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心理在幼儿与“物”交往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10 08:59任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交往幼儿

任田

摘要: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以民族学和宗教学为背景提出了“万物有灵观”,进而通过皮亚杰的研究进化为泛灵论。本文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幼儿时期泛灵理论运用的意义,通过技巧性地与“物”交往,所要达到地效果与实践价值,以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泛灵心理;与“物”交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此时期的幼儿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比如:与枕头“谈话”,与小草聊天。8岁之前的孩子普遍会出现这种心理状态,但并不意味着8岁后泛灵心理就戛然而止了。鉴于笔者的幼儿园工作经验,将幼儿的范围定义在小中班范围内。

物在本文中限制为波普尔的第一世界物理对象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之内,包括幼儿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动植物和单纯的物件。幼儿眼中的“物”与成人眼中的“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幼儿与物的交往研究,就是在幼儿的生活中,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待“物”,这种物与人同样真实、生动。泛灵理论的运用正是因为它是幼儿时期必可经历的,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如果教师及家长能够很好的运用泛灵心理教育幼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泛灵心理在幼儿与“物”交往中的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幼兒生活习惯的培养

洛克的“白板说”是指儿童心理的原始状态,最初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任何观念的白板,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观念。因此,巧用泛灵理论,在开始介入,会对偏食、厌食、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幼儿起到一定作用。在培养进餐习惯时,家长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转变烹饪的菜肴形式,如米饭可以稍加装饰,变成一头头可爱的小猪,馒头也可做成各种不同动物的形状,在吃饭中加入游戏化的语言与情境,分配角色,完成一场场景表演。如有的幼儿入睡困难,在开学之初老师会允许幼儿拿一件自己在家最欢的玩偶或者物品陪伴幼儿,那么在入睡时,幼儿会和自己的“物”朋友交谈说话,老师从旁适时引导,“你的小熊吃饱饭了,要睡觉了,可是它自己一个人睡很害怕,你能陪她一起睡么?”给予幼儿身体的陪伴和心理的安慰,可较好的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再者,在生活习惯方面,刚入园的幼儿能看到有不爱护公物,乱摆乱放的行为。如拖拽小椅子、玩具随意摆。若只是简单的说教,“不能拖、放整齐”往往没有效果,而如果用泛灵的理论,比如说“听,是谁在哭呢?原来是椅子先生啊,他说我的腿都被拖伤了呢,小朋友可以把我抱起来么?”“这个玩具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小朋友若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一定很着急,可不可以帮助这个玩具宝宝呢?”家校合力,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会帮助幼儿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2、有助于幼儿提高认识能力,丰富想象力

幼儿时期对于外界的事物认知尚浅,也极少受到干扰,因而较好的保持了原始形态,原始的人类思维,认为“万物皆有灵”,就导致了一些成人无法理解幼儿对世界的特殊看法,更遑论加以利用教育。把生活中的事物主动、自主的理解成为富有生命力的物品,会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完善幼儿的童年。由于幼儿生理发展特征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对物品进行全面的认知,通过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介绍,能帮助幼儿理解。如解释潜水艇的下潜原理,就可以把它当作一只会憋气的鲸鱼,当要下潜时,鲸鱼就会喝很多很多的水来超过自身重量,将“物”生命化,极易帮助幼儿理解,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幼儿的泛灵倾向会使其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能力。如在观察其绘画作品时,我们认为毫无表现力的线条,随意的框框框都代表了无限的可能。幼儿会给你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每个线条的意义,场景的布置,人物的形象......这种能力的发展使得幼儿乐于用此种形式表达情感和意愿。如此,成人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特点促进幼儿绘画、语言、建筑等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适时组织和暗示,让鼓励更见成效,让想象迸发无限可能。

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人皆知有用之有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幼儿时期的交往大多以“物”的形式存在,是其成长阶段中无法避免的。经历了佛洛依德所说的由“自我”,“本我”到“超我”的实现,由自己的独白游戏过渡到了合作交往游戏阶段。在幼儿能够自我主宰的物质世界中,寄予自身情感,实现自己的愿望,丰富着社会性经验。幼儿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习得了态度、技能、知识和习惯等,这些都将在今后的社会性交往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泛灵心理解读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与“物”交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作品是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方式。”作品中表现的东西恰是外部世界的索引,它们富有魅力、新颖、简洁,是幼儿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秩序的方式。通过作品,成人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了解其所思所想,揭示幼儿的认知水平,处于何种发展阶段。

以主题活动《柿子红了》为例,小中大班都对柿子树进行了观察,作出了绘画作品。笔者发现,小班的作品中以颜色居多,呈现的是一种静物的表现姿态;中班除了柿子的静物外,有了人的活动,人与物的交流;大班的作品明显丰富多彩了,添加了许多情节画,有了更多的线条与场景。为了更好理解绘画作品中的内涵,不同年级的老师运用不同的话语引导着幼儿进行表达。“红红的柿子像红红的脸蛋,谁画的是红红的脸蛋?红红的脸蛋漂亮么?是谁将柿子变成了红色?风伯伯还是雨阿姨?你的柿子为什么是青色(黄色、绿色...)的呢?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

其实,对于不会写字的幼儿来说,以绘画的方式记录每天的生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每天给孩子一张纸,让其记录出今天想记录的内容,并由自己说出画面内容,教师加以指导协助,用泛灵的语言记录成册,将会是幼儿期一笔宝贵的财富。

成人与幼儿是人生发展最具不同的两个阶段,成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我们所能坚信的就是幼儿永远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独立人格的个体,需要我们去理解、接纳和信任他们。因此,教师通过拟人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物,不仅使物品形象变得和蔼可亲,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实现物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素萍 《幼儿与物交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

[2].梁素珍 《泛灵化方法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启示》[J].儿童与健康,59-60,2020.

[3].王慧玲 《泛灵心理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8,2007.

[4].闵保华,靳艳妮 《让孩子的“泛灵心理”与父母同行》[J].启蒙,32,2019.

猜你喜欢
交往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