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江苏省金湖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2021-11-10 03:29李书梅李倩孙道宽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防钉螺金湖县

李书梅,李倩,孙道宽

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江苏 淮安 211600

江苏省金湖县地处江苏省中西部、淮河下游,淮河入江水道穿越腹地,贯通洪泽湖和高邮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输水干线途经地[1]。1969年12月金湖县在湖滩首次发现钉螺,1970年开始防治工作,是江苏省最晚发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2]。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金湖县逐步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达到原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3],1997年达到原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7年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4-5]。为掌握金湖县转入监测巩固阶段后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准确评估防治效果,为正确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版)》要求,金湖县选择闵桥镇施尖村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现将2016—2020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基本情况调查 依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监测点的地理位置、人口指标、疫情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等资料。

1.2螺情监测 2016—2020年,每年4月份对监测点的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调查,其中湖滩框距10~20 m,水网框距5~10 m。每个查螺环境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量记录经纬度。捡获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进行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

1.3人群病情监测

1.3.1本地人群监测 2016—2020年,每年10月份对监测点内6周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两种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两种血清学方法筛查任一阳性者均需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接受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不低于95%。

1.3.2流动人群监测 2016—2020年,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对全县范围内高危流动人群开展血吸虫病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检查人数不少于200人。其中主动监测查病对象为来自和往返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重点是外来从事农作物种植与收割、水产养殖、水上捕捞以及工程建设人员等。设立4家哨点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被动监测点,对就诊或咨询的流动人员,疑为血吸虫病的,收集相关信息,并采用上述检测方法进行筛查。检测方法同本地人群。

1.4引进家畜监测 2016—2020年每年10月份,在全县范围内对从其他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牛、猪、羊等家畜,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一检)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检查,检测不少于100头,不足100头或没有时据实检查。

1.5防治措施调查 统计监测点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1.6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资料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施尖村位于金湖县东南面、高邮湖畔,经度119.17°,纬度32.87°。2020年总户数826户,总人口2 306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0 600元。总面积300.15 hm2,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及其他旱粮等。全村自来水普及率100.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22%。该村历史累计钉螺面积28.18 hm2,境内历史上无血吸虫病病人。

2.2螺情 2016—2020年,每年对施尖村的历史有螺湖滩及其相邻环境、与高邮湖水系相通的内陆河沟开展钉螺调查,对10个环境累计调查34次,调查框数47 231框,调查面积1 286.68 hm2,其中内陆累计调查521.42 hm2,湖滩累计调查765.26 hm2,均未发现钉螺。

2.3人群病情

2.3.1本地人群 2016—2020年对施尖村常住居民开展血清学检查累计1 546人·次,查出DDIA阳性22人·次,阳性率为0.65%~2.95%;IHA阳性23人·次,阳性率为0.97%~1.97%(表1)。粪检38人·次,未发现阳性。

表1 2016—2020年金湖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清学检测结果

2.3.2流动人群 2016—2020年采取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对流动人群开展血清学检查累计1 031人·次,查出DDIA阳性18人·次,阳性率为0.50%~2.48%;IHA阳性16人·次,阳性率为0.50%~2.40%。其中,流动人群主动监测DDIA阳性率为0~1.58%,IHA阳性率为0~1.58%;被动监测DDIA阳性率为0~15.00%,IHA阳性率3.03%~12.50%(表2)。粪检32人·次,未发现阳性。

表2 2016—2020年金湖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血清学检测结果[n(%)]

2.4家畜病情 2016—2020年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牛、猪,对引进的159头羊进行粪便孵化检测,未发现血吸虫阳性。

2.5防治措施 2016—2020年,每年对施尖村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药物喷洒巩固性灭螺,累计开展灭螺面积152.26 hm2。每年对发现的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吡喹酮40 mg/kg予以扩大化疗,累计化疗38人·次。持续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广播65次,张贴标语126张,悬挂横幅36条,发放宣传单9 800份、血防宣传袋3 200只、血防实物材料5 480件;健康教育累计覆盖人群10 800人·次。

3 讨 论

江苏省金湖县三面环湖,湖河沟渠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0.11%,属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6]。全县历史有螺面积3 340.8 hm2,末次查出有螺面积为2014年;累计发现血吸虫病病人1 784例;1992年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例。施尖村是金湖县最迟发现的血吸虫病流行村,自2001年在该村毗邻高邮湖的施尖滩首次发现钉螺后,又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在施尖滩发现新的有螺环境[7]。2012年施尖村被列为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2016年起被列为国家级监测点,开展系统监测。

2016—2020年监测结果显示,金湖县施尖村未发现新的螺情,当地居民血吸虫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保持在1.5%左右,与张键锋[8]等报告的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结果相近;未发现人、畜血吸虫病原学检查阳性者,这与该县纵向监测结果基本一致[9-10]。监测表明该村通过采取查灭螺、查治病、健康教育、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进一步巩固了防治成果。

病情监测结果显示,金湖县监测点年度间被动监测的流动人群血清学阳性率高于主动监测人群。提示应发挥哨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测作用,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切实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防止传染源输入[8]。监测发现,DDIA和IHA两种血清学方法检测中,结果为双阳性的仅有3例。因此,在血吸虫病达到消除标准的地区,采取何种检测方法更敏感有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金湖县施尖村在监测期间虽未发现新的疫情,但该村施尖滩于2012年还发现新的螺点[11],且其下游的高邮市新民滩仍有大量钉螺分布[12];部分村民在历史有螺滩上垦种、放牧,在高邮湖区从事渔业养殖;少数居民在汛期到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捕捞作业,返程渔具上携带大量螺蛳[13]。因此,该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需做好长期的监测工作。随着金湖县于2017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监测巩固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原有的血吸虫病诊治、监测、预警等技术、方法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的血防工作要求,需要落实更为精准的防控措施[14]。应继续实施以钉螺控制和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5];加强血防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继续保留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血防专业队伍,推广适宜技术应用,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播风险[16],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猜你喜欢
血防钉螺金湖县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金湖县以“四度”推动阳光护企走深走实
金湖县以党建引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2016—2021年池州市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情况分析
一种快速鉴别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雌雄性的方法
金湖县扩大宣传 防控风险
学校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