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1-06 08:16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7期
关键词:摘除术椎板腰椎间盘

董 宽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脊柱关节外科中心,辽宁 葫芦岛 125003)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且严重的一种病症,患者发病后腰椎间盘存在病变和障碍,特别是患者的腰椎间盘髓核部位所表现出的障碍最为突出,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改变。同时疾病会导致周边的神经出现刺激和压迫,进而患者会因疼痛产生不同程度的腰部不适感,甚至有患者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1]。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要坚持采用可靠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法,能有效解除患者的病痛。传统意义上常应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这是一种能够改善患者疾病状态的手术,但会必不可免的导致患者出现一些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2]。近些年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逐渐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当中,并可以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评价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特进行此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到我院经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的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另选同期到我院经皮椎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女分别18例、17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5.65±11.30)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7.85±1.46)个月;对照组中男女分别16例、1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5.38±11.28)岁,病程1~14个月,平均病程(7.67±1.35)个月。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检验符合标准,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一般资料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并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当中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具备有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依据。③患者具有手术治疗的指征。④病变的阶段位于L3~S1段。⑤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可供追溯。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的腰椎疾病。②适合保守治疗者,手术禁忌者[4]。③合并神经麻痹症状、强直性脊柱炎者。④先天性脊柱畸形、合并脊髓脊柱肿瘤。⑤严重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器质性病变,脑血管疾病者[5]。⑥同期参与其他研究,影响本研究评估效果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临床资料显示,通过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3例,手术方法如下:遵医嘱进行全身麻醉后协助患者以俯卧位接受手术,常规消毒铺巾后,经C型臂X线确定患者的具体病变部位,实施正中切口(长度为5 cm),将患者的腰背筋膜切开,颈椎棘突剥离患者的椎板间隙和下缘底部的脊突肌肉,对患者构建手术操作通道,并且显示小关节突和病灶间隙上下椎板。以椎板间隙为入路,通过咬骨钳患者关节突的内侧以及上下椎板边缘1/3的部位进行咬除(以形成圆形骨窗为最佳),然后游离患者的黄韧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咬除部分黄韧带形成骨穿类似的窗口),显露患者的硬脊膜和神经根,确定病变组织并将髓核摘除,手术后将切口闭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为患者放置引流管。

1.3.2 观察组 临床资料显示,通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35例,手术方法如下:遵医嘱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协助患者以俯卧位接受手术,同样常规消毒铺巾,经皮椎间孔镜对患者进行引导性操作,如患者属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后路椎板间隙术实施手术,选择棘突中线3 cm部位实施穿刺;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利用椎间孔镜手术操作,选择棘突中线12 cm部位进行穿刺;对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利用杨氏椎间孔镜手术实施治疗,在棘突中线10 cm部位穿刺。所有患者在穿刺成功之后将针芯拔出,然后将对比剂注入其中,利用椎间孔镜确定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和病变的状况,然后将导丝置入,并将针芯拔出,在经导丝扩张手术通道利用椎间孔镜为辅助对患者病变部位的椎间盘髓核摘除,与此同时对患者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实施椎间盘消融减压手术以后,对患者进行切口闭合处理。术后同样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患者放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1.4.1 手术及康复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

1.4.2 并发症 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腰椎失稳、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1.4.3 治疗优良率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①优: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腰痛情况完全消失,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②良: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腰腿疼痛得到明显的好转,但会遗留轻度的症状。③中: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腰腿疼痛基本好转,遗留的症状有时会存在加重的表现,可以参加一些轻微的工作,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④差:经治疗之后,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4.4 腰椎功能 ①对患者的腰椎功能采用JOA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最高分为29分,最低分为0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功能障碍越明显。②功能障碍选择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该得分通过10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分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得分为0分。分数越高说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4.5 疼痛、睡眠和生活质量 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利用带有一条0~10个刻度的尺子进行评价,一个刻度记为1分,代表1级疼痛,刻度数越多则说明疼痛越严重。②采用QO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0~100分,生活质量越高,则评分越高。③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该评分为0~21分,评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经IBMSPSS 26.0检验,等级资料(治疗优良率)经[n(%)]表示,并由秩和检验,计算Z值;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切口感染、腰椎失稳、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卡方检验,求χ2值;通过()表示计量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QOL量表、PSQI量表),以t检验,求t值。样本均求P值,并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康复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卧床时间都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手术指标和康复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手术指标和康复指标比较()

2.2 并发症 观察组(2例,占5.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9例,占27.2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治疗优良率 观察组(32例,占91.43%)经过治疗之后的治疗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24例,占72.7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比较[n(%)]

2.4 腰椎功能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JOA评分和ODI评分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之后的JOA评分和ODI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比较(分,)

2.5 疼痛、睡眠和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疼痛、睡眠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明显更轻、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前后的疼痛、睡眠和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前后的疼痛、睡眠和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一种腰椎疾病,发病后所表现出的症状主要为腰腿疼痛难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走路困难,甚至很难下床活动,很多患者发病后都伴随下肢发冷的感觉[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是下肢麻木且肢体麻木,范围逐渐扩大,患者基本都存在水肿。大部分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可以通过保守方法来进行治疗,但有数据[7]显示保守治疗方法获得良好效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只有50%左右,但是治疗的过程相当复杂,而且治疗时间较长。因此有大约20%的患者因无法忍受疼痛,而通过微创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微创治疗方法也属于一种安全的治疗,其花费较小,但是具有一定的复发概率。而经过保守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都无法获取治疗效果的患者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常通过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进行治疗,虽然可以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因为这种手术切口较大,所以容易导致患者存在较多的术中出血,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术后疼痛较重,这就加重了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8]。本文则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从本文结果中可看出:①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卧床时间都比对照组少。②观察组(2例,占5.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9例,占27.27%)低。③观察组(32例,占91.43%)经过治疗之后的治疗优良率明显比对照组(24例,占72.73%)更高。④观察组治疗之后的JOA评分和ODI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⑤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明显更轻、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能充分的肯定这种治疗的可靠性。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技术,在手术中可对患者应用对比剂,这样就有效的对需要进行处理的部位和组织实施定位,手术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因此对患者产生的创伤也较轻[9]。通过这种手术方式在操作时可有效地避开患者的主要血管和神经根,这能够减少应激膜出现损伤的概率,对维持整体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10]。手术经过椎间孔下方三角置入器械来实施操作,因此不会对患者的骨性结构产生严重损伤,可以在保留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之下来完成治疗。

对患者通过经皮椎间孔髓核摘除术治疗时可以利用定位器标出患者上下位椎弓根、横突、椎间隙和后正中线,这就能根据影像学资料来进行突出物投影。根据相对应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对应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传统的靶向技术要求穿刺针能刚好穿刺进入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当中,但是一般应用的穿刺针为柔软的细针,实际手术治疗当中很难完全达到满意的穿刺效果。甚至很多患者因为反复穿刺而损伤到周围的神经和血管。而本文通过经皮椎间孔镜进行穿刺,能够达到满意的穿刺效果,使得穿刺达到正确部位,这样就能减少因穿刺时间过长或者穿刺而导致的并发症,治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对椎间孔狭窄无法通过穿刺针直接穿刺进入椎间孔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通过穿刺针穿刺到椎间孔镜的外缘,利用射片的方式评估穿刺针延长线是否能达到靶点,之后可以在导针的引导之下直接的利用tom针敲击而进入到椎间孔之内,这能快速的完成相关的治疗工作,防止椎管当中压力进一步增加,而损伤或者的神经根等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能有效的优化手术指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升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治疗的康复优良率,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减轻疼痛,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摘除术椎板腰椎间盘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