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课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2021-11-07 01:31刘沫张泽元刘青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刘沫 张泽元 刘青

摘  要:中国的信息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师更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提炼专业性经验。线上教学已蔚然成风,线下教学仍具备不可替代性,两者如何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在新的高等教育大潮中既要顺应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的大方向,又该如何展现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特色?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需要借助数字化教育新技术打造“双线融合”的新业态,灵活机动利用“线上用资源,活动在线下”的原则,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双线融合”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64-03

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多个文件。各高校各学科加快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部署“互联网+教育”精神,打造多元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发展。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等单位举办的“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与教研创新”云论坛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指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将成为教育新常态。教育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不可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趋势更不可逆,更好地拥抱趋势,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使命。”[1]本文旨在通过对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模式的探讨,提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一、OMO教育模式

OMO教育模式即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的融合)。OMO教學模式的内涵界定为因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全面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循环系统[2]。线上线下融合不是把线下课程简单搬到线上,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融合”。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将线上线下融合称为“双线融合”,从而产生出“全新的教”“全新的学”与“全新的育”,真正体现OMO模式的时代性。

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双线融合”教育改革探索

现在的“双线融合”不是简单意义的“线上、线下教学”的教学概念叠加,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融合教育(OMO)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教育移到线上,也不仅仅是对线下教育的补充,而是线上线下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3]。具有实操性强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双线融合”符合专业特征,但“线上教学”绝非线下内容挪到线上的过程,如何把握“融合”的“融”点恰到好处,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大量的课程实践中进行提炼。

(一)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结构组成

艺术设计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然而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4]。“艺术设计学”主要包含的门类有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CG设计等,属于应用型学科,课程的结构组成有着专业特色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组成应考虑到:专业课中理论教学内容多样性;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开发、动手能力可达性;实践教学的设计作品成功性;实习教学中走访实际案例的真实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学不可预期性。

1. 课程知识结构

课程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的知识结构,是以幻想与梦想为启蒙,以想象能力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为主体的知识结构模式。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知识结构的关键在于静态知识结构与动态知识结构的结构性探索,动静结合知识结构与交叉知识结构的融合性探求[5]。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构建上存在的问题有:专业修养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思维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缺失。

2. 课程结构中的静态部分

课程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即艺术设计类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相关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以及二者相互交错内容构成静态知识结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是实操前的学习过程,静态知识的积累越多,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静态知识结构基础打好后,学生专业思辨的能力、创新能力就能有机结合并应用到动态的知识结构中去,符合厚基础的教学培养目标。

3. 课程结构中的动态部分

课程结构中动态部分是指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极强,课程设置中实验、实践、实习部分是构成动态知识结构的基础。通过实验、实践、实习课程,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以动态的知识结构显现,从“动态”概念出发,培养学生结合静态知识结构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发学生自觉完成课程设计方案构建与塑造,利用好动态知识能符合精专业、重实践的教学培养目标。

4. 课程结构中的交叉部分

课程结构中的交叉部分是与艺术设计学科相关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民族、地域、技术等内容构成的交叉知识结构。交叉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静态知识结构与动态知识结构,动静态知识结构与交叉知识结构的高度互相浸入、相辅相成,是激励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知识基础。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的特点

1. 教学资源丰富

教师根据课程需求收集前沿性的设计资料、素材与案例,通过展现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了解设计趋势,教师就可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如何参考学习,让知识得以转化。通过线上资源,使学生夯实静态知识结构基础。

2. 课程重复度好

线上教学教师通过音频、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教学。线下授课即使利用音频、视频、讨乱等形式授课也属于“一过式”的,内容不可以重复。而线上教学内容可重复观看,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可反复观看案例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反复思考能力,抓住课堂细节,线上还能与教师同学讨论设计案例,提高设计水平。

3. 教学灵活度高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最大不同就是教学场地的改变。线上教学灵活体现在空间自由、时间自由,不受地域限制;具备硬件条件(网络、设备),就可以进行教学,学生对于设计案例地分析可留言讨论,能够节省时间;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大數据分析,为教学成果提供好的依据。

4. 自觉性要求强

线上教学从教学完成度中看,教师都能保证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但从教学纪律的现场把控,会有稍有逊色;受授课环境限制,教师无法判断学生听课的状态,如若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求知欲不强,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因此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高。鉴于这种情况,教师授课时应设计好课堂节奏,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感受。

5. 设备需求完善

线上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师生的电脑设备是否齐全、网络是否足够通畅,如若条件缺失,线上授课很大程度会受到限制。特别是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对设备要求较高,遇到学生设备不全的情况,教师应及时调整课程包容性,让设备不全的学生也能够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设计类课程线下教学的特点

1. 学习氛围浓厚

以学校学习为主,学生在固定的教室、时间面对面听课、共同学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浓郁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竞争意识,带动学习气氛。艺术设计类课程作业常常以按小组分配,成员之间的讨论更能体现小组的团队精神,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交流。

2. 师生互动性强

艺术设计类课程计划中通常会安排师生互动及生生交流的环节,常安排在方案讨论及绘图阶段,此阶段便于教师指引、辅助学生找准设计方向,因此该环节尤为重要,相比之下,线上课程难以达到此效果。线下的互动环节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必不可少。

3. 情感交流方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眼神交流、情感互动、语言激励等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认知尤为重要,师生间的关系应亦师亦友,教师除了解答专业性问题,更应该育人,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看,设计方案创造灵感和源泉常常来自他人的点拨与提醒。

4. 课程资源有限

艺术设计类的课程需要大量课程资源,内容方面存在线下展现有限的问题,便捷度方面存在线下不及线上便捷的问题,线下教师资源方面存在局限于本校教师,不及线上丰富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受限会影响课程的效果,特别是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眼界会受到限制。

5. 时间空间受限

线下教学容易受到不可抗因素影响(例如突发的流行病或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线下教学不能按时完成,线下教学需要固定的教学场地,班级人员过多时,空间大小也会受到制约,因此,线下教学的空间成本往往更高。

三、“双线融合”如何打造艺术设计类课程

古人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荀子·儒效》)。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人类活动依旧只是方式和工具发生了变化;教育亦是如此,自古中国人重视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覆盖,“线上教学”优势凸显,不足也略有显现,因此“双线融合”是必然的趋势,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从专业特征出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利用“线上用资源,活动在线下”的原则,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双线融合”方式进行探讨,摸索线上线下教学手段新“熔点”,找到“双线融合”的新方法,可以“成品在线课程线上教学+课堂线下教学、碎片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课堂线下教学、课堂互动工具线上教学+课堂线下教学”[6]三种教学模式展开。

(一)双线组合融合

教师把控静态知识结构,线上线下全面知识传授,重点培养线下创新能力。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理论及经典案例讲解部分可利用线上共享资源和教学平台优质资源进行授课,学生这样不受时空限制,还可重复学习,更易于记忆,结合线下课程布置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必须主动去线上学习。即是“成品在线课程线上教学+课堂线下教学”的教学模式。

(二)双线聚合融合

线上提供知识吸收平台,注重线下作品成果转化,师生效力动态知识结构;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实验、实践、实训等部分可利用线下学生实操的绘图材料、绘图工具、模型材料、模型工具等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课堂授课,结合线上讲解知识点辅助实操。此时,教师在课堂现场起到“双线”桥梁衔接及监督作用。即“课堂线下教学+碎片式教学资源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

(三)双线整合融合

双线齐下涉猎关联学科,下力提高设计综合素质,多方促进交叉知识结构;艺术设计课程对学生的外延知识要求较高,而学生意识不到,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对关联学科主动学习,这些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设计思维、认知水平能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让学生主动爱上自己的专业、认可自己的专业。可多管齐下,线上线下的教学不用过于的拘泥,根据互动工具(各教育平台APP、钉钉、腾讯等)随时调整线上线下的节奏。即“课堂互动工具线上教学+课堂线下教学”的教学模式。

“双线融合”除了保持原有的双线优势之外,“融合”之处还可尝试“线上的任务线下做,线下的任务线上做”实验性教学。第一,在线上发放课程资料便于学生保存与反复观看,线下课堂可组织学生把线上自认为优秀的学习资料摘抄、打印,多形式展现出实物进行课程研讨;第二,主题研讨不一定局限在线下,可有意识地展开线上主题讨论,给不善于当面表达的学生展现舞台;第三,SPOC翻转课堂模式用在线上,学生参与线上自我教学;第四,艺术设计类线下课堂授课时可有意识地开展隔空间、隔地点线上直播、线上测试,这样做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思维活力。

参考文献:

[1] 新常态,新思考:“未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与教研创新”云论坛[EB/OL]. (2020-06-04). http://www.teacherclub.com.cn/2020/ img_0604/757.html.

[2] 徐柏权. 基于OMO的教学模式设计探讨[J]. 广西教育,2020(35):190-192.

[3] 袁振国. 乘势而上,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N]. 中国教育报,2020-05-13(05).

[4] 魏欢. 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优化研究[J]. 艺术科技,2013,12(01):383-384.

[5] 孙伟. 艺术设计知识结构的教育探索[J]. 美术大观,2016(10):164-165.

[6] 王杜春.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是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教学模式[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2):30-35+54.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美文阅读USE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