,京剧《红灯记》巡演以及各地方剧种移植的《红灯记》遍地开花,李玉和的英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图1 《红灯记》剧照

1.2 《红灯记》灯光设计

《红灯记》排演过程中,非常重视灯光设计。灯光设计、系统操作、灯光效果器研发人员等多达数十人,无论是设计人数,还是投入的精力,都达到空前规模。灯光设计的成果之一,体现在娴熟的全套灯光图纸上。19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详尽汇集了1970年5月的演出定稿中全套灯光资料,包括灯位总图、分场布光图、追光管理表、灯光管理程序表等(图2)。全套灯光资料首次图文并茂、非常详尽地记录了当时演出所使用的设备情况、灯具装台、对光、演出过程等一系列详尽操作过程,无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复排,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足以窥见20世纪60年代灯光人对待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

图2 《红灯记》灯位总图(1970年5月演出版本)

在灯具选用方面,《红灯记》运用常规灯加色纸的方式,共使用追光、条灯、脚光、平凸聚光、螺纹聚光、回光、碘钨、幻灯等16种灯型、147只灯具,其中以平凸聚光灯为主(77只),螺纹灯为辅(4只),回光灯17只,碘钨灯23只,投景幻灯13只,追光3只。还使用了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幻灯,幻灯投景在这部戏中发挥出耀眼的光芒。这与当时京剧传统戏对灯具的选用有很大的区别,当时的传统戏只用聚光灯和碘钨灯,较少使用幻灯、追光灯具等。

《红灯记》灯光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好英雄人物李玉和。为了突出主题和英雄人物,当时使用新研制的高亮度的回光灯和不同亮度的追光灯。当李玉和高举信号灯时,面光正中心的特写红色回光急速升到满亮度,以突出英雄人物李玉和的光辉形象。其中一场的结尾“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句”的锣鼓声中,2 kW的追光追李玉和,1 kW的追光追李奶奶,先压环境光,最后一起压追光,凸显出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2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2.1 《奇袭白虎团》概述

《奇袭白虎团》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韩李伪军白虎团的事迹为素材创作而成的现代京剧。之后历经多次加工、修改、提高。1972年,还被制成电影搬上荧幕。2020年山东省京剧院再次集合精干力量复排,保留了原版的表演部分,在原有舞台风格之上,配备全新设计制作的舞美、服装以及现代化的灯具和投影设备等,艺术创作实现了较为成功的突破,舞美设计及灯光设计更好地体现了现代京剧的传承和发展,视觉效果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图3)。

图3 复排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

2.2 《奇袭白虎团》灯光设计

20世纪70年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以下简称:旧版)的灯光设计采用了170多只灯具,包括聚光灯、幻灯、追光灯等。出于塑造英雄人物的需要,为这部戏特制了4只3 kW回光灯(加红色色纸)放到耳光光位,在《东方红》音乐响起时,加强气氛照明。

复排的京剧《奇袭白虎团》舞美设计团队,由知名灯光设计师胡耀辉和国家京剧院舞美总监于跃刚亲自参与设计和监制。笔者作为国家京剧院的一员,有幸参与其中,见证守正创新、传帮带的全过程(图4)。

图4 复排京剧《奇袭白虎团》首演灯位总图

2020版的灯光设计,与舞美紧密结合,虚实相生。大面积平铺与局部特写相结合,演区光与灯光特技相结合,使用投影来实现舞台背景的形象展示。剧中运用常规舞台灯具来照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用远山、松树林、战火、红旗飘飘、跑云、溪水、下雨、探照灯、照明灯扫射、信号弹划过等投影和灯光特技效果作为背景,配合前景的光色变化,渲染外景环境,完成时空转换,表现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战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光随人变,光随情变,伴随国际歌声,灯光、投影共同配合,转到红旗招展、霞光满天的胜利场面。灯光与投影调整到协调的光比,保证天幕部分不受野光的干扰。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帕尼灯(PANI)和电脑灯孕育而生。新灯具的亮度和色温都有了突破,更节能、环保,舞台效果也更好。传统的对光模式被智能对光方式代替,大闸板已经被小巧的MA2灯光控制台代替。高科技的灯光技术手段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让工作更高效。

2.2.1 电脑灯的运用

电脑灯使光强、光质、光区、光影、光色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效果的提升,舞台画面拥有电影油画般的质感。在旧版灯光设计的基础上,2020年版新增了较高亮度的逆光,灵活自如的编程方式,对志愿军英勇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烘托更加灵活细腻。灯具的选择更加严格和谨慎,保留原有特效灯具的同时,基础灯光部分选用1400切割电脑灯、1400染色电脑灯、470三合一电脑灯、SS819天排灯等。演出前后,该剧采用灯光模拟软件depence2进行舞台灯光动态模拟的预演,提高了排演效率。

2.2.2 帕尼灯的运用

旧版中使用了多达4组30多只幻灯,而在新版中,则被2台大角度、大功率3.2万流明的帕尼灯代替,在投射方式上,采用正投与背投相结合,完成整个画面的前后衔接。台口的纱幕采用正投方式,完成诸如序幕部分“战火纷飞”“红旗飘扬”等场景。天幕的画面则采用背投方式,手绘幻灯片的内容被计算机扫描制作并投到天幕的动态画面所代替,背投的内容为山景、溪水、霞光万丈等场景。该剧在视觉方面,首次运用水墨动画的方式表现天幕的火光、跑云等特效,画面感更强、更真实、更具有中国特色。

2.2.3 灯光与舞台制景融合

舞美制景方面,如今的布景没有停留在全软景的呈现方式上,而是采用软景为主、硬景为辅的方式,并很好地实现“软硬衔接”。为了增加立体感以及视觉层次,舞美制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EVA雕刻,替代传统的苯板手工雕刻,实现高密度、不怕磕碰的效果。如在山洞的场景里,演员经过山洞旁边,运用硬景制作方式制作的布景较好地解决了软景山洞随风晃动的尴尬。此外,立体感和舞台空间感均实现较好的表达。

当然,在追求艺术品质的同时,也要考虑巡演的便捷与成本。该剧中,舞美设计和灯光设计为不同规格的演出制作出两个版本,即画幕版本和投影版本。投影版本出于舞台整体一致性的需要,帕尼灯的高色温需要电脑灯的高色温相互配合协调,背投幻灯对剧场纵深又有硬性要求,天幕距离幻灯5 m,因此,投影版本对灯具和剧场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帕尼灯和电脑灯的购买和租赁成本都较高,画幕版本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画幕版本是将背景的投影部分等量手绘成背景画幕,这个方法成本低,舞台效果立竿见影,装拆台也方便,方便一般巡演。

根据不同需求应对不同方案,同一个效果可以用灯光、投影、绘景等不同手段来表达,实现戏剧演出表达方式、舞台美术灯效之间的灵活转换。

3 创作感悟与思考

3.1 艺术创作精神的传承

样板戏给人的印象是严谨认真,前辈留下娴熟详尽的全套灯光图纸,为样板戏的全国巡演以及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对当今的复排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今的灯光设计师也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认真总结,留下传承给下一代灯光设计师的灯光资料。

样板戏《红灯记》排演中,装台程序严谨,每个人对待工作满腔热情,团队合作异常默契、对待细节精益求精,不容出半点差错。比如,每场演出的开合大幕仍然沿袭手动模式,分秒不差。高度军事化的训练方式,让演职人员对舞台产生严谨敬畏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京剧人。

3.2 创作技法的传承

在大型演出中,灯光加投影的视觉呈现方式被广泛应用,灯具、投影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中,幻灯投景技术的不断提升焕发出新的光彩。曾经的《红灯记》,如今复排的《奇袭白虎团》;曾经的《东方红》,如今的《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在舞美总体设计中,仍然延续着这种方式,创作理念仍被传承、借鉴,发展、创新。

3.3 技术须服务于艺术

戏剧艺术创作中,艺术与技术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携手共生。技术可以引领艺术创作,但是必须服务于艺术。作为一名以京剧演出创作为主的戏曲灯光设计师,不仅要懂京剧等戏曲及其发展规律、运用灯光手段驾驭戏曲舞台空间,还要熟知灯光设备的发展状况,对与时俱进的灯光设备能够驾轻就熟。和其他戏剧形式相比,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更讲究表演的本体,灯光设计是辅助戏剧表演的,因此,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和景物永远是灯光设计的中心任务。

3.4 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聚光灯达不到理想的亮度,为了剧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样板团的灯光设计师和科研团队一起,研制新的追光灯和回光灯。研发出1 kW和2 kW高效追光灯、3 kW回光灯、2 kW追光灯,用来塑造李玉和的英雄形象;3 kW回光灯是为《奇袭白虎团》单独研制的特效灯。艺术品质的需求带动了灯具的研发革新。

京剧艺术创作以及技法的传承十分重要,而艺术创作永无止境,由此促进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改良创新。灯光艺术促进灯光技术的研发,两者不断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技的进步,又为灯光艺术插上实现理想的翅膀,让艺术呈现更加艳丽多彩、精美纷呈。

猜你喜欢
红灯记幻灯电脑灯
京剧《红灯记》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京剧中的思政:样板戏《红灯记》之重逢
舞台艺术对于舞台剧目的重要性
浅谈《红灯记》成败得失
幻灯与电影的辩证
——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
本刊关于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试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