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校园建筑改造策略探析
——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校区图书馆改造项目为例

2021-11-09 09:56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空间设计研究院郭彦汝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9期
关键词:北校区中庭校园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内空间设计研究院 李 毅 郭彦汝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二院 杨子孚

1 项目概况

1.1 改造背景

2021年,随着教育部中考改革新政出台,教育发展方向和教学方法不断调整,给教育体系建设指明新路径,基于此,新型校园建筑应运而生。围绕学生、教师开展的“新学习与新生活”,让孩子、老师、家长处于更优质的校园环境中,促进学生的精神、体质以及德育等全面发展,辅助其进入更多元、更美好的未来世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校区图书馆改造项目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完成的。

1.2 改造思路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北大附中)作为海淀区名校,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使其无论身在何处,均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北大附中在高中教育阶段,创建学院制、书院制、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学长制等多项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推进艺术、体育教育的专业化。

当前,面对国内外新环境,北大附中开始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中学教育,以国际化视野开拓国内中学教育新格局。在教师们的引导下,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留给学生们更多自我创造的空间,在此过程中使其养成协作、创新、敢于负责等优秀品质。

北校区图书馆改造同样采取开放的设计思路,以满足日益多元的教学需求。原建筑位于教学楼东侧,2010年初建成时作为校内食堂,之后作为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使用。西侧为运动场,南侧为新建教学楼。根据工程资料,原建筑用地面积706m2,建筑面积2490m2,地上3层,结构梁底较低,呈扁平状,其内部的封闭空间已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

2 改造策略

2.1 建筑形象与色彩

因场地所限,教学组团、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室、阶梯教室以及学生活动室等多种功能体围绕200m标准操场组合成“凹”字形教学综合体,图书馆位于“凹”字东北端,作为围合布局的收尾,是整个视觉序列的终点,同时也是整个校园内景的焦点(见图1)。将北校区室内设计已运用的“北大红”延续到室外,设计易于识别的建筑形象,采用红色弹涂饰面打破“灰砖”束缚,鲜艳的“北大红”与新建教学楼色彩厚重的灰砖映衬,增添活泼的色彩要素,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内涵(见图2)。透过简洁明快的改造风格明确传达图书馆的建筑性质,打造开放且能激发学生灵感的学习环境。

图1 北大附中北校区平面布局

图2 改造后的图书馆立面

2.2 建筑空间结构

原图书馆建筑为框架结构,其规整方盒子空间已无法满足现代多样化使用需求。由于规模受限,传统图书馆的空间组合方式在此并不适用,其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可自行组织各类活动,是可动可静的公共场所。为使空间更开放,在进行结构加固后,去掉局部楼板及外挂悬挑楼梯,增强空间的开放性及多样性。1~3层各功能区由置入的中庭和外挂的楼梯相连形成游走的流动空间。外挑走廊尽可能多地释放室内公共活动区,让室内活动空间更完整,同时也更有趣地串联各楼层(见图3~5)。

图3 改造后的图书馆1层空间布局

图4 改造后的图书馆2层空间布局

图5 改造后的图书馆3层空间布局

打破单一刻板的室内布局,拆除原建筑砌块墙,形成整层活动中心,敞开面向校园内部。首层设置可完全打开的推拉隔断,且与操场直连,模糊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天气较好的情况下,打开隔断,首层成为半开放的学生活动空间。

室内公共区采用“简装修、适度设计”的设计理念。顶面、墙面采用裸露结构喷涂仿混凝土涂料,地面采用仿混凝土PVC卷材,还原建筑的原始界面感;照明设施与结构梁布置形成秩序,走廊区与阅览区布置条形灯(见图6,7)。

图6 1层活动中心走廊

图7 2层公共阅览区

2.3 共享中庭

1层活动中心和2,3层阅览区以多功能“共享阶梯”的方式串联,成为交错连续的流动空间,打掉2,3层局部楼板,形成竖向共享空间,尽可能延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中庭楼梯下三角区作为集中水吧,学生可在此交流、等候、休息及阅读,高效率与趣味性在行走中切换自如。对共享中庭进行重点设计,浅灰色哑光圆洞造型铝单板及起伏的球灯营造出轻松与休闲氛围,与“共享”主题契合(见图8)。傍晚,起伏的球灯与均匀的结构体系由玻璃幕墙外透于室外,图书馆呈现别具一格的风采(见图9)。

图8 共享中庭

图9 改造后的图书馆夜景

2.4 玻璃游廊

为确保空间利用最大化,在2层公共阅览区西侧增设悬挑空间,同时设置由2层前往3层的共享阶梯。从室外看出,以功能和动线为主导的设计使新建部分如浮屿一样“漂”在原有框架结构之上,动感的外观结合Low-e中空玻璃透明外墙,使阅览区开敞明亮、易于识别,吸引学生进入,同时保证充足的采光。公共区域交通空间采用灰色钢板外皮与木饰面内芯装饰,转角处采用明黄色扁钢栏杆,串联整体空间形成游廊,由游廊可通往3层的屋顶阅读花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场所(见图10)。

图10 玻璃游廊模型分析

3 改造设计回应

改造后的图书馆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座、校园开放日展览、文创产品市集等。2020年举办的“校园最美少年”主题摄影比赛,邀请北大附中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活动,其中不少作品均以改造后的图书馆为背景,这是对空间设计的最好回应。

4 结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引起关注。在北大附中校园改造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起步”,未来应持续关注科技型、智慧化设备设施的融入与更替,教育理念的贯彻、师资改革、教育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等“软件”建设。

猜你喜欢
北校区中庭校园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书画廊
江苏省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北校区五(2)中队
江苏省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北校区五(2)中队
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研楼4号项目西汉早期墓发掘简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回廊式中庭建筑烟气控制方法研究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