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卫士,一生把爱种植在边疆土壤

2021-11-11 14:16纪实文学作品罗鸣
四川文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亚东张敏

(纪实文学作品)□ 文/罗鸣

朱祥务1984年从四川省西充县应征入伍,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驻守边防某部服役13年。他爱恋边陲沃土,把青春热血抛洒在雪山哨卡,演绎了一个二等甲级伤残军人的神圣职责。他退伍时主动放弃回家乡的机会,留在边疆24年整,用医生的情怀播撒爱心,把医术奉献给边疆少数民族;他始终牢记入党时的初心,永葆人民子弟兵的本色,演奏出荡气回肠的时代先锋赞歌!

朱祥务荣誉榜张贴——

在部队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3次

在大学时被白求恩医科大学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亚东县党代表、政协委员

日喀则市党代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享受日喀则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

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

2019年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光荣称号

志在边关,梦想在军营开花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求学,1984年7月,朱祥务高中毕业,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可高考成绩发布之后,他同绝大多数参考学子一样,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像一位经过马拉松赛跑的运动员,疲惫跑完了学生时期的赛道,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

正当朱祥务为高考失利而懊恼时,他的一位在部队当军官的表哥鼓励他说:“祥务,一次高考失利没有关系,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可以参军,到部队去报考军校,竞争相对少一些,我相信你有实力考上军校,像我一样当上军官。”

表哥的一席话,又点燃了朱祥务心中的梦想。于是,在部队征兵时,他积极报名参军。经过体检合格,批准了他应征入伍。

1984年10月,19岁的朱祥务背着青春理想的绿色行囊,怀揣编织美好梦想的花环,从四川省西充县光荣地开始了军旅之路。

朱祥务参军入伍的那天,他们大队有两个人光荣参军,大队组织了锣鼓队,送他们光荣入伍。

朱祥务穿上崭新的绿军装,胸戴大红花,站在父老乡亲面前,满脸洋溢着喜气。他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地从家里走向鸣龙镇。

送子参军,朱祥务的父母满脸喜色,脚步紧紧跟在儿子的身后。他的弟弟妹妹也走在长长的欢送参军入伍的人群中。

“祥务,你赶上了机遇,能参军是我们全家的光荣,也是你保家卫国、报考军校的机会。你到部队要好好干,争取干出成绩,当上一名军官,为我们朱家光宗耀祖。”父亲对朱祥务的鼓励,成为他踏上军旅的动力。

朱祥务与新战友一起,从四川乘着解放牌卡车,奔向遥远的西藏。尽管一路摇晃颠簸风尘仆仆,一路爬山看雪抗击高寒缺氧,但他心中装着美好的希望,面对艰辛前行,他高高兴兴,谈笑风生。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亚东边防某部卓拉雪山。

五月,朱祥务才离开内地,那是一个多彩而馨香的季节:蛩琴蛙鼓,飞花落絮,潇洒的太阳镜,飘逸飞彩的连衣裙,还有“五星级”的冰箱……

然而,五月的卓拉山,从印度洋吹过来的“进口风”同西藏高原特产的寒流相接,厮杀,让这里成了雪的世界——天是一片雪,地是一片雪,空中也飞雪。

朱祥务这个四川兵,第一次看见如此壮观的大雪山。刚开始时他喜欢大雪,爱看下雪。可天天看雪,心中就厌烦这一片片白茫茫的景色了。

这里的雪太大了,下得太久了。一年长达六七个月遮天盖地地下雪,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山头上积雪几米,山沟都填平了,少说也有几十丈深。

雪山哨卡虽然冷若冰霜,但火热的军营生活,让朱祥务享受到连队官兵送上的温暖。他在连队首长和老兵的帮助下,经过严格刻苦训练,渐渐地融入了军营工作、生活的紧张节奏。

半年之后,朱祥务就从一个青年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军人姿态,站立在喜马拉雅的雪山哨卡,肩负边关军人的职责——站岗放哨——巡逻执勤,演绎一个边防战士的角色。

在边防哨所的工作之余,朱祥务把报考军校的理想紧握手中,一有闲暇,他就复习功课,积极准备,去迎接军校的招生考试……

“夏吃雨水,冬吃雪水,没有雨雪喝冰水”,就是卓拉山哨卡的饮水咏叹调。

这是春季,哨卡的饮用水要到山下几公里的一条冰沟里背。

当太阳红红地升上天空,阳光洒在哨卡的屋顶上,朱祥务同两位战友,高高兴兴地一路滑着雪坡下山,很快就滑到了冰沟。他把几坨冰块搬进一个麻袋里,弓身背起麻袋往山上慢慢爬行。

在雪山,下山容易上山难。何况朱祥务他们背着100多斤的冰块,上山艰难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朱祥务在积雪与山石散乱中,一步一步艰涩地往上爬,背上沉重的冰块在他尚嫌稚嫩的脊背上,压得他倾身弓背如拉纤的纤夫,高寒缺氧加上劳累,迫使他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另外两个老兵的经验和体力,都比朱祥务好得多,他们已经爬在了前头。一位老兵把背上的冰块放在一块冰石上,以便等候小朱上来后休息一会儿再走。

一个老兵向雪坡下的小朱喊:加——“油”字还没有落地时,老兵的脚一打滑,踩着的石头被踢出,顺坡而滚,石头滚动在雪坡上引起连锁反应,几块冰石冲下雪坡,向小朱滚滚而去……

那个老兵看见一股雪沫腾空,顿时魂飞魄散。于是,他大叫一声:“快救人!”呼地冲下了雪坡。

老兵冲下几十米的雪坡,在一个石缝中发现了朱祥务。只见那个沉重的冰块麻袋,死死地压在小朱身上,半边脸被尖硬的冰石啃掉几块皮,雪粒嵌进了血肉模糊的伤口,凝成一团血块。

“小朱,快醒醒!”老兵的惊叫声,没有把小朱叫醒,却喊来了连队的战友。旋即,他们把朱祥务送到了团部卫生队抢救。

朱祥务逃脱了雪山伸来的魔爪,躲过了死神的厄运。可他胸腔上的肋骨,被冰石咬断了四根……

朱祥务在团部卫生队住了两个多月医院后,伤病才渐渐好了起来。从此,他因公受伤,在胸部留下了四条十多厘米长永不消失的疤痕,成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

也许是因为朱祥务的伤残身体,不适应在雪山哨卡站岗巡逻;也许是他在住院期间,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被团卫生队队长发现了,他出院后就当上了连队卫生员。

背冰受伤住院,朱祥务成了伤残军人,自然失去报考军校的机会。残酷的冰石,又一次击破了他上大学的梦想。他只能面对现实,脚踏雪山哨卡,兢兢业业地履行一个边防军人的职责,认认真真干好连队卫生员工作。

朱祥务放弃了当军官的理想,却爱上了医疗工作。从此,他一边努力学习医疗卫生知识,一边精心地帮助战友拿药治病。而且,住在连队山下的藏族老乡,有人生病了请他出诊,无论是白天晚上,刮风下雪,有请必去。

1987年7月,朱祥务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一个党员的职责义务。

在连队当了两年的卫生员后,部队就调他到团部卫生队工作。1987年12月,部队派他到日喀则陆军第八医院检验科进修一年。

1991年朱祥务转为志愿兵。这是部队对他医疗技术的认可,更让一个农村兵的人生实现了飞越——跳出了“农门”。

朱祥务当上一名堂堂的医生。可他是一个有着梦想的青年军人,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他在八医院耳闻目睹,那些从大学毕业的军医,个个医学知识丰富,医疗技术高明,再次激发了他的梦想,他要考上大学。

朱祥务是一个想干就干的人。他在团部卫生队,一边积极帮助病人看病开药,一边潜心复习功课。经过几个月的挑灯夜战,汗洒书本,泪结硕果。

1991年9月,朱祥务考上了长春市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终于圆了大学梦……

留恋边疆,把爱妻拉来亚东

朱祥务在长春上大学期间,他是军人、共产党员,又是同学们的大哥哥,自然很受同学们欢迎。他学习成绩优秀,组织管理能力强,各方面表现出色,曾担任大学学生会干部,在大学校园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令很多学妹追捧。

一个来自河南安阳市的姑娘张敏,是朱祥务的同班同学,她特别崇拜军人,看见朱大哥人品好,有爱心,对同学热情,暗暗地她倾慕于他。

上大三时,张同学主动向朱同学示好。朱祥务虽然满心喜欢这位善良可爱的学妹,可他却不敢轻易接受学妹抛来的绣球。

一个周末的晚上,朱祥务勇敢地把张敏请到校园的公园里。他向张敏倾吐了心曲:“张敏,你的心思我明白,其实我早就喜欢你,不敢向你表达爱意。因为,我是一个西藏边防军人,大学毕业后还要回到边关服役,如果你同我恋爱,今后结了婚,就要过两地分居的日子,我担心你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朱大哥,今天你把话说开了,我也直言告诉你,我喜欢你,更爱你是个军人。你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长年累月守候在边防雪线上,边防军是最可爱的人。因此,对于你说的两地分居,同你们在雪山哨卡保卫边防的艰苦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苦啊。我不怕,我愿意做一名边防军人的妻子。”张敏是个性格率真的女孩,她看准的事、认定的事,就会勇敢去追。

“谢谢你看得起我这个边防军人。可是,我受过伤,是一个伤残军人,还有,我家在农村,经济负担重,家庭条件差,你跟着我会过苦日子的。你家在城市,家庭条件又好,你的父母会同意吗?”朱祥务坦言相告,倾诉真心。

“我喜欢的是你这个人,只要我们两心相悦,真心相爱,至于家庭情况,我不在乎,请你放心好了。”张敏快言快语,叩开了男儿的心门。

朱祥务勇敢地伸出双臂,把张敏搂进温暖的胸膛:“我爱你。”

张敏的脸上绽放出温情的花香,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醉倒了从未谈过恋爱的朱祥务。两颗年轻人的心,从此紧紧地系在一起。

1994年7月,朱祥务、张敏大学毕业了,两个热恋中的情侣,牵手走出校门,来到吉林火车站,面临各奔东西。

分别时,伤情难免,两个相爱的人,喷发的情感的澎湃热浪,把他们掀进了爱的波浪中;离开时,两人滚滚的情泪哗啦啦地流,像长长的情丝,缠绕着他们的心,带走了对恋人的思念……

朱祥务学成回归,仍然回到西藏亚东某部卫生队当军医;张敏回到河南省安阳市,分配到一家国企当厂医。

朱祥务、张敏虽然相距千山万水,可他们的心都放在对方的胸膛,时刻能触摸到对方跳动的节拍。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浇灌培植的爱情苗圃,天天都能嗅到芳香。

1998年春节,朱祥务从西藏回家休假时,他们培植五年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幸福结婚了。一年之后,他们喜获千金。

次年,朱祥务志愿兵服役期满,他要转业了,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妻子。

张敏满心等待丈夫转业回家,他还没有见过一岁的女儿呢。从此,他们夫妻将结束两地分居,一家人能幸福团聚在一起。

走!离开西藏回到内地,这是多少边防军人梦寐以求、迫不及待的事。可当“走”出现在朱祥务的面前时,他的心中却涌动激越的波澜。

那晚,朱祥务睡在床上,“去与留”的问题,搅得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走?朱祥务凭手中的大学文凭,在部队取得的诸多成绩,完全可以回到内地的大医院,在一个条件好的地方工作。而且,从此就能结束夫妻两地生活的苦楚,享受幸福生活,还能和朝思暮想的爱妻幼女生活在一起,与亲人团聚,照看家人。

但“走”的路,真正出现在朱祥务的脚下时,他却迟迟迈不开步,舍不得离开这个梦开始的地方。部队救了他的命,培养他学习医疗技术,送他到部队大医院进修,才使他有基础考上大学,成为医生。

朱祥务留恋边防,更舍不得离开部队驻地。还有,西藏缺医少药,亚东老百姓需要他,他同当地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情谊。他要回报部队,感恩社会。

咚——朱祥务从床上跳到地上,斗胆做出一生最重大的决策:留在亚东,一生为边疆人民服务,把自己的医学技术,奉献给缺医少药的亚东人。

身在河南安阳市的张敏,自从得到丈夫要转业的喜讯后,整天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丈夫回到身边。可是她左等右盼,总是让她失望,没有看见丈夫的身影,反而接到了丈夫要继续留在西藏边疆工作的决定。这令她百思不解。于是,这位初为人母的年轻女人,决定去西藏,劝说丈夫放弃打算,要把他拉回来。

张敏来到亚东,与丈夫温情之后,开始谈判:

“你为何转业了,还要留在边关?”

“亲爱的,请别生气。我爱你们,我也想回到你们身边。可这里缺医少药,你是医生,知道治病救人的重大意义。内地医务人才多,不缺我一个,而在这块边疆的土地上,就很需要我,我在这里更能发挥作用。”

“道理我懂。可是,你若继续留在这里,我们就会长期分居,生活将会遇到更多的难题,难道你就舍得我们母女俩?”

“亲爱的,这个问题我早有考虑,其实是很好办的?”

“怎么办?你说。”张敏以为丈夫改变了想法,一兴奋用温柔的双手搂紧了丈夫,“亲爱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快讲啊?”

“干脆你把工作辞了,也来亚东,我们两人联手在这里开一家诊所,办一个药房,既能经营事业,又能发挥我们学医的强项,还能为这里的人提供医疗服务,一举三得,你说好吗?”

张敏双手一推:“你想得美,叫我把正式工作辞了,来到边疆同你一起吃苦不说,我们才一岁的女儿哪个管?”

“亲爱的,女儿可以放在老家,请她外公外婆帮忙照顾。”朱祥务温情地把妻子搂了过来,“亲爱的,求求你,请你支持我吧。”

“想得美,我就不,要留你自己留在这里,我们各奔东西!”张敏真的生气了。她一翻身,用冰凉的背部抵挡丈夫的温情,一连几天硬是不理丈夫。

朱祥务平时是一个不太搞浪漫的男人,为了征服妻子的心,他也耍起了小花招。这几天,他勤快地为妻子做好吃的,帮她洗衣物,想尽一些办法逗她笑,让她紧绷的脸松弛开花,艳丽好看,可依然没有奏效。

张敏就是绷紧一张脸,就是不开口同朱祥务讲话。“谈判”进入僵局,几天也未达成协议。可是,朱祥务是一个坚定的男人,一旦做出决定的事,九头牦牛也拉不回来的。

为了达成协议,朱祥务决定给妻子演一出浪漫节目。这天一早,他到山头采集了一把鲜艳的杜鹃花,一进屋就跪在张敏的面前,用双手敬献给她:“亲爱的,你就像亚东的杜鹃花,能生长在这片土壤,才能鲜艳盛开,花香四溢。”

“去!少来糖衣炮弹。”张敏绷着几天的脸,终于像杜鹃花一样开放了。她接过丈夫手中的花,放在鼻子上,猛吸了几口花的芳香……

张敏来西藏,是来“拉”丈夫回去,可她拗不过丈夫的执着,反而让丈夫把她“拴”在这里。

张敏从亚东回到河南后,服从了丈夫的决定,把厂医辞了,把女儿留在父母的家,只身来到亚东,陪伴在丈夫的身边。

朱祥务从部队志愿兵转业时,本来亚东县把他安置在县卫生服务中心,但他却放弃了政府安排的单位,选择自主创业,而且硬是把妻子从数千公里外的老家“拉”了过来,同他一起经营诊所和药房。

在筹办诊所药房初期,朱祥务手中无资金,周转有困难,进的药物量小,满足不了当地老百姓看病吃药的需求。

开办诊所药房手中缺钱,可朱祥务却自动放弃了转业时“自主择业”的10多万元巨款。

据说当年部队对志愿兵转业自主择业者,根据相关规定,可以领到安家费10多万元。可是,这个规定在边防一线部队,也许是由于“信息不畅通”,朱祥务转业时没有领到这笔资金。

当朱祥务的朋友知道此事后,都叫他去找部队领取那笔巨款。然而,他却没有去部队询问,就当那笔经费是自己支付部队的培养费。

当时的亚东县委书记次仁塔杰,得知朱祥务的困难后,对朱“主动放弃回内地工作,留在亚东为老百姓服务”的行为所感动。主动出面,从政府的经费中批借30000元,给朱医生作为开办诊所药房的启动资金。

得到县里的大力支持后,朱祥务就在亚东县城下司马镇,开办起第一家诊所朱医生大药房……

大医精诚,用爱心感恩百姓

1999年,朱医生大药房办起来了。朱祥务的办店宗旨是:依法经营、热忱服务、感恩边疆、回报社会。

朱医生夫妇的医术高明,为当地老百姓治好了许多病;同时,他们热忱服务于患者,以视病人为亲人的优质服务,赢得了亚东老百姓的一片赞誉,“朱医生大药房”的名声,渐渐地响遍了下司马镇,传遍了亚东……

自开办朱医生大药房以来,他们一直坚持为亚东县的残疾人、五保户、下司马镇敬老院以及享受低保的贫困户,免费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并把此项服务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至今。他每年用于以上免费服务的资金达20000元以上,享受到免费医疗服务的群众达300多人次。

朱祥务还在自己的药店里,设立了“计划生育用品专柜”,免费提供给广大群众使用,向他们宣传优生优育知识。

从2013年开始,朱祥务还为下亚东乡小学和亚东县中学的厨师,每年赠送20套工作服,价值达2500元。

亚东的夏天经常下雨。一次,他出诊回来,走在路上突遇大雨。一位藏族老乡给他送来一把雨伞,令他非常感动。于是,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专门购置了1000把雨伞,放在药店内,取名“便民伞”,方便群众急需时取用。

朱祥务感恩边疆,回报社会,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长期践行,实实在在。

一天,朱祥务听见从公路边的一个窝栅里传出猛烈的咳嗽,并伴随着痛苦的呻吟声。凭医生的直觉告诉他,那里面一定有人生病了。

于是,朱祥务走进窝栅,看见一个老人躺在简陋的床上。这个人他认识,街上的人喊她慕奶奶,是从河南老家到下司马镇的孤独老人,年近70岁,经常看见她在菜市场捡拾菜叶、矿泉水瓶……

“慕奶奶生病啦?”朱祥务伸手一摸她的额头,“你发高烧,至少39度,必须马上跟我到诊所治疗。”说话间,朱医生弯下腰,把慕奶奶背起就朝诊所走去。

“大善人啊朱医生,今天又是你来背我去看病。要不是有你的帮助,我这条老命,早就死了几回。”慕奶奶伏在朱祥务的背上,吃力地说。

之前,朱祥务就一直关爱这位慕奶奶,多次为她免费看病送药,为她打针输液。

今天刚好朱医生路过慕奶奶在路边搭建的窝棚,发现她生病了,理当带回自己的大药房为她治病。

经过朱祥务确诊,慕奶奶患了急性肺炎。朱医生马上给她输液……经过三天治疗,她就能下地走路了。随即,朱医生给慕奶奶开了一些药,请她带回去吃。

慕奶奶离开大药房后,朱祥务一直惦记着她的病情,第二天下午,专程去老人住处看望。他发现以前为老人买的电饭锅等日用品,都被她扔在外面摔坏了,还把门锁了。之前她是从来不锁门的。

朱祥务想探听虚实,到街上去找慕奶奶问个究竟。

慕奶奶一见到恩人,就把心事讲了出来:“我因与家人闹了矛盾,才跑出来自寻生活的。前几天接到通知,河南要来人接我回老家。气一上来,我就生病了,我不愿意回去,愿意在亚东生活。”

朱祥务了解情况后,先送慕奶奶回去,然后请来电工,把老人家摔坏的电器修好,又给她添置了小橱柜等日用家具。让老人先安心住,告诉她不会有人赶她离开亚东的。

朱祥务向她承诺:“慕奶奶你放心,只要你老人家在亚东一天,我们就会把你当亲人一样对待。”说话间,朱医生摸出200元放在老人的手中说,“先给你一些零用,没有了我再想办法帮助你。”

在这之前,慕奶奶曾经被送往江孜县、日喀则市,可她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后不习惯,又回到了亚东。

没过几天,河南真的派人来接慕奶奶回老家,可她就是不愿意离开亚东。随后,亚东县把她接到了距县城6公里的五保供养中心,每个月发给她375元生活补助。可她不喜欢拘束,经常跑回亚东县城。

平时慕奶奶生病了,可以直接到县里的医院免费看病,可她就是不去别的医院,只找朱医生为她看病治病。

朱祥务自家并没有多少钱,家庭经济负担也很重。父亲在20多年前因病去世了,母亲是年近80岁的老人,一直在老家生活,还要照顾100岁的爷爷。他从当兵离开家乡30多年了,没有回过老家过一个春节。

朱祥务刚入伍时,幺弟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大弟弟10多年前因车祸离世,留下10岁的女儿、5岁的儿子,两个孩子和奶奶一起在老家生活。家里全靠他支撑,两个侄儿侄女全由他供养,上学全是他资助。

令朱祥务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品行端正。侄女2010年考上北京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考上了雅安市公务员,成了一名人民警察。侄儿2014年,考上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6年,朱祥务唯一的妹妹又因病去世,这给他带来无比的悲痛。他精神上、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经常感到浑身无力。

从北京开会回到成都时,朱祥务利用这次机会,到华西医院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什么病症,他心里才放松了一些,随后回到亚东。

朱祥务夫妇在亚东一直是租房住,家中十分简陋,几件旧家具都是房东的。他不抽烟、不喝酒,平时他家的生活十分节俭,过得特别清淡。

朱医生的脚上,平时穿的是一双几元钱的旧棉拖鞋,鞋子已经破了几个洞,露出了白色的棉花,可他仍然舍不得扔。他没有给妻子买过新衣服,自己没有穿过百元以上的衣物,就是给宝贝女儿买东西,也是相当的便宜。然而,每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他都会慷慨出手。

朱祥务愧疚地讲:“我对不起妻子女儿,没有让她们享受到好的生活,把女儿寄养在岳母家,也没有给过钱物,反而向老人借钱用。因为有时进货、租房租门面资金周转不过来。还有,为了定时给资助的学生打款,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向岳母伸手,把岳母刚领到的50000元退休费也借来用了……”

朱祥务家庭的经济本来不宽裕,却长期坚持每年至少资助五位贫困学生,每人每月至少固定打款600元。这些年他资助学生求学,向社会献爱心,以及为藏族老乡治病所用的经费,至少在50万元以上。

笔者忍不住问朱医生:“你自己、家人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而对他人却慷慨大方,难道你妻子女儿没有意见吗?”

“有!妻子开始时,对我的做法很不理解,也曾经常在我面前唠叨。但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人,慢慢就顺应了我的做法。女儿小的时候,经常闹着要买好的玩具。自从她上高中以后,就懂得了节俭,我们每月只给她600元钱。”

“你女儿在哪里读书?”

“上小学时,在爱人的老家安阳市。初中升学考试,她到亚东考的,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昌进贤西藏班,初中、高中一直在那个学校读书。她很独立,学习成绩好。所以,爱人在春节后就去照顾女儿了。”朱祥务谈到宝贝女儿时,脸上一直挂着自豪的微笑。

问及朱祥务为何要这样做时,他的回答实实在在:“因为,在我受伤的时候,是部队救了我的生命;当初我开办诊所药店没有本钱时,得到了亚东县的帮助,才让我的事业起步;我在遇到经济巨大困难时,是西藏医药公司无私帮助了我。”

朱医生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年他在下司马镇老街租的仓库,那时仓库是木质结构房屋,邻居失火,把他存放在仓库价值100多万元的药物,全部被大火烧毁了。

西藏自治区医药公司,得知朱祥务受灾的情况后,主动来到亚东,对他的损失情况进行考察,加之他经营讲信誉,服务质量好,就把药品先预支给他,等他卖了后再收回药费。

朱祥务虽然是个伤残军人,是一个小小的个体医生,但他胸中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点燃了贫困学子的求学希望,让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娃娃,背起了书包,像一只只雪山的雏鹰,展开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下司马镇一位叫顿珠的学生,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母亲体弱多病无法工作。因此,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属于特困家庭。顿珠在亚东中学读书时,成绩特别优秀,但因家庭贫困,准备辍学外出打工。

当朱祥务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到顿珠,鼓励他继续读书,承诺每月资助他500元。

顿珠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内地西藏班读高中。他在朱医生的资助下,顺利地进入了高中读书。

一次,朱祥务了解到一位叫卓玛的学生,还有一个弟弟叫单增,家住边远的牧区,家庭相当困难。卓玛的爸爸一次上山采集“林下资源”时,不小心跌落到几十米的山沟里,左大腿被摔成粉碎性骨折,肚子被乱石划开了一条大口,肠子流了出来。后来送到医院抢救治疗,人是救活了,可落下一身残疾,不能走路。因此,家里欠下一大笔债务。

卓玛的妈妈因丈夫成了残疾,家庭又贫穷,说是外出打工挣钱,供养儿女读书。可她一走几年,杳无音讯……

2008年正在亚东中学读书的卓玛,她的爸爸因病去世,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无力助她们兄妹继续读书。

当朱祥务知道卓玛的困难后,向卓玛姐弟伸出了温暖的手。在朱医生的帮助下,卓玛不但没有失学,还更上一层楼。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地西藏班的高中,朱祥务又继续资助,连续三年不间断。

卓玛没有辜负朱祥务的期许,三年后又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单增后来也考上了大学。

像顿珠、卓玛、单增这样受到朱祥务资助的贫困学生,朱医生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他们中不少考上大学,有的已经完成学业工作了,有的考上了国家公务员,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都知恩回报。笔者在朱医生家中,看到了不少受助学生写给他的信,现摘录如下:

朱叔叔好!

寄来的1000元收到了,谢谢!请你以后不要给我寄钱了,因为学校知道我是西藏来的贫困学生,给我安排了勤工俭学,在学校食堂打扫清洁卫生,每月能挣700元。从这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做家教,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活费,而且,还稍有一些节余。因此,请你们不要再资助我了,你把爱心献给那些比我困苦的同学吧。

想当初我爸爸受伤,看病治病时借了很多钱,后来不幸去世了。当你知道我家的情况后,每月资助我们姐弟,让我们重新背起书包,走进了向往的学校,能在教室里静下心来读书。你的爱心,让我对今后充满了希望,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假如没有你的爱心资助,我不可能上大学,待我完成学业之后,有能力时一定向你学习,做一个好人,感恩报答社会。

——摘自单增同学的信

朱爸爸好!春节到了,我就写封信给你拜年,祝你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吉祥如意!

记得那年冬天,你一路迎风冒雪,来到我家访贫助学。我因患病,家里为我医病花了很多钱,还是没有医好,就休学回家养病。是你献爱心,为我家送来钱,还带我到你开的医院为我看病治病,终于把我的病治好了,如今又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了。爸爸妈妈叫我在过年时,给你们写封信,向朱爸爸真诚地说声谢谢!

——摘自学生边巴次仁的信

不忘初心,演绎了共产党员风范

朱祥务从1999年部队转业后,在亚东开办起“朱医生大药房”,成了个体工商户。虽然他的事业向着健康的发展道路徐徐前进。然而,每当他忙完工作之后,总觉得心中有些失落感,像一个离开群体在茫茫大海中游泳的人,找不到方向,心没有归宿。

一次,朱祥务在抽屉里翻找东西时,突然看到从部队开出的“党员介绍信”,他拿在手中,眼光却有些迷茫,心中空落落的。

怎么办?自己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了,难道就这样离开党组织?不行,绝对不行!入党时的“誓言”,仍然回荡在他的脑海。不能忘了初心,于是,他决定去找党组织。

朱祥务拿着部队开的“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先到驻地下司马镇党委递交。工作人员接过他的介绍信,对他说:“你的关系不在我们这里,我们不接收非公党员,请你去县机关工委问问,怎样才能为你办理关系。”

朱祥务来到县机关工委,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得到的答复与上述如此。他很茫然:“请问同志,我的组织关系,究竟应该落到哪里?”

工作人员耐心地向朱祥务解释:“因为现在我们这里还没有成立非公有制党组织,按照有些地方的做法,你们个体工商户属于工商局管理。我们将按照组织程序,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

朱祥务又一次失落地回到大药房,只能等待组织的召唤。

没过多久,亚东县工商局党支部的一名同志,来到朱医生大药房对他说:“按有关部门领导的指示,你的党组织关系暂时落在工商局党支部。”

朱祥务在“海中散游”了一年多,终于看到了航行的灯塔。他满心喜悦,向着心中的航标灯靠岸!

2000年7月,朱祥务终于回到了党组织的温暖怀抱,他那颗游荡的心终于有了归宿。

后来,亚东县工商局党支部进行换届改选,他作为一个工商个体党员,走进了选举会场,并当选为党支部纪检委员。分工负责接收个体工商党员,组织他们开展活动。从此,他把那些个体党员召集在一起,带领他们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2011年,亚东发生“9·18”大地震。灾情就是命,党员就是旗帜。

朱祥务以共产党员的先锋姿态站出来,不顾个人安危,冲在了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不分白天黑夜抢救伤员,为灾民安置点免费巡诊看病、免费送药。在地震期间,他就诊人数达2600人次,免费提供药品达6000余元。

与此同时,朱祥务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号召组成了一支非公经济党员的“抗震救灾先锋队”。在他的模范身影感召下,个个队员亮明党员身份,人人争当抗震救灾先锋,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哪里需要救助就义无反顾。

“先锋队”的旗帜,在亚东灾区高高飘扬;先锋队员的身影,活跃在抗震救灾现场……

在亚东县城中心,他们建立了为民服务点,为受灾的各民族群众排忧解困,送饭送水,搭建临时住处,宣扬“一家有难、大家帮助”的传统美德,传递爱心,带头捐款捐物。

朱祥务率先向受灾老百姓捐款捐药。在他的号召带动下,其他非公党员也积极拿出实际行动,捐款捐物。仅在灾情发生的十天时间里,非公党支部就组织捐款近90000元,捐物折款达50000元左右。

在“9·18”抗震救灾工作中,朱祥务被亚东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另有三名党员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亚东受灾,得到过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亚东人民,懂得感恩图报。当四川雅安、青海玉树等地发生地震灾害时,朱祥务又号召亚东非公党员,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达30余万元,并进行张榜公布,接收党员群众的监督。

2012年10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亚东成立了第一个非公经济联合党支部。

在成立大会上,朱祥务被全体参会党员代表选为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时有正式党员16名、预备党员1名,在亚东县委及县工商局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朱祥务曾在大学、部队期间,就担任过党支部成员,熟悉党务工作。他按照《党章》组织党员履行职责义务,逐渐完善党员和支部的有关资料,建立健全党费收缴、思想汇报、组织活动、社会服务等制度。

党支部的工作正常运转起来了,朱祥务这个老党员心里踏实了,可以把那些散在亚东的个体户党员,团结在党组织的温暖怀抱。

但是,非公党员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阶层,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参差不齐。加之开展工作“没有经费、没有地点、党员分散”,组织活动面临许多难题。

“办法总是有的。”没有活动经费,朱书记就自己掏腰包,没有地方开展活动,他就四处去找活动场地,实在找不到地方,就在他的药房里进行。

针对之前非公党员没有组织开展活动,有的政治觉悟较低、党性意识较弱等问题,朱书记在支部成立初期,大力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提升党员素质,主动协调沟通,不断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注重抓好个体工商党员的优质服务,文明经商,鼓励他们诚信经营、积极纳税、争当先锋。

在亚东非公经济党支部中,就涌现出袁利林、夏延龙、朱祥务、马连梅等县里的纳税先进代表。他们为推动亚东经济发展,带动本地藏族同胞共同致富贡献了力量。

非公党支部积极响应县委的指示精神,成立了“双联户”(联户创收、联户平安)。党支部7名委员,分别担任了“双联户”户长。他们模范带头,认真履行“户长”职责,努力帮助贫困户创收脱贫,为维护当地的社会安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朱祥务长期坚持助学,为当地五保户、伤残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的孤寡老人,以及部分僧尼提供免费医疗,赠送药品价值近5万元。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为农牧区乡卫生院捐赠药品价值8万元。

袁利林同志担任“双联户长”期间,无私帮扶下司马镇14户藏族居民率先脱贫,还每年用10000元资金,奖励下司马镇中心小学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他们勤奋学习。

几年来,在他们的“双联户”所管辖范围内,从未发生过任何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事件,没有发生过一件刑事案件。他们的“双联户”,有3个单元被评为县级“优秀双联户”。

一次,下亚东乡春丕沟,发生草场火灾。朱书记就组织带领非公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商户,立即投入灭火的战场。参加那场草场灭火战斗,他们组织出动车辆6台次,人员30多人。

朱祥务还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在群众中开展社会调查,主动当好社情民意收集员,经常与其他商户交流情况,了解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并将收集的情况建议,认真梳理汇总,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如何搞好个体户之间、民族之间、邻里之间的团结问题》《如何解决下司马镇主要路口车辆拥堵问题》等等建议,得到了县里的采纳。

非公党支部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手册》的要求,大力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认真严把“入门关”,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

他们在发展党员时,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同志入党。自党支部成立以来,先后发展党员15名,正在培养积极分子3名。

朱祥务的爱人张敏同志,经过他的多年教育培养,言传身教,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6年7月,非公党支部接受了张敏的入党申请,批准她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从2016年起,县委组织部每年给党支部划拨30000元教育活动经费,县工商局为他们提供了活动场所,如今较好地解决了党员的活动经费和场地。今天,非公党支部在朱祥务的带领下,正在积极探索,打造“党企连心一家亲”党建品牌。

亚东非公党支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战斗堡垒,成为边疆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他们不仅党务工作出色,而且个个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彰。

亚东非公党支部先后被下司马镇党委、亚东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日喀则市、西藏自治区党建工作“两级检查验收组”,来到亚东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非公党支部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如,朱祥务先后被评为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朱祥务说:“我生在四川,家在四川,但是我的心一直在亚东,早已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把这里的老百姓当作亲人。是部队培养了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又是亚东人民向我伸出了有力的援手,我与这里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因此,为了报答这方山水的恩情,我决心继续留在这里,为边疆人民贡献力量。”

朱祥务入党3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践行先锋模范作用,诠释民族团结传统美德。用自己平凡的举动,传递出时代的正能量,并长期执着坚持释放光芒——他是一个小人物,却胸怀广阔,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成为追求的常态,使得一个个贫困学子托起了求学的梦想,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感受温暖;他舍小家为大家,在边关30多年,以大爱无疆的情怀,永葆本色建功新时代,展示和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风采。

猜你喜欢
亚东张敏
汪孟邹与亚东图书馆
新婚夫妻是这样虐狗的
揭开虫虫世界的奥秘
保姆的眼泪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补衣
点击反证法
听风看云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