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设计的成都市人南立交桥附属空间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021-11-09 09:57谢龙飞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9期
关键词:立交桥灌木人性化

谢龙飞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1)

0 引言

随着成都市私家车不断增加,缓解与优化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立交桥的建设量亦随之增加。可以预见,随着立交桥的大量兴建,对占地面积庞大的立交桥桥下及桥外空间的绿化景观制造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在确保立交桥的基本功能——交通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立交桥的附属空间,软化硬质景观,营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

人性化设计思想是在人居环境建设被提上议程,人们的生活交往需求越来越被关注的背景下明确提出的,用以指导各类环境设计,并且因其效用明显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到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发生变化,更加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服务于所有人,以环境心理学、设计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学等相关理论概念为指导,营造出能够吸引大众的、让大众满意并且舒适的现代景观空间。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成都市人南立交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在正南北方向的人民南路与二环路的交会点上,属长条苜蓿叶形全互通式立交桥。其景观绿地除桥下空间外,还包括垂直相交的干线与匝道之间围合而成的分列于4个象限内的“K”形的苜蓿叶状空间以及近似三角形的岛状空间。其周边主要城市功能为行政办公用地、居住用地(含底层商业、服务业)、街头绿地及正在开发中的商业及商务办公用地等。成都市人南立交桥景观绿地是全国首座以立交桥桥下空间为依托,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开辟立交桥桥下主题公园的经典案例。该立交桥景观绿地属于同时满足车行穿越、人行穿越及停留的交通组织形式,是立交桥交通流线组织中最复杂的一类,同时涵盖仅满足车行穿越或仅满足车行与人行穿越的功能。

1.2 研究内容

1)植物配置模式的现状调查 在一定的季节和时间段内对两个对象现有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配置模式进行现状调查并统计,初步了解立交桥植物景观的营造特点、共性及差异性,总结其优势并发现不足之处。

2)植物空间围合人性化设计研究 根据植物种类、数量、尺度及配置方式变化,空间的类型也不同。通过对场地使用人群进行相关的调查并加以分析、对比、总结,得到场地现状植物空间围合存在的合理性及弊端,得到最为人性化的植物围合空间形式的改造建议。

1.3 研究方法

1)调查统计法 在一定的季节和时段针对性地对现场进行植物种类与相关配置模式的实地勘察,并制作相关统计图表,以便清晰明了地展示统计结果。

2)问卷调查法 通过不同季节和时段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放问卷,间接地了解景观使用者对景观环境现状的满意度与建议。此方法主要运用于对植物空间围合人性化和植物色彩造景人性化两个内容的调查。具体方法如下:①问卷对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通用发放,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问题作答;②问卷于3个季节(夏、秋、冬)的不同时段发放,总共印发150份问卷。每个场地发放75份。

2 结果与分析

2.1.1 植物种类现状调查

人南立交桥附属绿地初步估测为16 964m2(地图数据),据笔者统计,共有植物种类17种,其中草本4种、灌木7种、乔木6种(见表1)。

表1 人南立交桥附属空间植物种类现状名录

2.1.2 植物配置模式调查与分析

人南立交桥位于成都市二环路,与人民南路相交。桥下附属空间主要分为四大部分:4块疏林草地植物景观区、1块南北走向的老成都民俗公园文化景观区、1块东西走向的民俗文化商业街区和位于疏林草地周围的园艺小品区和器械健身区。人南立交在2012年年初保留了4块疏林草地的原貌——林荫街园林景观区、桂花街园林景观区、芙蓉街园林景观区、柳荫街园林景观区,这4个名字都来源于成都市区的4条老街,种植方面都以相对应的乔木为主。

1)疏林草地区域 疏林草地植物种类单一,以木芙蓉和小琴丝竹为主。疏林草地区域因未被立交桥直接遮挡,采光相对较好,对植物生长有利。目前的疏林草地配置主要以乔—草为主要的配置模式,辅以少量灌木球(海桐球)等。乔木树龄预估大约5年以下,整体未形成明显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夏日时满足遮阴功能可能较困难,但冬日作为日光浴草坪是个绝佳的选择。

2)文化景观长廊区域 文化景观长廊区是整个桥下公园的重点区域,主要以展示老成都民俗文化为目的,修建了1条带状的微缩景观。此区域的硬质广场空间占有面积较多,植物多被安排在专用的种植台里种植。植物配置模式主要有2种,在靠近两边主路的区域,栽种少量灌木,形成乔-灌的配置模式。在桥顶内的区域,由于无法配置乔木,主要以灌-草的配置模式形成花坛状的团状植物景观。在桥尾部分,安排了专供喝茶休憩的小空间,两旁以高度约为2m的凤尾竹绿篱作为隔断,形成半私密空间。桥下植物要充分考虑到采光不足及两旁车道灰尘影响,配置灌木时主要以耐阴防尘能力强的八角金盘、鸭脚木、南天竺、海桐、等为主调树木,辅以狭叶十大功劳、棕竹等灌木,花叶艳山姜、麦冬草、兰草等草本来配置。

2.2 植物空间围合人性化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2.2.1 植物空间围合人性化调查情况

植物空间围合主要是指运用不同高矮的植物围合成为不同种类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同等的围合条件下,人的体验感也会有很大不同。

2.2.2 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截取2个立交桥的问卷数据样本,在3个季节选择19:00—22:00的2组数据整合(夏、秋、冬3个季节的周五、周六),对植物围合的人群满意度进行分析。关于植物空间围合方面问题的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人南立交桥植物围合问卷调查数据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与分析

1)植物配置模式 乔-草和灌-草是人南立交桥附属空间植物配置模式的主要形式。其中,6种乔木主要配置在疏林草地区域。7种灌木主要配置在景观长廊区域,配置在桥下长廊的两边花坛里。草本中,高羊茅主要配置在树林草地作为地被植物使用,其他3种草本植物配置在中心广场四周的花坛里。人南立交的配置特点主要是灌木与草本搭配方式较好,植物整体形态美观,多以人工修剪的球状灌木(海桐球、鸭脚木球等)配置,突出了民俗公园的景观展示美感,观赏性较强。

2)植物空间围合人性化营造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可得:①游览者希望桥下空间能使用植物与外界车道隔离,使用者希望在休息时需要被植物围合的需求占一半以上,需要植物隔离外界空间的需求也占一半以上;主要原因是附属空间外的车道噪声大、灰尘多;②游览者喜欢游览带有硬质景观的半私密和半开敞植物围合空间,吸引视线程度是硬质景观雕塑>植物景观>景观活动空间,游览者认为,带有植物景观围合的、有硬质景观的半私密休憩空间和带有植物景观围合的、有硬质景观游览空间的半开敞空间最具有吸引力,也是最人性化的营造方式。

3.2 讨论与建议

立交桥附属空间绿地面积占用比例大,植物景观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在植物配置适宜的基础上,应增加植物配置种类来增强观赏性,要以耐阴、抗尘、抗废气能力强的灌木为主,除已被使用的海桐、鸭脚木、八角金盘、法国冬青等外,还可选用苏铁、橡皮树、山茶、也门铁等同时带有抗污染和观赏性的植物。

同时,植物空间围合应做到适宜。在立交桥附属空间内,植物的隔断作用极重要。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游览者对立交桥下噪声大问题的普遍反映,是种必然现象。立交桥首先要满足交通通行顺畅,才能谈景观营造。通过立交桥两旁的植物加以围合,使桥下的附属空间与外界隔绝,能很好地隔绝一定量的噪声和灰尘。

猜你喜欢
立交桥灌木人性化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漯河市常见灌木类苗木的整形与修剪要点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与世隔绝的人世
杜鹃等 5 种灌木对PM 2.5 的净化作用初探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