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职业精神培育协同双创教学模式探索

2021-11-07 01:31曾晓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粤港澳大湾区教学模式

曾晓秋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和职业教育自身的拓展需求,结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匠人培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提出从职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构建多元的职业精神培育协同双创教学模式。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精神;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85-0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给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应主动参与并服务国家战略,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五种常见形式:组建创业学院、建设创业园或创业基地、参加“双创”比赛、设置创业课程、开设创客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迫使职业教育开拓融合的格局,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本文基于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和职业教育自身的拓展需求,结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匠人培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提出职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下职业精神协同双创教学模式。

一、职业精神培育协同双创教学模式含义

职业精神培育协同双创教学模式是融入“区域”“职业”“应用”等元素,围绕学生特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从而打造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双创教育。从职业教育解读“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乐业”是生活之基、幸福之本,因此高职办学要与圆梦人民对美好职业期待相联系;高职教育的人才观,需要从匠心、匠能、匠艺的目标要求进行重构,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相融通的德技双馨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理性教育与价值理性教育真正达到水乳交融[1]。

二、多元职业精神培育协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多元主体共定人才培养方式

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的多个文件成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理念[2],即在合作与碰撞中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应有自信和底气去探索如何办出大学和政府、企业、创业者形成良性循环的湾区职业教育模式。国家战略、政策的指引与支持是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职业精神协同双创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这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教育目标是一致的[3]。

2. 企业主导基础建设

校企协同打造的双创体制模式是校园基础建设的主要力量,这是由企业的经营经验及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近三年共投入超过2000万,通过与广东广量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设立了“广量奖教助学金”;与中国移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创业合作,设立“创业训练资金”;通过中科遥感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投资建立“企业工作室”;与茂名金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力,打造了“工贸·镇安致富超市”电子商务平台,设立项目资金;与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社区“七子服务”孵化项目;通过引入项目扶持资金以及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项目等渠道,筹措校外创新创业资金约670万,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4]。

3. 学校主导内涵建设

双创的本质在于创业精神的培育,而教育的重点也应当把这种基因传承并深烙在每个劳动者身上[5]。基于此,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粤工贸院〔2016〕48号),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时限,对双创工作的目标、内容、具体举措、平台建设和资金筹措等作出了整体规划。在《广东工贸职業技术学院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粤工贸院〔2016〕153号)中明确,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目标。

4. 行业协调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

“双创”教育仅仅依靠职业院校单打独斗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入[6-7]。其一,“职教集团”发力,多元协同育人。依托职教集团,成立“广东工贸创新协同育人中心”,联合南方测绘集团等27家测绘企事业单位共建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与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企合作产业园(入驻企业17家)、产业学院2个、企业工作室8个,多元协同共育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其二,“双创学院”给力,共建创业摇篮。与广州市茂名商会、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广东工贸·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孵化;共建“广东工贸·万讯创客城”2274平方米,携手企业打造集孵化办公场地、创业导师帮扶、创业培训、投资融资对接、项目展示等为一体的创客空间,成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摇篮[8]。其三,“高校联盟”助力,共享教育资源[9]。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发起单位,联合13家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组成“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联盟通过加强成员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共同建立优秀导师资源库等措施,不断优化联盟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拓宽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帮助各联盟学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提升联盟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马德富的“金字塔型”的双创教育体系应用于职业院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争取成为未来教育的示范指明了方向。

1. 区域经济发展+互联网+院校教育改革

职业院校需了解区域经济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熟悉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点发展產业、支柱产业和产业结构,采取“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借鉴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连接不同体制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制定有利于实现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应用型人才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10]。

2. 行业转型升级+互联网+院系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综合人才、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以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院校需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要从教学方式、专业设置上深入改革[11]。

3. 线上自主学习+互联网+线下互动研讨

以双创能力提高为着力点,建立教育梯级课程体系。利用混合教学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将大赛中的获奖案例、身边发生的案例、广东省高等学院质量工程高职类研究项目(创新创业训练)案例搬到课堂上。开设了“创新创业及综合素质”(3学分,54学时)必修课、“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规划”等创新创业选修课,构建了“两课堂融合,必选修交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制定了《在线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编写了《大学生创业指导》等三本创新创业教材,实现传承创新创业文化、普及创新创业教育[12]。

4. 企业导师+互联网+院校导师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创业导师的岗位要求、工作量计算、考核奖励进行规定,促进全体师生的创业热情;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指导服务。建立SYB等学生培训档案和成绩登记册,促使创业创新平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简便化;以万讯创客城、青创空间等为依托,对张博等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能够实行全程指导、持续帮扶和一站式服务;在白云校区投入资金440万,建成近300平方米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制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8年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到2018年校内导师达到专职教师人数的90%以上,校外导师人数超过100人。学院近三年组织创新创业师资培训389人次。聘请了广州市茂名商会会长陈庆南先生等54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出台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修订)》,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访学。

5. 职业精神+互联网+项目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技能”是指在掌握相关职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锻炼和培养训练而形成的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职业知识[13-14]。这种职业技能的形成过程往往隐含于某些特定的、尚未被教学者所识别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环境育人”,当熟练掌握之后,操作者会变得越来越善于识别各种条件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促使行动越发适当和精确,工作质量会更高。为了更好地培训学生的职业精神技能,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尝试了如下培养模式实践——中国石油化工东莞分公司店长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品研发及教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实现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学校建设与企业发展以及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三个一体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特色是双主体和双身份。学生的双身份是兼备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双主体是企业与学校两方育人。

三、小结

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更是面向高校所有学生的教育;是21世纪青年需要拥有的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列的“第三本护照”,囊括了企业所需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将不同区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体制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既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互相理解、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及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也有助于推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进程,这必将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ommission. Entrepreneurship 2020 Action Plan[R]. Brussels,2013.

[2] 周洪宇.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N]. 光明日报,2019-03-11(16).

[3] 陈先哲.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走出一条超越现状的路[N]. 光明日报,2018-08-07(13).

[4] 匡瑛,石伟平.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J]. 教育研究,2017,38(02):97-103.

[5] 程振设,邱开金. 创新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核动力”[N]. 中国教育报,2019-04-16(10).

[6] 陈昌芸,侯长林. 找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位[N]. 中国教育报,2017-09-19(09).

[7] 周昱英,纪海波. 怎样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N]. 中国职业教育,2018-11-14.

[8] 刘影. 中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9-10+80.

[9] 徐付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基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视角[J]. 职教通讯,2017(23):74-77.

[10] 蒋曦. 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55-57.

[11] 陈晓兰,许少君. 融合职业精神养成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49-54.

[12] 谢俊青. 基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2018.

[13] 伍强瑞,刘慧,余慧娟,等. 关于职业精神内涵构成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旅游业导游岗位为例[J]. 职教通讯,2015(31):41-44.

[14] 张海燕. 高职生职业精神现状及培育路径探索——以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为例[J]. 科技视界,2019(34):216-217.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粤港澳大湾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