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归因研究

2021-11-10 02:34何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归因职业院校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调查与研究,探索目前职业院校在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文教育、德育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育人体系与企业用人体系错位、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方向错位、从教能力与企业结构关系失衡。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现状;归因

一、前言

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侧重于外部的投资和消费,使学校的规模不断变大,高、大、全的追求,主营业务的教学往往被忽视,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了高职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导致了企业招聘要求与学生自身素质无法匹配,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职业学院学生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二、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在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

1.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比重不足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重技能、轻人文”,学校开设的职业人文教育课程没有从根本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深入研究,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对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课程应该进行改革,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的设置。而且,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上,对仅有的几门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如大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在课时数量、授课时间、教室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使学生和老师也会留下副科、闲科的弱化印象,这势必对人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2.德育课程比重不足

许多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但因课程设置和宣传力度不够,普遍存在学生不重视、教师不认真的情况,致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停留在课程表上、停留在期末考试成绩上,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德育、思修在自己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所在。职业院校所提倡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念没有很好地践行。从教师授课形式和授课方式来看,也不是学生喜爱和接纳的,当前各职业院校的德育思修课程注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甚至是无实践环节,课程最终考核也只是知识层面的考核,教师和学生看中的是分数,没有过程考核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和考核,如此模式下,學生上课只是为了出勤率、为了及格分的现象就更严重了。

3.职业素养课程缺乏

目前,很多企业在校园招聘时最关注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而是职业综合素养,如忠诚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新知识新能力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社会实践经历,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最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储备而是职业素养,这也正好解释了职业院校如此重视技能培养却满足不了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有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较差。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为了完成毕业生就业率,在课程设置时更多的将课时倾向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开发也是基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要求。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学科理念,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业的空间和环境狭窄,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毕业生成才的重要性,没有将它看作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行为进程。在专业教学上,也没有做到无缝对接,教学方式多以选修和讲座为主,内容体系较为松散。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创业指导,而大部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岗过来,对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对都比较匮乏。

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归因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从某种方面来讲,是由于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实施“需求侧”改革导致的体系失衡,具体表现在育人体系与企业用人体系失衡、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方向、教师从教能力与企业结构关系上的失衡,而这些失衡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有效供给与高质量高素质供给不足,而低质量供给和重复性供给过多。

1.育人体系与企业用人体系关系失衡

很多职业院校在育人体系上,继续沿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与社会市场的需求脱轨,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而当下,企业用人体系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掌握所需的基础能力,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此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职业转换、岗位技能提升等要求。在对企业调研结果分析中得出: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职业素养方面还有很大提升。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素质培养模式被过分的误解成培养“懂技术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育人体系缺乏深层次文化考量,使得人才供给体系缺乏持续动力,致使人才培养出现单一化、边缘化等不良现象,最终导致人才质量与企业社会需求质量出现价值偏差。

2.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方向错位

首先,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机制不科学是人才供给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的主要原因。人才培养本身有属于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并不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人才供需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些年,学校间的竞争加剧,职业院校既要秉承人才培养规律的学科专业设置,又要考虑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规模和社会竞争力,而大部分学校难以抵御人才市场功利需求,政府也未出台相关约束机制,结果导致人才培养供需专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同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缺乏质量保障制度和素质衡量标准,这也导致了人才供给在就业素质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其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重视校企合作。很多企业抱怨招工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更难,而同时又把原因归结于学校和学生,事实上,企业大多习惯于被动地等待,很少主动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上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学生毕业后工作跳槽率逐年上升,导致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降低不少,把人才培养的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方,很少参与到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改革以及实践性课堂的教学工作。

3.从教能力与企业结构关系失衡

职业教育培养过程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两个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教育者的从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也凸显出诸多问题:首先,教师创新意识不够,创新型教师少,因而难以胜任培养需要;其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或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缺乏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教学要求,忽视学个性特征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教师对学生重管制,轻引导和交流,容易使学生形成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和服从定势,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容易满足于现状,能力满足于“学懂”,忽视向“学精”转换和提升;且他们大多无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定位模糊,导致和企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之间无法形成精准衔接。

参考文献

[1]刘进,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和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7):18-20.

[2]刘月红,以学生核心素质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辽宁职业学报,2017(11):107-110.

[3]李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路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07-110.

作者简介

何颖(1985—),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归因职业院校素质教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