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何为?艺术何为?

2021-11-10 03:24刘启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艺术形态将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局的成立,这表明新的一轮乡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随着短视频数字媒介的普及,数字图像逐渐只会换来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感知,艺术乡建可以创造平等沟通,共生协作的平台,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才会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与传统文脉相结合,乡村建设才能迈出成功的步伐。

关键词:景观社会  艺术乡建 参与式艺术

一从乡村文化现状出发

2021年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21年第4期发表“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的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表明“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成立,我们需要建设它,这又和西方的现代化逻辑一脉相承,即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需要进行销毁以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而在现今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却忽视了本土的文化逻辑,一味的照搬西方的城市发展进程,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断裂,在这一断裂之下,长长久久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感觉到自己与城市的格格不入,同时对于本地的文化不自信,对自身的生活逻辑产生排斥,大家都对城市充满着向往,极力摆脱自己的身上的传统,乡村建设也呈现着趋同化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也将其作为一种快速的地方建设手段,营造城市人想象的乡村,而忽略了本地人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乡村建设应是为了服务于本地居民,他们应该具有主体性,而不是开发乡村资源,消费乡村。

每一个小乡村都是那一群体生活的家园,正如景观人类学所讲的景观,其分为了空间和场所两个概念,场所(place)代表的是当地人怎么来理解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它不只是符号,而是村民日常所感知到的经验和记忆,这些共同塑造了他们对于的记忆和认知,而空间(space)则更多的作为一种符号表征,代表的是他者如何来看待这一地方聚落,这是从外向内的,但是每个人如何看待某一空间聚落,又取决于其以往的经验和感知,所以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符号化的理解,只有真正的从内看,才能理解乡村真正的内涵,他不是城市化的遗命,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乡村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而不是被抛弃的对象。

乡村建设到底是什么?这困扰了我很久,总结其历史经验,我们才能明白乡建的意义以及怎样建设乡村。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这个土绝对没有鄙夷的意思,它明确的概括出了原来的人是离不开泥土的,但是现在我们通常说土都会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判,“土”在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之下土就意味着过时,但是西方的城市化经历过数百年才发展而来,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而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就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但文化的变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即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成为了被评价的对象。这其中也暗含着西方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一切都是向前发展的,进步的,人类经历了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我们真的是向前发展的吗?所有的一切都參照西方的发展模式,显然这值得我们反思。乡村建设不是适应城市化,而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早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战乱灾祸接踵而至满目疮痍,乡村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大地由此兴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等为代表的诸多乡村建设派别,希望通过挽救乡村危机进而振兴中国农村,在讨论艺术乡建这一话题时,我们必须搞清楚艺术的作用是什么,艺术能为乡村带来些什么。现在的公共艺术的概念就是用西方话语主导的公共空间,“公”对应的是“私”,这又和私有制有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没有公共空间这一概念的,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将生活在此的人们考虑为一个共同的群体,但是在乡村中只有集体或者共同体,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他们是以血缘,信仰或是生业传统为纽带,在具体的艺术乡建中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无论哪一种乡建其核心一定是以村民为主体。在渠岩老师看来艺术的作用是让乡村苏醒和恢复人生命感觉的有效途径。艺术家可以重新建立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正也是艺术乡建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艺术也是对生活及其情感的一种表达,我曾参与过2019年举办的重庆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节,其更多的是一种商业的文旅开发,虽然其主题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当地的居民根本没有实际的参与感,它只是借用了一个户外的空间来进行艺术展览,和在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实际一样,且展览作品的选择也都是考虑艺术家的影响力,而缺乏对于当地文化的思考。偏离了乡村建设的本意。

二  艺术乡建的多元化

在当前艺术乡建的实践中有许多实践方式,我们大致可以概括为1.游牧、采风式的艺术乡建。这类艺术介入乡村与高校教学相关,它们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每年的教学安排,游牧式地寻找合适的场所。2.融入式的艺术乡建。这是一部分艺术家真正融入乡村,长期驻扎,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结合乡村的实际和村民互动,进行当代艺术创作。3.定点、周期式的艺术乡建。这类艺术乡建没有采用游牧的方式,而是采用定点的方式,建立长期联系,周期性地开展活动,这也与高校教学相关。4.机构、据点式的艺术乡建。这种方式是因陋就简,在乡村建设“美术馆”“工作坊”之类的机构,面向村民、服务村民。5构筑、营造式的艺术乡建。即通过空间营造,改变乡村环境和居住条件,修建公共设施。

艺术乡建的核心是促进文化发展,所以应尽量采用的融入的方式,做长时间的实践,才能真正的惠及传统,而不是以一种精英的姿态,进行个人想象化的创造,而是应充分尊重村民主体性,与他们共商共建美丽乡村。在这一点上,渠岩老师的青田计划可以说是非常成功,青田范式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之上,强调地方性,以地方性为主线。其中九条线包括乡村的历史、经济、信仰、礼俗、教育、环境、农作、民艺等各方面,每条以具体的线索作为基础元素展开,作为地方性传统和时代衔接,形成新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形态,建立乡村共同体。在他看来艺术复兴乡村中的“艺术”应被视为深嵌在地方社会中的一套观念体系、行为习惯、情感模式与社会实践。1渠岩老师将艺术这一定义扩大,而不仅仅指向的是我们所说的fine art这一概念,消解了惯常的我们所认为的艺术的意义,将所有与人相关的关系都提炼出来,形成一套涵盖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层层联结的关系网中,美丽乡村才能真正建立。这不再局限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的小范围,而是对于整个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的激活与创造之上。它不是精英主义的想象,而是在村民认知基础之上的在创造。

在艺术乡建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而不是照搬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如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其本身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来进行组织建设,但是国内许多艺术节完全照搬其模式,完全没有和当地文化相结合,也没有惠及当地居民,更多的类似于一种新型的交易市场。

作者简介

姓名:刘启明(1994.04-),性别:男,籍贯:四川眉山,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史,艺术学理论,单位:云南大学

渠岩;乡村危机、艺术何为?,美术观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