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

2021-11-10 20:03张高林
科学与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医学院校构建

张高林

摘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我院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探讨下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构建;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实践;培养体系;

引言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科技领域的主力军。积极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只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才能系统地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只能学习书本知识、简单的实验课和临床实践,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

1.国内外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也分别于1994、1997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上有独特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着名的“伯克利模式”。

国内较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之后,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近几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科研能力得到训练。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地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有很多尚未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构建国际化的医学生科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的。

2.科研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传统实践教学方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比较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长期遵循基础临床实践的“三步走”模式。附属医院、医院实习和教学医院的管理模式,实施系统的强度有差异,因此,缺乏一个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绩效评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等都有不同的方法、手段,有不同的标准,导致基本临床技能训练不严格、不规范。

2.2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疗实践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蕴藏着巨大的育人潜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我国医学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环节和医学实践中也忽视了关爱精神的灌输和整合。许多学生遭受医疗、医疗技术、医患关系的困扰,不知道如何在医疗行为中进行人文关怀,甚至出现医德沦丧等现象。

2.3学生科研能力不足,整体水平不高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地方医学院校难以摆脱课程的沉重负担。当学生的课业与科研创新、学术活动发生冲突时,他们自然会选择以完成课业为主要任务。因此,参与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只能吸引少数学生。此外,地方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缺乏机会系统地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生自己开展科学研究,最终导致缺乏科研能力和意识,整体水平不高。

3.构建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策略

3.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才观、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思维类型,教师能否发扬教学民主,能否传授有效知识,能否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关系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自身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由重教师“小镇”重学生的学习”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

3.2调整课程设置。现行课程体系

重复很麻烦,课程结构过多地强调了专业教育,而知识又过于狭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薄弱。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精简和重组现有医学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基础教育的系统化和实践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临床课程。该课程应确立重复性,全面性,渐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并提高与现代医学模式的紧密结合程度。如有可能,可以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知识生成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3加强教学资源的支持

在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的建设,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硬件支持。学校大力加强本科科学研究的培养和指导,提供广泛的研究机会,这也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例如,成立大学生科研协会,提供科研经费,提供科研指导,接受科研活动咨询等。制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提供广泛、开放的参与科研工作的机会等。高校应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在校园网上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专用网站,使之成为学生了解科研能力培养过程的重要渠道。

3.4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

学校可积极邀请知名教师、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会;定期举办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周),展示、评价、交流大学生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学术科技社区活动,包括组织各类科研小组、学术沙龙研究会等。通过广泛的学术报告和丰富多彩的科学和文化活动,学生们暴露于一百所学校的学术氛围的思想,通过分析和比較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学校、听觉和见证变化的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发展。

3.5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将“PBL”和“RISE”教学法引入教学活动中。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立了显微数字交互系统和大体解剖数字交互系统实验室。网站包含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童等课程的教学图片、课件等教材,构建了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的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

3.6争取拓展社会教育渠道

对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社会相关单位采取“走出去、引进”的方式,通过合作,其他高校通过社区,乡镇医院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研讨会邀请著名学校的老师交流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发展的科研合作项目和培训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访问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和共享资源,扩大教育途径。

4.结束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这种师生双赢的局面为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线福华.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2.

[2]吴他凡,李建华,薛磊.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6-57.

[3]王璐,张静,张正祥.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11,23(8):1615-1616.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医学院校构建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