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奔向好日子(报告文学)

2021-11-11 17:48
鸭绿江 2021年18期
关键词:张庆子村官营

蓝 歌

引 子

这几年,官营子村很有名气。据说那里的人外出打工的很少,一般都在村里侍弄大棚,日子过得都挺红火;据说那里的村民大部分搬出平房,集中上楼去住;据说那里出产的大米、粉条、荞面、地瓜都很好吃,还有了自己的绿色食品品牌。

这几年,张庆年更有名了。之前媒体宣传他,都是说他兴办的家庭农场怎样把土地流转过来进行机械化耕作,怎样建烘干塔收粮卖粮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收粮、卖粮大户,还有怎样帮助邻里乡亲脱贫致富的,有点像宣传好人好事。最近两三年可就不一样了,国家和省、市、县媒体对张庆年的报道不仅有消息、通讯,还有专题片。报道的内容主要是他如何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官营子人如何依靠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的……总之是内容越来越丰富,角度越来越新颖,惹得人们都想看看官营子村到底变啥样,这个张庆年为啥这么有能耐。

我和张庆年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是2015年夏日的一个午后,市委宣传部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感动阜新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我应邀创作了一首《仰望道德的丰碑》在会上诵读。我和获奖者张庆年的座位紧挨着。当时我见他肩披绶带,就问:“您是哪位?”他说:“于寺镇官营子村的张庆年。”我说:“久仰您的大名。”他说:“客气啦,有时间去我们那儿看看。”此后,我就比较留心媒体上关于他的报道,从中了解到,这么多年来,他获得了“全国种粮大户”“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好人·身边好人”“阜新市加工业大户”“阜新市劳动模范”“感动阜新十大人物”“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阜新好人·最美人物”等诸多荣誉,官营子村也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辽宁省文明村”“阜新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等荣誉。面对这样一个村干部带出的这样一个闻名村,我一直想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去采写,因为我觉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时刻,作家不能缺席,更不能缺位,关键是要选好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正这样想着,媒体又爆出好消息,说张庆年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将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在获知好消息的那天,我和我写的报告文学《雀落谷川喜歌飞》的主人公——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阜新的扶贫干部刘廷喜小聚,他鼓励我写写张庆年,他说:“我去过几次,也帮着做了一些事儿。他太了不起啦!把一个贫困村建设得那么像样,肯定付出了许多,也肯定有许多故事可写。”我说:“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刘处长说:“太可以了,我们明天就去接接头,听说住宅楼都竣工了,村民们正在搬家,正好一起去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省直派驻阜新的刘廷喜、杜仁峰、刘阳这几位扶贫干部,领着我和助手老田驱车直奔阜蒙县西北区……

第一章 载誉归来

2021年2月25日是张庆年有生以来最荣耀的日子。这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他与来自全国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之后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一楼的第11排46号座位,是比较好的观礼位置。坐在这里,他看到了带领乡亲们历时七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外界道路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看到了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等英模人物。看到他们走上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那一刻,张庆年比自己走上台去领奖还激动。因为这两位村书记,一个率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修路,一个率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修水渠,在他的心中就是了不起的大英雄。他看到总书记一边给他们颁发奖章和证书,一边亲切地对话,合影时几乎身贴身。他感受到总书记和最基层的村书记是心贴心的。

聆听着总书记的报告,他生怕自己漏下一句话。好在总书记语速平缓、一字一板,每一句抑扬顿挫的话语都激荡人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说:‘脱贫攻坚路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我真的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石子。其实走到最后,走到今天,虽然有苦,还是甜多。’有的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

哎呀,他们说的那些话,真就是我想说的,总书记引用到报告中来,看来总书记真是了解我们哪!

“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脱贫群众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

这不就是在说我们官营子村吗?我们就是这么想的,这么干的。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我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

……

报告中一段段精彩的讲话,震撼着张庆年的心灵。他想,看来,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这些年,不就是靠这些理念和思路才使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吗?

走出人民大会堂,张庆年的耳畔依然萦绕着总书记那些亲切的话语,内心涌起更加激越的情绪。他暗下决心,好好干,抓紧干,拼命干,要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要把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地落到实处。

当天,官营子村的村民们紧盯着电视直播,找人民大会堂里的张庆年坐在哪个位置。我也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打开电脑转到央视直播频道,看完了全部直播全程,但没找到张庆年的影子。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人民大会堂的参会者都戴着口罩,要想通过电视画面认出一个人恐怕有点难,除非特别熟悉他的家人。

可是,就在张庆年端坐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时候,他的老伴儿刘彩红和大女儿张娜并没看直播。那一时间段,这娘儿俩正在赶往北京的高铁列车上。按照约定,她们要在会议结束后陪着张庆年在北京看病。这样,会议结束当晚她们就必须赶到。

25日开会,张庆年23日就离家赴省城集合了。这几天,刘彩虹就是放不下心,不是怕他不能按时吃药,就是怕他到人多的会场里喘气费劲儿。他的老毛病只有她知道,啥时候吃啥药也只有她知道。自打2010年发病以来,他休克过好几回,都是紧急送到医院抢救过来的。村里开始盖住宅时,他成天着急上火的,不知不觉又添了新病,一着急就说不出话来,嗓子眼儿里好像总有东西卡着。元旦一过,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到市里医院检查一次,影像表明咽喉里长了东西,建议再到大医院好好检查检查。可春节之前正是村民分楼上楼的时候,一会儿都离不开,只得开了点儿药顶着。虽说吃上药多少管点事儿,可说话稍微多一点,两个嘴角就像粘在了一起,然后就张不开嘴,问题越来越严重。就在准备抽时间去沈阳看病的当口,他接到了进京领奖的通知,于是,家里人就商量好开完会在京看病。

也许是参加这么荣耀的会议过于兴奋的缘故,张庆年到北京这几天还真没感到难受,老伴儿和女儿刚到住处,他就说干脆不看啦,啥时候挺不住再说!娘儿俩当然不能答应。女儿提前在网上把号都挂好了,到那儿就看。再说,总这么不舒服,不看心里哪有底呀?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打个车去医院看嗓子,排了两个多小时队才拍上片子,但结果要十天以后出来。紧接着,第二天,他们又到另一家医院检查脑血管主动脉狭窄是否有好转,检查结果得几天以后出来。

“那就等几天吧,大正月的,咱们也轻松轻松,正好也陪我们娘儿俩在京城转转!”刘彩红还没说完,他就着急了,说:“昨晚你没听我打电话说啥呀?村里边那些事儿等我回去处理呢,我在这儿能待下去吗?要不姑娘你俩转转,我先回去。”

女儿说:“爸,你这就不对了,我妈和你过了这些年日子,哪儿都没去过,好不容易来了趟北京,还是惦记给你治病,你陪我妈在这儿溜达几天多好啊?等检查结果出来了,听听大夫说咋治,要是必须住院治疗的话,你想走还走不了了呢!”

“啥?住院?我才不住呢!这样,咱们现在就去医院问问大夫,看看抓点儿啥药好!”

娘俩拗不过他,抓了点儿药,一同返程了。至于检查结果,到底还是女儿张娜又跑了一趟北京才取回来的。诊断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需要静养,不能着急上火、熬夜、生气,注意按时用药,定期检查。”

张庆年风风火火地回到村里,没进家门直奔村部。就着兴奋劲儿,他向前来看望他的村民讲起了在京开会的见闻和感受。

盒装的奖牌和证书,还有代表证、邀请函、入场券都摆在桌面上,来看望他的市县各部门的领导和村民都要挨个儿捧起来看看。特别是这个八开本的大红烫金荣誉证书,上面盖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特大戳记。据说,这样的荣誉证书从来没颁授过。这样的证书,阜新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得过,即使这次,阜新180多万人中,也只有张庆年和彰武县县长杨敬忠两人获得了这个殊荣。人们稀罕这个证,自然都想看看这个荣誉证书到底啥样。

村民们都说,咱庆年书记就是了不起,见到了总书记,和总书记合影留念,还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全县这些个村书记就他一个,多光彩呀!

庆年说:“这可不光是我一个人的荣耀,这是咱们官营子整个村的荣耀,也是咱们每个村民的荣耀。如果没有家家户户的苦干实干,哪有咱官营子今天的大发展啊?等完善村史馆时,把这些证书、照片都放在里边,让它们去见证历史、激励后代吧!”

分享荣耀的同时,村民们都关心张书记的病情,纷纷探问检查结果。庆年一再跟大家说:“不用担心,没啥大事儿,小车不倒只管推!”

村里的丁大娘和宝大爷都是年过八十的长辈人了,这些年看着庆年累得不成样子,都惦记着他的身体。听说庆年从北京开会回来了,专门到他家来看望。等了半天,没见着庆年的影儿,临走时一再嘱咐刘彩红说:“你可千万要照顾好庆年哪,别让他累垮了!咱这村子不能没有他!”

官营子村民的好日子才开头,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办。作为当家人,张庆年心里最有数。为了办成一些事,他白天紧忙活,晚上常琢磨,夜里十一二点躺下、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是这些年的常态。有些事一旦干起来,有些道儿一旦琢磨出头绪来,他就来了精神头,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也不知疲倦。这些年,没人见他睡过午觉,即使是炎炎夏日,实在太累了,他也只是靠在树根底下打个盹儿。

副书记彭助涛跟我讲:“张书记在北京开会那几天,我比他在家还紧张,因为你不知道他啥时候来电话,问我这事那事落实得咋样了。你也不知道他对村上哪件事又想出了啥好主意,叫你抓紧找谁,赶快落实。他性子急,说过的事必须马上就办,而且必须办好。这不,在北京那几个晚上打电话和我商量准备做的几件事,他回来这几天都在逐项落实呢,每天晚上开会都开到半夜。”

我知道张庆年从北京开会、看病回来了,就打电话相约去采访。(因为3月6日、7日是周六、周日,我得利用好这个双休日。平时我也公务在身,所有采访创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这个周六一大早,我就驱车八十多公里来到村部,张庆年早已在村部等候,村委会干部们也都陆续到齐了。张庆年说:“一会儿镇长李嘉和副镇长郑旺盛要来研究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事项,还有动迁户房屋拆迁后平整土地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个公司要来人商量给各家各户安装净水器的事儿。这样,咱俩先谈着,来人了再说。”

这还没说上几句话呢,楼下就有人喊李镇长他们到了。我们几个一起见了面,寒暄了几句,他们就去楼区研究落实具体事儿去了。

为了抓紧一切时间采访,我就跟副书记彭助涛说:“让张书记先忙着,按照咱俩预先的约定,你找找各个合作社的负责人,我先和他们聊着。”

第二章 紧锣密鼓

这一天,我和四个合作社的负责人谈得挺有意思。在等他们的间隙,我对村委会其他成员也做了访谈。一直到将近晚上七点,我才见到了张庆年的影儿。本以为这下可以好好唠半宿,可他说:“真的不是不想谈,就是有些事不落实不行,本来今儿个一天想把有些事研究完,没承想镇长他们走了以后,市县土地、水利部门还有民政局的领导陆陆续续来了,人家大周末的来帮咱们研究事,不是土地规划就是项目指标,我哪能错过这个时机呢?一拨一拨接待,实在是忙不过来,这可就慢待你了呀!”

我说:“那就见缝插针吧,不耽误你正事儿。”

他说:“今晚恐怕还是谈不上,马上就要开村委会会议,把今天想研究的事补上,大伙儿一戗戗,说不定开到啥时候呢!”

正说着话,两委班子成员眨眼工夫都到齐了。我说:“那就顺着你的工作节奏走,我做个旁听者吧!”

“那好吧!我们开会!”

我看了一眼手机,时间正好是晚上七点整。

从这一刻开始,我就成为一个记录员、一个旁听者。下面我就实录几段。

张庆年:“今晚咱们主要研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问题。现在硬件基本都具备了,趁着老人还没入住,咱们怎么管理,比如收费标准怎么定,员工雇几个为好,这些问题都得拿出个办法来。围绕这些,王娟先说说你的设想,然后大家再发表意见。”

王娟:“按照张书记的要求,我考虑了好几晚上,形成个大致思路。我认为老人大致分为自理、半自理、失能三种类型,应根据每种类型制定护理费收费标准。至于伙食费,10人以内一个标准,10人以上一个标准,不能一样。”

张庆年:“为什么不一样呢?”

王娟:“吃饭人多,成本就可以降低了。”

张庆年:“整个管理这块儿,人工、水电费、取暖费、住宿费不要往里计算,只计算食材费用,以体现公益性质。”

王娟:“那还定个标准码?”

张庆年:“当然要有个标准。你要拿出个具体办法,里边可以有你的几种设想,然后由村干部们讨论之后做出选择,看哪个合适就用哪个。在这方面,你要多出选择题,别出填空题。”

王娟:“那外村的和本村的来入住是否也得有区别呢?”

张庆年:“先不要考虑外村本村的问题,咱们是镇里的养老中心,制定的标准就是对全镇服务的,只不过先从咱们村开始接收养老人员罢了。”

彭助涛:“虽说资源共享,我看也应该在收费上有些差别。虽说是公益性的,毕竟我们得投入人力物力,还得多操心,有点儿差别还是好办些。”

王娟:“半自理的需要护工,全失能的需要全天候照料,护理项目多,需要费用就高。应该通过鉴定确定收费标准,护工加上用品,看看到底需要多少钱。”

彭助涛:“从入住的标准上就要分出几类,这样便于操作。”

张庆年:“对啦,先分类定位,再看收费标准定多少合适,但总体上不能过高。咱们要以惠民生为主,有偿服务这块儿持平即可,别赔钱,服好务,这就要算算细账。大家一定要明白,咱们建养老中心的目的,是把老年人接过来,为年轻人解决家庭养老拖累,解决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去干事创业。先把这块儿做起来,下步再考虑给居家养老的送饭上门,伙食成本钱也得考虑定个标准。”

王娟:“是得算细账,都得有标准。比如岁数特别大的日常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打扫卫生、洗澡、上门打针、送药,这些事儿费用咋算,不都得考虑呀?”

张庆年:“医疗室收费服务之外,有些上门服务不能收费,也就是说不要考虑人工费用问题了。”

王娟:“我刚接手,以前也没干过,有些事一时考虑不周全,今天拿出的方案连初稿都够不上,还得恳请大家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呀!”

张庆年:“王娟,你要大胆设想,尽快进入角色。等咱们有了初步方案,再到那些成型的养老院或者托老中心去考察考察,取取经。”

此时的王娟满头是汗,因为怕张书记批评她准备得不够充分,一直表现得很紧张。其实,不是她没见过大世面,而是实在不懂得这个养老机构要开成什么样子。因此,这次参与村两委会研究这件事,充其量是探探路。

自打元旦前养老中心装修完工,张庆年就和镇里商量,至少得先找一个管理人员把这个地方管理起来。镇里决定采用在官营子村公开招录的办法,告示一出,王娟和另一位女村民都报了名。用谁为好?考试对决!镇长亲自坐镇,现场组织了一场笔试和面试,结果王娟胜出,当场被录取。这样,她就成了养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的第一位员工,也成了这里的第一位负责人。

尽管都是本村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但王娟究竟有没有这个能力,今晚在这次会上也算是一次大考。

庆年书记看出王娟有点紧张,便放缓了语调说:“我们不是有个简单方案就完了,下一步还会有大量工作要做,所以你得往细里想,把该想到的都要想到,没想到的也要想到,逐渐学会管人管事。一旦下一步运转起来,县里、镇里的民政部门肯定要来做具体指导,还可能会有一些优惠政策要落实,我们跟不上脚步哪行?”

“下面请大家一起出出主意,看看老人收留、日间照料等等这些事到底咋办为好。”

书记这么一发动,大家都接二连三地发言,中间还有讨论或争论。这个会一直开到夜里十点半,中间提出的一些建议,王娟都记在了本子上。我呢,后半场的讨论没再记多少。

不管记没记,作为旁观者,我知道今晚这个会开得比较成功,起码对养老中心怎样经营有了方向和目标,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而收获最大的是王娟,她知道这次大考基本过关,大家议论也好、质询也罢,投来的都是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听到了大家关于理念、方法之类的讨论,对自己更是不无启发和教益,因此更加充满信心。

这千余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源自张庆年的苦心创意。建设住宅区伊始,他就考虑,家家户户都上楼之后,老年人的照顾是个大问题。有的家庭儿女出息后在外地工作,只剩下老人,长年得不到照顾;有的家庭不仅有七八十岁老人,第二代也“奔六”了,第三代的负担越来越重;还有的老人多年病魔缠身,儿女居家赡养已经很困难。人老了,亲友来看望,家里住不开怎么办?劳动力上工赚钱,没精力伺候老人怎么办?如果专门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管好老年人的吃住医疗,让他们老来相伴过上集体生活,既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又有生活乐趣,那该多好啊?

这事一定要办,而且一定要办成。

张庆年主导,把它列入村里建设住宅区的配套工程一起报批。镇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市县土地、民政等部门大力支持,在立项和专项资金上都给予了必要的倾斜。住宅小区还没完工时,小区东南角二层楼千余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不仅盖成了,而且装修也很快完工。内部的房间设计、基础设施、环境美化都有居家的感觉。特别是在二楼,专门设计了百余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室,打扑克、玩麻将、下象棋、打羽毛球乒乓球都有场地有器材。最担心的取暖问题,也通过和小区配套联网铺上了地热,即使三九天,各个房间也是暖融融的。

具备了这么好的条件,得赶快让老年村民来享受生活。因此,春节前后,他就召开过几次村两委会议,研究启动养老中心事宜。即使在京开会期间,他也在思考一些细节问题。活动室有了,食堂有了,卫生间洗浴设施也都有了,就差卫生室还没设计好呢!负责人王娟正式开始工作,得由她拿出个具体管理方案,也看看这孩子到底能不能胜任。于是,就有了这次开到深更半夜的“诸葛亮”会议。

据说这样开会是经常的事儿。“白天,你几乎看不到我们书记在村部哪个办公室坐着,不是在各个合作社研究事儿,就是外出办事;不是到各个地块或者棚区去和大家一起干活儿,就是在哪家解决矛盾纠纷;不是和客户谈生意,就是开着大铲车又给谁家帮忙呢。反正他是没闲着的时候。”村干部崔立新这样告诉我。

在村部,在家里,你找不到他的专门办公室。按说张庆年早已出了名,现在也是书记主任一肩挑了,有间像样的办公室也不为过,可他就是不摆这个谱,也没这个习惯。他在京开会期间,副书记彭助涛安排我继续在村里马不停蹄地采访。我说想看看庆年书记的办公室啥样,他开会都是咋个开法。彭助涛说:“我们书记的办公室没个看,就那桌子椅子一年也坐不了几回,总是在外边跑,很少在屋里待。”我问:“开会不在他办公室吗?”“不在,一般大型会议,比如村民代表会啥的,都在会议室开。小会比如村两委班子会,得哪儿就在哪儿开,食堂、树荫下哪儿都开会。晚上开会的时候比较多,因为白天忙,有些事晚上办不了,就利用这个时间把大伙召集在一起研究。”

这些话在我旁听的这次会上得到了验证。白天,我总以为他会有时间和我谈谈,可等到晚上在食堂吃完饭,也没见他出现。等我回到养老中心二楼专门安排采访的那个房间,他随后就来了,没说几句话,就张罗开会。我以为他要到前面村部那座楼的会议室开会,可村两委的人都到这个房间里来了。一张长条沙发,前面一个茶几,我坐在那儿采访,看到这时候要开会,我就把茶杯、本子还有其他材料向我这一侧挪一挪,礼貌地请张书记坐到我这里来。他说用不着,我就坐在床上挺好的,不习惯坐沙发。再说沙发比床低,坐那上边身子下沉,说话压气。但见七八个村干部在这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坐床上的,有临时从别的房间拽来凳子的,就这样开会。王娟坐在床上以腿当桌,边说边记,就像个做功课的学生。

会居然可以这样开,开得这么认真,这么有条理,我真是佩服。我本以为张书记会正襟危坐,听汇报、点名发言、做总结,中间自己也做笔记,间或拍照留痕,然后再往村民群里上传会议消息。我亲身在场旁听,观察,非也。

这个张书记,不按所谓正常套路出牌,更没把自己当干部。散会后,我们俩开唠。他说:“一个村干部就是老百姓当中的一员,干事儿离不开田间地头,说事儿离不开院里炕头,非得摆个谱整个景,那不就是作风漂浮吗?”

“天天坐在办公室想这想那,天天坐在办公室抽烟喝茶,天天坐在办公室研究规划,顶啥用呢?还不如边干边想、边想边干。干,才能发现问题;干,才能解决问题。不干,就没有好日子过。”

这就是张庆年当村干部的基本理念。难怪有人说,他特别像当年大梨树村的党支部书记毛丰美,拿“干”字打头,从来都是干在前头。

参加这次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他备受激励。他说:“这是接受了一次政治上的洗礼,我们村干部必须讲政治,要坚持经常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理解不好、消化不了,再往前奔就找不准方向。”为此,从北京回来,他连续两天组织政治学习,带领大家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十三五”成就和“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等时事政治内容,都提纲挈领地领学了一遍,并要求村两委成员保持学习常态,特别是对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都是什么含义要用心琢磨,更要动脑筋理解“乡村振兴就是产业振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之后,围绕官营子村未来五年的土地流转、设施农业、产业布局、生态改善、人居环境、资源保护、文明创建等问题,一连讨论了八个晚上,勾画出了一个基本轮廓,然后将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来帮助论证把脉,再进一步制订未来五年的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

在村两委会的讨论中,他注重发挥班子成员的智慧,善于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百川归流,汇入脑海,形成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他说不管怎么异想天开,都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符合官营子村的实际。他总是强调,村两委干部要当好三大员:一是要当好了解员,对本村的产业状况、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要心中有数;要实事求是,不能瞪眼说瞎话;二是要当好解说员,要向村民解释清楚村里要带领大家干啥、咋发展,对外要做好宣传,让外边了解你、走近你、支持你,知道你会给人家带来什么机会和财富;三是要当好指挥员,个个都能把老百姓的愿望和党的方针政策衔接好,如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规划精神怎么样分时段落实,都应该贯穿到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具体实践中。

3月13日(周六)晚,我又赶上张庆年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也是七点开始的。前两小时是果树合作社成员研究果树地年租金续交问题和暖棚保温问题。每个果树经营户都做了经营情况汇报,客观分析了产量不高、剪枝不力、品种不新等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会议后半程是村委会成员集中讨论怎样扶持本村残疾人就业问题。这几年,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总觉得有些人跟不上步,特别是那些残疾人。这回搬迁上楼了,得琢磨怎么把残疾人组织起来干点事儿。张庆年发现宝向军是个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本分人,只可惜去年在工程队干活时遭遇了车祸,半个脚面子不得不截肢,一下子影响到劳动能力。他带领村委会成员去慰问时,鼓励他要振作起来。过了年,就责成他逐个了解本村残疾人的愿望和打算,把谁有啥手艺和特长都了解清楚,以便分类指导。因此,今晚宝向军为了汇报受托调研的情况,早早就等在了会议室门外。

听了宝向军的汇报,村干部们纷纷出主意,有的说让他们发展手工项目;有的说让他们到移动网点、快递网点干点啥;有的说如果他们自己能干点儿啥,咱们就想法儿支持。

张庆年说:“大家这样想就对了,全村44个残疾人都要想方设法调动起来。虽说现在吃饭不成问题,但在就业上一个也不能少,除了身体特别糟糕啥也干不了的。自己没思路的,我们大家帮着想,总得让他们动起来。这样,咱们整个村家家户户有事干,人人都能有钱赚,真打实凿地干起来的氛围就会更加浓厚。”

其实,这样的氛围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营造了。自打2009年张庆年进了村班子,就带领大家真打实凿,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好日子上奔。到现在,立足本村资源、符合本村实际的各门类的产业都已形成规模。261户建档立卡户、748名贫困村民已全部脱贫,整个村也于2018年脱贫摘帽。村里即使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放进哪个合作社里去兜底也得兜上去,这样就实现了共同富裕,同时也让所有村民都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带来的温暖。

思路清,方向明;同奔富,劲头足。采访中,不少村民跟我说:“我们庆年书记去人民大会堂领奖回来,总说和人家十八洞村的人比起来,和人家贵州、重庆大山里的村庄比起来,咱们付出的艰苦还差得远呢!咱们的好日子刚开头,还得继续努力。有他这样的好书记领头,我们家家户户都有奔头,将来的日子都得超过城里人。”

我问庆年书记:“今后有啥心愿?”他说:“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个心愿,就是要让官营子人共同富裕,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说话声音不大,甚至还有些沙哑,细看那嘴角儿,两边似有胶水粘住的痕迹,我知道这个怪毛病又在折磨他。

我不忍心再问下去。

夜已经很深了,手机上的时间表明,此时已是半夜十一点多了。他回家,我就地住下,明天继续采访。出于礼貌,我送他走出楼道,回身又站在窗口目送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个仅比我大一岁的汉子,就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起了官营子的一片天。

第三章 夙愿得偿

2020年一入冬,官营子村的村民家家户户开始装修楼房子。八栋楼五万多平方米,都是上有阁楼下有仓房的小八层。32个楼道都安装了电梯,一共396户。最大户型超过100平方米,最小户型68平方米,外加临街26户商业网点。这片新型住宅小区一年之间赫然矗立起来,为这辽蒙交界的塞北小村平添了城镇化的生机。

装修完入住的村民,吃上了南山打井、管道输送的矿泉水,生活用水也是龙头一开就哗哗地流出。取暖费免收十年,全由村里负担,家家户户只承担物业费和水电费。

前前后后的采访中,我上楼去看了几户。没装修的毛坯房,墙上和地面水泥抹得清灰一色、平平展展;门口和窗口边沿都是笔直标示的线,前后窗台、卫生间的墙壁对角处也是这样;窗户是彩铝的,严丝合缝,一看商标就是国标品牌。再看装修过的门户,窗台板、灶台板、卫生间台面,都是上等的装修材料,拉门、橱柜各有特色,家用电器基本是新的,有的还有多种功能。不管有没有装修,进哪个户门都热气扑面,要是待上十分八分的,热得就得脱去外套。乘电梯上下楼,一按电钮,嗖嗖嗖就走了,只见楼层数字动,听不到一点儿杂音。只是刚刚搬迁,都在装修期间,电梯间内加了防护板,略显狭窄。等装修完了拆除掉这些防护板,露出真面目,那电梯间一定是溜光锃亮的。

目睹了这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比我住的楼房质量要好得多。刚来采访时,听他们介绍盖楼的过程,我就揣度,这么大的工程,春天开工,入冬交工,速度够快的,质量问题恐怕少不了。到楼群里走了一圈看了几户,所有的揣度都被眼前的物证击得烟消云散。

尽管眼见为实,我却还想知道这个质量关是谁来把,是怎么把的。

“当然是我们张书记,你没看那几个月把他累得呢,天天盯着,天天喊着。几块砖垒得不直溜,让他发现就得扒掉;水泥和沙子比例不够或者搅拌不均匀,让他瞄上就得重来。反正是你工程队别想有一点儿糊弄人的地方。”村妇联主任彭瑞华快言快语地跟我讲着盖楼期间的事儿。她接着说:“有一回庆年书记外出办事,回来就往工地跑,一看有根混凝土梁坨打弯了,立马就打电话找施工方。当时正是吃午饭的时间,包工头说:‘等我们吃完饭再研究咋办,你先回家吃饭去行不?’庆年书记就坐那儿等着,等他们吃完饭回来研究完补救办法,才转身回家吃饭。上楼后,家家户户铺地砖,他也上门去监工,拿根棍子挨排敲打,有空心声绝对不行,说明底下泥浆没填满,必须起下来重铺。后来工程队的人见着他都害怕,怕挑毛病,怕出岔头儿。”

眼里从来不揉沙子,这是张庆年的性格。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好不容易盖起了大楼,一旦整成豆腐渣工程,怎能对得起全村人啊?从大楼奠基那天起,他就和班子成员达成一致:要在质量上严抓严管,决不能有半点儿疏忽。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时要货比三家,真正做到货真价实;施工期间要盯住每个环节,绝不能偷工减料。他强调,不仅村干部要监督建筑质量,村民也要参与进来,因为是给大家盖房子,也是给自己家盖房子,关系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全村人都有义务参与建设、监督和管理。

也许是天天监督、时刻监督、全程监督的结果吧,整个建筑工程可以说从头到尾堵塞了一切漏洞,避免了所有可能发生的质量纠纷。这期间,张庆年整天楼上楼下地跑,泥头拐杖地奔,有时累得大汗淋漓,有时气得浑身哆嗦,有时急得吃不下饭,有时忙得睡不好觉,比自己家盖楼还精心几倍。

老伴儿刘彩红最了解他的辛苦。她说有那么几天,怕门窗不配套,怕电梯不及时到货,手机都要打爆了。东西到了,他必须亲自验货,质量差一点儿都不行。和人家讨价还价,比自己家搞工程还会算计。按说钱不打咱手过,更不是花自己家的钱,抠那么细也没人领情,还把人家干工程的给得罪了。可他们家庆年说不管那些,他只管钱要花得值,盖一回楼,就必须把它盖好。

张庆年两口子现在住的楼是官营子村最早自建的,十几年光景先后盖了两座,每座都是千八百平方米的,那是家庭农场和烘干塔经营管理的需要,当然也是自己靠做生意赚了钱之后,实现的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盖起这两座楼,他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知道盖大楼该怎样把好质量关,因此,谁想在工程建设中蒙他唬他,那是办不到的。

说起自家盖楼的事儿,刘彩红说:“和他过了大半辈子,就这件事是她拿的主意。头些年,烧火做饭靠柴火,烟气罡当的,一点儿干净气儿都没有。不烧火,饭做不熟,炕也不热。夏天不烧炕,炕就潮;冬天不烧火,屋里就没热乎气儿。那时候我就想,啥时住上楼房就好啦!有一年春节,我们妯娌四个凑到一块儿,就合计将来一旦有了钱,四家合在一起盖栋楼,既改善了生活,也能相互照应。后来我们家做买卖有了钱,我就张罗着盖楼,一开始他还不愿意盖,我就撺掇他赶紧盖。就这样,我们最早盖起了全村第一栋楼房,是个二层的。不过就是地势有点儿低,原本守着一片河滩,硬是拉土拉河沙垫起来的地基,费了好大劲儿,也多花了不少钱。”

庆年到村上不久,又在这片河滩上建起一座二层的村部办公楼。从那时起,他心里就萌生了让全村人都住上楼房的愿望。

怀揣的梦想,要尽早让村民知道,要让大家一起追逐这个梦。

一连几年,他和村两委干部讲这个梦想,大家都一笑了之,根本没当回事儿;他和村民们讲这个梦想,村民们说:“你是有钱了才做成了梦,我们没钱,搁啥上楼啊?再说住平房有院落,养点儿畜禽啥的都方便,放个大小车辆、车马农具啥的也宽敞,种园子吃菜不用愁,到冬天积点酸菜、杀口年猪,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等到将来老了,进城往孩子那儿一凑合就得了,盖啥楼嘛!”

一些村民只有思想,没有梦想,咋办呢?

不知多少个夜晚,张庆年半夜醒来就琢磨,怎么样能让父老乡亲都能往“住上楼”上想呢?大家要是早点儿想到一块儿去,那就好办!

不知多少次挨家挨户登门拜访,不知多少次大会小会跟大家宣讲集中居住的构想,还是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一晃十年过去了,都说十年磨一剑,这一剑再磨不成,那就愧对父老乡亲了。

这十年当中,产业发展了,建档立卡户脱贫了,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两万元以上了,盖大楼集中居住的条件应该说基本成熟了。更主要的是,有些政策和项目的红利正在释放,可以分享。不能错过机遇,必须乘势推进、顺势而为。

村两委班子几经讨论达成了共识,村民代表多次协商明确了目标。紧锣密鼓地研究制订方案,往镇里、县里、市里乃至省里层层报批,涉及的动迁征地、建设立项、环境评估、基建招标等渐次往前推进,轰轰烈烈盖大楼的序幕即将拉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研究出“靠政策支持,利用土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家家户户都能得到动迁补偿款,然后拿出一半就可以上楼,可是还有个别村民不愿动。张庆年领着几个村干部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差不多磨破了嘴皮,跑断了鞋底。

剩下最后一户,就在开发用地中间,前两年翻盖了大平房,里里外外装修得都挺气派。让他动迁上楼,当然一百个不乐意,除了惋惜经济上的损失,还恋着住过几代人的老院子,感情上总是难以割舍。那些日子,可把张庆年愁坏了,天天去做工作,劝这户人家以大局为重,等到楼区建起来了,你就知道该是多么气派多么好了。只要功夫深,顽石也动心。最终,这户人家想通了,因为庆年是为大家过上好日子在做工作,又不是他个人有什么利益,户主说就算忍痛割爱,也不能再让张书记为难了。

经过将近一年的动员、搬迁,官营子村住宅小区建设终于开工了。就在2020年3月初,各种工程机械开进工地,建筑工程队招标进场,一派城里盖大楼的繁忙景象在官营子村呈现。

这边楼房盖起来了,那边搬了家的村民临时租房或者投亲靠友暂住,还是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还不是发愁将来养点鸡鸭鹅的没院子,车辆机械没地方搁,粮食收秋后没地方放,没园子种菜不方便。

其实村民想的这些实际问题张庆年早就想到了。盖楼时,最底层都给家家户户设计了十几平方米的仓房,便于腌酸菜装东西;楼院东侧设计了5000平方米彩钢库房,方便各家各户平时放置农机具。至于养家禽种蔬菜,由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和养殖小区来解决,村民自己去分段经管就可以了。这些埋在村民心头的忧虑,随着住宅楼的完工而烟消云散,因为所有的设想都变成了现实,所有的许诺都兑了现。这下子村民们都乐了,说还是人家张书记想得周全。

不服不行,这些年张庆年说过的话都兑现了,想干的事儿都干成了。就说自来水吧,村民原以为在楼群东边不足两百米的大河套就地就近取水就挺不错的,想不到还会把南山的矿泉水引进来。南山海拔比村上高两百来米,隔着一片大漫地和一条大河套,离楼区至少三公里。谁能想到楼建成时管道也铺完通水了,还是双管路。两眼深井仿佛神来之水,咋抽都不干,你说厉害不?这都是张书记自己设计的,这笔投入才三十来万,标准算法没有五十万干不下来。庆年说也算天助,两眼井碰巧都打在了泉眼上,要是不出水重开井口,那就得多花不少钱。矿泉水管道进户,其他用水管道也进户,双管齐下,饮用水和其他用水分开使用,全市有哪个住宅楼能达到这么便利的条件?

取暖可是件大事,整不好就挨冻,村民们上楼前最担心这个事。张庆年想过多种方案,也考察过多种锅炉和锅炉房,最终决定安装新型生物质锅炉。这玩意儿工艺新鲜:一来燃料可就地取材,用树根树皮树枝子和各种秸秆都能做燃料,成本也低;二来几乎没有污染,燃烧排放过程中,通过一个布袋把灰尘沉淀下来,再通过水箱把烟尘中的硫等有害物质过滤出来,最后排出烟囱的基本是雾化的气体;三是废物还可利用,柴草燃烧后的灰碳是最好的有机肥,上到地里不仅养地,还能多打粮。一举三得,多好的事啊!村民上楼这一冬,家家户户温度都挺适合,说明这事儿又干对了。

楼房建成之后,怎么分配是问题,按多少钱一平方米交钱也是问题。

张庆年带着基建小组的成员们搞了几次成本核算,最终确定出最低成本价。就一般家庭来讲,只要拿出动迁款的一半就足够买下七八十平方米的楼房。以村民王立杰家为例,原来住的是一百二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院子有一千多平方米,这次得到的补偿款是三十五万元,买了正好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只交了十四万元房款,连装修加一起也没超过二十万元。当然,不愿意上楼居住的,村里也不强迫,上楼不上楼全凭村民自愿。有的动迁户揣着动迁款投奔儿女去了,有的动迁户拿这笔钱到城里买楼去了,有的动迁户到外村或者镇上买平房去了,村委会一律不做强行干预。现在政策宽松,人口自由流动,人家到哪儿买房子在哪儿居住,那是人家的自由。但是,不管你走到哪儿,官营子村永远是你的家,你的合法权益和在本村的利益永远会受到保护。一旦你想回来住,只要楼房还有空闲,你就可以购买。

这不,3月6日一大早八点多钟,我跑了一个多小时的路来到村部,村民郭长军比我还早,坐在这儿等张书记有事要谈。其实,这时候张庆年和副书记彭助涛正在楼区东侧现场筹划盖扶贫车间的事,已经工作了一个多小时了。趁着他俩还没上楼,我和郭长军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自己二十多年前就离开村里到外地做生意去了,承包地早就流转出去了,房子和老院子靠爹妈守着。这次动迁得了24万元补偿款,开始没想要楼,寻思着剩个老妈年岁大了,他走哪儿她跟哪儿就得了。可老妈不愿意,总说故土难离,不想离开官营子,那就还得要楼。这次他就是回来办这个事的。老家这儿有楼住,老妈可以享受养老中心的日间照料,实在不能自理的时候,还可以移到养老中心来养老。

我问,开始你没打算要这楼房,现在还能有吗?他说跟张书记电话沟通好几次了,想要就有,所以他才回来的。

后来我问彭助涛,为什么这楼房不外卖一部分呢?他说张书记有个原则,必须先可着官营子原住村民来,剩下的还要考虑合并过来的玉泉龙村村民。两个村合并成一个大村,就要统筹考虑,不能干那些现得利的事。

照理说,动迁户全是老官营子村的,征占的土地也都是老官营子村的,玉泉龙村两百多户是后合并过来的,在你那没动迁的地方消停地住着,我这边分完楼有剩余,卖给谁村上都能得几个钱。况且卖给外来人的话,还要超出给动迁户的价格标准。可张庆年坚决不这么干,甚至连想都没想过。因为在他眼里,合并村就是一个大集体,统一由一个党支部领导,一个村委会管理,怎能藏心眼儿呢?如果楼房有剩余,当然要可着原玉泉龙村的村民来购买、居住。

本着这样的理念,外来人想买这里的楼房,免谈。

第四章 先人后己

首次采访中,张庆年、彭助涛领着我们几位边看楼房的院落、格局、结构和装修入住情况,边跟我们介绍他的楼院美化亮化规划。八栋楼分东西两侧,一边四排,中间足有百米宽的留白。这将设计成一条景观路,中间要做成南北通透的带状水景,两侧均由绿植装点,配以太阳能路灯。院里楼距40米,每座楼的采光都很充足。楼与楼中间的空地将规划成型,花坛有景,该硬化的硬化,该绿化的绿化。楼区西侧临大道一并建起的四栋26户二层商住楼,将形成饭店、菜市场、超市、服装店、美容美发店、家电修理部等一应俱全的经营业态,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得到各方面的服务。住宅区最前面预留的一大片空地,将建成幼儿园和文化活动中心。

要不是进入冰天雪地的季节,这些工程早就一连气儿建完了。看来,只得等到明年春天开化再往前推进。

那天,天灰蒙蒙的,偶尔还飘着一点小轻雪。张庆年领着我们几个来访者登上一栋楼顶北侧的平台,极目远眺,官营子村冬天的景色尽收眼底。西侧是原来整条街排列的平房区,动迁后已无人居住,这些静待隐去的旧时老宅,等到春天就要平整为耕地;北侧,连片的大棚错落有致,一座座浑圆的穹顶吸收自然的光热;东侧,官营子河冰冻如镜,宛如玉带缠绕,密密匝匝的杨树林上,间或还有喜鹊做窝,喳喳声凸显一派生机;南侧,丘陵起伏,松绿如毯,顺坡而成的土地上田垄影影绰绰。顺着南北方向再看,一条柏油马路穿村而过,连接着奈曼旗和阜蒙县,连接着通辽市和阜新市,连接着内蒙古与辽宁,连接着东三省与全国。有村民开玩笑说,从家门口开车出去全是油漆马路,到天安门前都不沾土,真是条条大路通北京啊!

离开楼区回望,这座座楼房清一色的鸡血红,间或串联着白道道,近看不扎眼,远看挺打眼,煞是美观,煞是好看,真是为辽蒙交界的塞北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这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平添了更加耀眼的标志。

春节过后,我真正开始了采访。我就想看看张庆年要的楼装修成啥样。刘彩红说:“还没样呢,压根儿就装修,他没时间,也不让我们娘儿几个动工。他说先可着村民们来,别凑那个热闹。按理说我们家有楼房住着,不要也行,可是庆年说咱得带头抓号、带头交钱,村干部都得带头,不然就会相互观望,还得再费心思做工作。”于是,村干部带头抓号、交钱,上楼入户进展得就很顺利。

张庆年总有操不完的心,这一冬天,家家户户上楼开始装修,他就家家户户去看,谁家有啥问题就地解决,哪些该做公共基础设施处理,哪些该住户自己负责,权利义务分得一清二楚。有些户装修时想改管路,想拆壁子墙,想改门窗口,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必须按照预设的格局、按照盖好的模式装修,严格禁止乱拆乱改。极个别的人下手改了这个那个,张庆年知道了,马上上门责令纠正,甚至为此大发雷霆。一传俩、俩传仨,谁家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得好,还得管得住。为此,村里成立了顺民物业公司,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选配得力人员,专门加强物业管理。

一晃儿春节到了,官营子村的人们放的鞭炮最多也最响。年三十晚上,张庆年一边仰望漫天礼花,一边奔走在蔬菜大棚之间,生怕大棚失火。直到午夜一点多钟,鞭炮声稀落下来,他才回家吃年夜饭。不少人家都在楼里张灯结彩了,可他们一家还住在农场院里的旧楼房,至于装修新楼的事,他还没做打算呢。

他们吃着年夜饭,老伴儿和孩子们议论着自家的楼房装成啥样的好。听着听着,庆年对孩子们说:“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哪户是咱家的,你妈抓的号、交的钱,只有你妈知道。我看这样吧,这几天放假,你们娘儿几个设计设计,咋装都行。”孩子们说:“咱家现在住的名义上叫楼房,可里里外外都像庄稼院,一天天的总是来人来客,乱糟糟的,把我妈再累犯病了可咋整?还是早点儿把新楼装修好,也让我妈换换环境,清静清静。”

一家之主发了话,过了年,大女儿张娜两口子才开始张罗装修。

“不顾小家,总是顾大家。就说盖楼上楼这一年吧,张书记啥心都操到了,就连挖下水道、化粪池这样的工程,他都天天在那儿守着,必须达到设计标准,啥都不能糊弄。”村民桂海苓说,“我和庆年是小学同学,他这人从小就要强,学习拔尖,干活儿卖力,吃苦耐劳,为人正直,一直是我们的班长,不仅老师喜欢他,同学们也都喜欢他,都说他准有出息。现在这不真就出息了吗?真正给咱官营子老百姓谋福利的,还属他张庆年最有能耐呀!”

雁引悉心去,山衔好运来。这个土生土长的张庆年,从来就没想过离开官营子,即使做买卖打拼了那么多年,即使积攒了上千万的家底,也没想过到外边去投资干大事,也没想过进城买楼享清福。他总是梦想着让官营子村大变样,让官营子的老百姓都能住上楼房,让官营子人走到哪儿都扬眉吐气,不再被人说是阜蒙县西北区的土老帽儿。好多村民们说,他人在官营子、心在官营子,想干的事儿都是为了官营子好,这样的人在官营子几百年也没出过一个。唯独这张庆年,给家乡人花钱不打奔儿,给家乡干事儿不打怵,还带着家乡人共同致富,满世界打着灯笼也难找这样一个人。

听到这些话,看到眼前的事实,我不想用“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的话来忽悠我的读者,我只想说,泥土里生长的,不光有小草,还有大树;河套里滚动的,不光是顽石,还有黄金。在我眼里,这个张庆年,就是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为老百姓遮风挡雨、带来福音。他就是农村改革的洪流中千淘万漉锻打出来的一块黄金,让老百姓见识他的真纯、共享他的价值。

必须承认,张庆年赶上了好时代。只有改革开放这样伟大的时代,只有在追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他才能沐浴党的阳光雨露,才能成长进步、发家致富,才能运用党的好政策,实现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伟大梦想。不然,纵有满腔宏愿,也难以付诸实践。

第五章 不负众望

张庆年绝对不是个官迷,在村两委几进几出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干着顺当就接着干,干着不顺当他就不干,绝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在争斗中败下阵来,或在纷纭复杂中大起大落。这些,历届村两委班子成员都能证实,村民们也都能公正评价。

在官营子村土生土长的张庆年,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养成了做人做事懂规矩、守本分的品行。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学生头儿。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也正赶上国家农村改革迈出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他为多打粮食填饱肚子而辛勤劳作、土里刨食。那时政策也开始宽松,小商小贩做买卖可以大张旗鼓了,张庆年就行动起来,开始养殖家禽、收购杂粮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风风火火地干上几年,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家底。结婚之后,小两口满心要过上好日子,务农经商都是一把好手,日子过得在全村数一数二。

村民无人不夸这两口子能过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彭成云对他们两口子勤劳致富的本事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经常在各种场合表扬他、鼓励他,说:“如果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像张庆年两口子那样有脑瓜、肯吃苦,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会大有希望。”当时组织上正号召要注重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选拔村干部,彭书记看准张庆年是个好苗子,早已具备了新时期党员的条件,就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时年3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彭成云介绍24岁的张庆年入党。之后不久,他就在党员大会上被选为支委。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村两委三年一次换届。张庆年从来没想过和谁争位子,有些村民撺掇过他,说:“你那么有钱,做做工作就好使。”庆年说:“大家不推举你,你干也干不好。再说人家干得好好的,咱怎能动挤掉别人的歪心眼儿呢?”1998年,村民把他推举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他说啥也不干,还在村民中做工作请求大家别搅局,一定要支持上届村主任接着干。

2001年,村民一致推举张庆年为村委会主任,没办法,这次不干也得干。不过,还得干着看。新官上任,他也想烧三把火。他想用自己做买卖的经验把村集体的事儿搞得活络一点儿,可两委班子中有时意见就不一致,意见不一致有些事儿就干不顺当。反映到镇里,也得不到可否的回应,说白了就是对一些大胆试、大胆闯的事没人敢负责,更不敢支持。庆年一看有些事儿经常是热脸贴上个冷屁股,自己的干法和上边的想法总是对不上路,上边不同意,自己又拗不过,干憋气。再加上他特别看不惯一些当时的不正之风,就不打算“玩”下去了。因此,干了大半年,他说啥也不干了。他说那时候真是操不起那个心,还不如做买卖挣大钱自己谋求发展,多赚点儿钱之后,也好给村里人多一些帮助。

2003年12月,玉泉龙村合并到官营子村,两套村班子也做了整合。担任了二十多年玉泉龙村党支部书记的宝春元,受命担任合并后的官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时任原官营子村村支书张凤鸣改任副书记,彭成云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书记,当时张庆年依然是支委。等到2004年换届,张庆年就主动要求不再进村“两委”班子工作,理由很简单,俩村刚合并,村干部人数多于规定标准职数,自己坚决不再凑热闹。

不在班子里,就不操那份心。张庆年集中精力做买卖,一门心思挣大钱。2006年,他在一片河滩地上立起阜蒙县第一座烘干塔,每年都卖出去三万多吨玉米,帮助本地和周边村民解决了秋后粮食卖不出去和卖不上价的问题。那时老百姓都说,见到张庆年,有粮不愁卖。

2004年换届后彭成云当选为村主任、副书记,主持全村工作,村上有些花钱要办的事还得找张庆年,村民们也经常念叨说村班子里不能没有张庆年,他经济实力和个人魅力太强了,不用他在村里干事显然不够意思。2008年春天,彭成云请求镇党委以组织的名义做做张庆年的工作,再次起用他为村里担点责。

就这样,他又担起了官营子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职责。

2008年10月,老书记彭成云突然病危。时任镇党委书记张凤波约上张庆年一同到医院去探望。见老书记危在旦夕,两人出了医院大门以后,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张凤波说:“看来你得接班。”

张庆年说:“我坚决不接,让别人干我辅佐他,我可操不起这个心。”

张凤波听了这话,脸儿马上撂下来说:“咋的?有钱了,就不听组织上的话了?我可是代表组织和你谈的。现在你们村委会这几位数你党龄最长,人家都管你叫‘老党’,关键时刻你不干谁干?”

张庆年说:“我可不是不听话,我的意思是能不能选现任村会计李贵军干,他比我文化高,还有头脑。”

张凤波说:“你不能再推脱,就算是临危受命,你也一定要把村主任这副重担接过来。我知道村民们最信任你,你也有这个威望。凭你的能力,一定能让官营子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至于经济上可能要受到损失,那就算你为村里做贡献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没有小园香径,只有在村屯里独徘徊呀!看来,不干是不行的,是党员就得听话。

话说完没几天,老书记彭成云不幸驾鹤西去。张庆年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以隆重而简朴的方式送别了老书记。当此生离死别的时刻,张庆年内心泛起了一阵阵波澜。是老书记作为他的政治引路人,当年培养他入的党;是老书记经常提醒他守家在地当这个村干部,还不能太理想化;是老书记经常嘱咐他办啥事儿不能太着急,要懂得事缓则圆;是老书记在别人误解自己时,总替他说句公道话;是老书记在看到他情绪波动时,鼓励他要经得起磨合和考验……特别是在这次村两委班子刚换完届时,自己本来不想再干了,是老书记多次做他思想工作,让自己深深感觉到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又是老书记一再向镇党委请求,要想办法再次起用张庆年,不然,官营子村很难有大发展。彭书记呀,难得你能赏识我、喜欢我、重用我,难得你能包容我、支持我、举荐我,我张庆年何德何能,也不就是像您那样有一颗恋着本村人的心嘛。想到这些,张庆年泪流满面,下决心要接好这个班,把精力全往村上用,把官营子的事儿办好,一定要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就这样,自2008年10月26日,张庆年以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副书记的名义,开始主持官营子村的全面工作。村支书宝春元重点抓玉泉龙那边的工作,张庆年重点抓官营子这边的工作,两人分兵把口,涉及全村的重大事项,由村两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分头加以落实,配合得相当好。

在其位就得谋其政,含含糊糊地混几年日子,那可不是张庆年的初衷。他在动脑筋,他在想办法,他要使官营子村早点儿摆脱贫困。

官营子全村总面积52806亩,当时有耕地面积2.2万亩,人口624户共2402人,分为5个自然屯、12个居民组。这些底数,张庆年早已摸清。如何让村民把现有土地资源利用到价值最大化,是他这些年想得最多的问题。常年种玉米,仅仅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还算好年景,一到旱年头就歉收,看来不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不行,不解决以水保收的问题更不行。

官营子村基本没有可开采的矿产资源,不可能发展工业企业。要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还得从把农业生产做大做强入手。他和村委会一班人经过深入研究,确立了“稳定粮食、发展棚菜、扩大养殖、改善民生”的长期发展思路。在2010年的一次村民大会上,张庆年向村民郑重承诺: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发展5000亩节水灌溉农田,彻底摆脱靠天吃饭;打深水井发展千亩蔬菜大棚,实现旱涝保收;争取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三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最初就是带着这样的梦想,张庆年从本村现有自然条件起步,结合自己经商做买卖的经验,带领村民们开始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追梦路上,张庆年首先砍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配套办电,打机电井50眼,又引进新疆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发展玉米膜下滴灌4800亩,当年成为辽宁省节水灌溉第一村。过去全村玉米亩产只有八九百斤,有了滴灌作保障,当年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高产地块达到1600多斤,全村增收100多万元。

第二板斧,发展暖棚蔬菜生产,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张庆年把目光盯在棚菜生产上,发动党员干部走在前干在前,带头建蔬菜暖棚。贫困户发展棚菜生产缺少资金,张庆年就自己掏腰包先行垫付,几年下来总计垫付了一百多万元。全村蔬菜暖棚从起初的十七栋,发展到一千多栋,人均增收一万多元。

第三板斧,做大烤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1年,官营子村被列为全市“集团帮村”工程项目村,张庆年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烤烟业。当年办电建设两台变压器,建设烤烟小区两个,种植烤烟1000多亩,每亩产值达到4000多元。至此,官营子村已连续发展烤烟24年,每年为全村带来150万元的收益。

到2013年,张庆年的三个承诺全部兑现,官营子村迈出了跨越性步伐:发展节水灌溉农田1.6万亩,彻底告别靠天吃饭;建设集中连片暖棚1000多栋,实现了“人均一亩地,户均一个棚”的发展目标,棚菜生产年收入达到2400万元,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五年累计,全村增收265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40000多元。

兑现了承诺,张庆年就想交班。不是别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吃不消了。自打2010年以来,有点儿急事脑袋瓜子就难受,也没时间上医院去检查。有次在镇政府参加会议,突然就休克了,紧急送医院抢救,才度过了危险。还有一次在县里开人代会,忽然就有点儿犯病的感觉,挺着回到家找大夫打几针,没管用,夜里还抽起风来,家人急忙打120来车抢救,才算逃过了一劫。这次犯病引起了家人重视,逼着他去沈阳做了全面检查,脑造影结果显示,问题很严重。

身体有恙,老伴儿和孩子都不愿让他再干下去了。

他也想交班,甚至提出谁能自告奋勇担起这个责任,不仅平时会大力支持他,还会每年自己给补贴一万元。

村民们知道了,都上门来找他,说:“张书记你可不能倒下,我们还指着你领着我们过上好日子呢!”村干部们更是担心,张书记要是撂倒,很多事儿就会半途而废干不成,谁有他那么能张罗啊?谁像他那么肯付出啊?谁像他那么有韬略啊?再说了,镇里、县里、市里这几年有些项目都要给咱们村呢,没有庆年挑头,恐怕啥都泡汤了。

听说张庆年身体不太好,大家都有了一种危机感。

马上又要换届了,庆年感到身体不支,力不从心,就打起退堂鼓。他找宝春元书记谈,看看能不能推一两个候选人,宝书记说:“没人干得了的,也没人想干,不信咱俩发动发动试试?”

于是,开村两委会也好,开村民代表大会也罢,张庆年自己就提出要大家推举其他候选人,并许诺如果嫌待遇低,自己可给予一定的资助。结果,没推举出一个候选人来,更没有自告奋勇站出来挑大梁的。

这次换届,还像往常一样,平稳过渡,张庆年一票没少地当选了村主任。

那几天,庆年睡不着觉。“看来大家真是信得过我呀。从今以后,我不能再有任何犹豫了。别说自己是党员应该如何,就凭村民们这样长久地信任,我就是赌上身家性命,也是值得的。”

采访中,我就想知道,这个张庆年,这么高的群众威信从哪儿来?

宝春元书记跟我归纳了这么几条:一是他从来不自私,舍得给老百姓花钱,这些年谁家盖大棚盖房子搞养殖,缺钱了只要找他,他就给拿,从来没要过利息,啥时还啥时算,这样能帮老百姓办实事的人谁不喜欢?而村上的项目钱他一分也不动,手脚特别干净。二是他净想事。村上的土地咋经营、产业咋发展,他心里全是新道道,按他说的来,想的事保准干成了,都变成了现实,老百姓能不信任吗?三是他会干事。打井办电那是多难的事啊,高压低压线路,他上下协调几次就办成,光玉泉龙那边就打了三十多眼机电井,还建了两座方塘,在大地里埋管道一米多深,最远延伸三千多米,实现了大田处处有滴管、年年保丰产。田间作业路也都有规划,争取来的项目是三米宽达标,他非要铺五米宽的,没钱就自己拿钱垫,你说这样干老百姓能不喜欢吗?

就这么想事干事,就这么无私奉献。这样的人,老百姓支持他当村干部,放心,安心,暖心。历届老书记看准了,起用他;村民们看准了,拥护他。

2020年底,村两委换届时,宝春元书记主动提出交班给张庆年。这倒也是因为上级党委规定了65岁不再提名的硬杠杠,张庆年想挽留也做不到。这样,张庆年就成了官营子村历史上第一位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当家人。

第六章 恋土为根

说起官营子这地方的土地和河流,张庆年如数家珍。因为他二十几岁开始做粮食买卖时,就知道哪块地水源充足、作物长势好,哪块地土质肥沃打粮多,当然也知道哪块地土质薄产量低。尽管联产承包之后,按土地好孬搭配分给了各家各户,但哪里连片哪里东一块西一块的,他心里最清楚。

当上村主任之后,他必须按照上级要求带领村民保护好高标准农田,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落实这些事也挺难,因为家家户户想种什么不大好干预,人家要种黄豆,你就不能让人家种烤烟;人家想种省时省力的作物,你就不好摊派上级给的种植某项作物指标。再有,就是粮价忽高忽低,这样一来,村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不怎么高,有的家庭干脆就把土地稀烂贱地包出去,两口子都外出打工。即使连年种地的,也都是大苞米一种一收,不愿意在经营土地上做文章。

前些年张庆年也包过几百亩地,算是受托代耕。可是,年头好多打粮时,被包地的人家说自己亏了;年景不好没打多少粮食时,人家也不说少要点儿承包费。反正不管你赔了赚了,人家都不高兴。也有来村里流转土地的人,整几百亩地包着看,干一两年一看挣不着钱,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怎么办呢?总不能这样下去吧?一连几年,他就琢磨着怎样搭建一个能让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的平台,把家家户户零散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恰好这时上边有政策支持,他就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庆年家庭农场”,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运作的新路子。同时,投入千万资金添置播种、铲蹚、收割、脱粒等百余种农业耕作机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现代化控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2013年开始,农场以村民自愿的方式流转土地。不管好地赖地,一律参照上年玉米市场价格拿出一个标准价格,春耕时先付款给各家各户,两年时间就达到了两万多亩,还在太平镇流转了几百亩。结果一算细账,村民们挣钱,农场却往里搭钱。这样持续了五年,农场赔进去几百万。村民们家家都不亏本,家庭农场却是赔钱赚吆喝。对此,庆年有些着急,但却不后悔,因为这毕竟开了个好头,老百姓种地不操心,家家有赚头,何乐而不为呢?

在张庆年眼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本村最基础最雄厚的资源,土地玩不转,村民心里就不安,发展其他产业都谈不上。要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必须把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起来,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

吸取这几年的经验教训,他想出了一条新道道——走市场化之路:先把土地分为几等,然后集体讨论议价,一年讨论一次,每等确定差价,逐户签订协议,年初兑现流转金,如有意愿再承包,还可分类发包。这就把地按种类落到了一个大平台上,进而激活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让看似复杂棘手的问题,变得简便易行顺理成章。

2019年春节一过,他就主持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让村民把土地评出几个等级,然后参照上年玉米价格以等论价,一年一定价。村民自主定价之后,村里把每个地块都标出价格,一年一张榜。农场以不同地类、不同地价把各家各户分散的土地流转过来,依然是年初兑现流转费。流转出土地的村民先拿到流转金,然后还可以到农场来干活儿,干一天有一天的工钱。如果还想自己种地,就在流转出来的土地当中自选地块儿,选哪类地块就交哪类地块的承包费。承包费标准是农场起初按地类付出多少钱,就让承包人交多少钱,一分也不提高。这样一来,想打工的有活儿干,想种地的可施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解放了土地,也解放了劳动力。

为了让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家庭农场在发展滴灌上下大力气,年年争取水利部门支持,陆续打了三百多眼机电井、两座方塘,确保电闸一给,管路来水。同时,注重涵养地力,每年都施放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确保产出的作物绿色无公害。在种植上,注重调整结构,不光种植玉米和小杂粮,还推进倒茬种植和两茬种植:春种土豆、圆葱,秋种小麦、荞麦、大葱等等,总之是市场上啥来钱快就种啥,尽最大可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一来,就实现了稳产高效。

在设施农业上,张庆年主张接续发展蔬菜大棚,使其不断扩充规模。2018年,采取上级项目补贴外加村上自筹的方式,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30栋大棚,占地160亩;2019年又投资400万元,新建了34栋大棚,占地170亩。所有大棚都是标准化设计,全部实现了自动控温、压力罐储水,阀门一开自动给水,满足了作物生长的需求。

南山那片,村民们这些年陆续开荒种地,沟沟岔岔不连片。张庆年力主收归村上集体管理,把零星分散的荒山荒沟收购回来,经过机械平整、重新规划,建成两千多亩标准农田,然后鼓励村民自发承包建设果园,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官营子村西南有一片河滩地,由于盐碱化严重,种啥啥不收,几近荒芜。张庆年请来专家指导,亲自驾驶拖拉机改造这片土地,形成八百多亩稻田。待到这片地北部的村屯动迁之后,再延续开发,就可形成两千亩规模的稻田地。就着南边的河套把水引进来,就可实现稻浪滚滚的新景观。同时,还可以放养河蟹,实现稻蟹共生、农旅融合、效益双赢。

河东山梁上,南北的狭长地带全是乱石岗子和红砂岩,张庆年率领村民进行了一番机械化平整,硬是造出了两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小区用地。

自打张庆年被推举为村主任,整个官营子和玉泉龙的荒山、荒坡、荒沟乃至河滩、河沟,都经过了一番规划和改造,新增可用地三千多亩。这些地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盖则盖、宜路则路,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产生应有的价值。这样的山乡巨变,让人们看到张庆年所率领的官营子人,有改造山河的气魄,有愚公移山的勇气。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看准了的事必须干,干就干出个样子。

他把家庭农场置备的农业机械全都用上,一到农闲时节,就修路、治坡、开山、治河,让山、水、田、林、路成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最大财富,让村庄改变了旧貌。

一年又一年,连年换新颜。

村东头那条河流,不下大雨时挺消停,一发洪水就吓人。河流发源地在东北太平镇的一座山脚,顺流而下,官营子村就成了下游。过去,祖祖辈辈没少遭水灾,水淹了土地,冲了庄稼,毁了树木,甚至冲进了村屯,把柴火垛、鸡鸭鹅都冲走了。现在,经过几年的改造,贴近村庄这边两米多高、两公里多长的石头坝,挡住了泛滥的河水,同时还建起了截流设施,旱年头照样不缺水。

水泥硬化路连着各个村屯,人们出行再也不怕路不好走啦!田间的作业路就像条条银蛇蜿蜒,大小车辆进进出出不再打怵啦!

河滩绿化更是紧锣密鼓,就连南山坡仅有的几条沟岔,勤快的村民们也都栽上了杨树、槐树等树木。村在林中,绿意盎然,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采访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村民珍惜土地,热爱家园,乐于艰苦创业。听说村民桂宏光养猪规模挺大,村会计吴建开着吉普车拉着我去看看。在地头绕了几大圈才到他的养猪场。此时夕阳已经落山,南山坡下,一大片耕地的最南端,隔着一片栅栏,一群育肥猪散养在那里,吃饱喝足后显得懒散、悠闲。往南看是一大片山林,往西看是一条大沟,据说常年水流不断。不用细问,他是用这天然氧吧来养猪致富。回过头来看,两间简易房住着岳母和妻子,还有两个女儿,最小的刚一岁多。这样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竟然耐得住远离村屯的寂寞,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上山时还路过一条大沟,沟里的路是在河套边上蹚出来的,转几个弯一搭眼,居然有一间彩钢棚子赫然入目。我问小吴会计这里怎么还有住户,他说不是住户,是村里的张凤泉老人会做豆腐,他相中这里有矿泉水,水质好,做出的豆腐好吃,就在这儿安营扎寨,常年做豆腐。一个年逾七旬的豆腐匠,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我虽然不曾谋面,却让我感到那份神秘的追求,分明验证了官营子人个个都有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村民还是那些村民。过去人们想干啥找不到出路,说白了,守着土地过穷日子。如今有了张庆年的带动和引领,人们都懂得了土里也能生金的道理。这不,当我和小吴会计又路过一片山梁时,那一排排大棚还有几座房子又在告诉我,这里是采摘园,冬天也生产油桃、草莓,由于他们常年坚守,这片果园已经实现了四季有果,前来采摘的游客不断。

这个冬天,村民都忙着大棚里的活计,特别是春节前后,瓜果蔬菜需求量大,正是市场旺销的好季节,也是最挣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事干。没承包大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可以到大棚里干活儿,摘尖椒一小时八块钱,当天收工就兑现。只要肯干,每天都有现钱进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比外出打工强百倍。用村民们的话说:“你不出货,你不干活儿,张书记就剋你训你,你想不挣钱都不行。”

恋土为根,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人们侍弄土地的热情,从张庆年创办家庭农场的启发中来,从村里创造条件让大家都动起来、忙起来中来,从看准门道就能赚钱的甜头中来。家乡的土地在张庆年的运筹下,不仅可以盛产更丰富的品种,还可以流金淌银,还可以盖起高楼大厦,像城里人那样乘电梯上下楼,出门走路都不沾泥土。

阵阵春风刮过,带来丝丝暖意。此刻,又是阳春三月的一天上午,张庆年正陪同市、县土地规划部门的人们在居民楼北侧的那片土地测量,新的规划和蓝图又将铺展开来。

第七章 富民兴业

要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就得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张庆年每天从早到晚想的都是如何打开突破口,看准了的事,那就大胆试、大胆闯。

发展蔬菜大棚,巩固基础产业,这是张庆年一直笃定的方向和目标。自打2006年开始,村民响应上级的号召,陆续建设了一批蔬菜大棚,但棚舍低矮,结构不合理,产量也不高,处在小打小闹状态。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态,村里年年向上级争取资金,不断把产业做大做强。到2017年,全村已发展起一千余座、三千多亩蔬菜大棚,实现了人均一亩地、户均一座棚的目标。

大棚年年建,年年有发展,如何管理就得提上日程。他看到丁云平是个好苗子,就鼓励他领办合作社,把220多户大棚经营户纳入合作社集约经营、统一管理。“众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后,丁云平理事长又把棚户划分为十个片区,选用技术、人品都非常过硬的人担任片区长,形成了分级管理、相互协作的模式。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价格、信息、包装、过秤、客户等全套服务,形成了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

采访丁云平时,我被他的诚实和中肯打动。他说:“现在官营子村有这么大的蔬菜基地,不是我们多有能耐,而是全凭着张书记的智慧。起初扩建大棚时,大伙儿都嫌太累,是张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才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村上陆续把大棚建起来后,有的人家不肯吃苦,张书记每天早上就早早地往起轰人,看谁家没掀帘子,就督促他们勤快点儿不要睡懒觉;蔬菜不丰产,病虫害不会治,张书记就专门请来沈阳农大和市农广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现场指导。专家一来,张书记就陪着挨个儿棚查看,有时一连气就是十天半月的,还无偿接待人家吃喝住。专家与棚户对接,各家各户都学会了如何加强田间管理。现在,靠着一座棚,户均年收入至少七八万元,你说这不是张书记的功劳吗?”

干什么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困难。这里的土质适合种尖椒,之前也摸索了几个新品种,可就是时不时地闹病。张书记专门请来省风沙所的专家王群每月来指导一次,针对土传病害指导如何用肥用药,根据症状和病理对症施治。经过专家的讲解,村民懂得了怎么预防和治理灰霉病、白粉病、菜星虫、蚜虫、白粉虱、蛴蚂虫等病害,明白了怎么分季节加强管理。有时产量上去了,价格又是问题。张书记就向上级申请项目,自己先垫付10万元,帮合作社建起一座能储存300吨蔬菜的保鲜库,一旦价格走低时,先把成品菜存起来,待价而沽,等啥时候赶上茬口,啥时候再出手。因为缺乏经验,有一年冬底保温没抓住,结果尖椒冻坏了不少,张书记怕大家泄劲儿,就自己拿钱给补窟窿。

张书记就是这样为大家着想,不仅要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营,还要最大限度地让村民们挣到钱。“作为党员,我当这个理事长,每每遇到困难,一想到张书记从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浑身就有劲头。2017年春节时,尖椒卖不动,我就自己雇车拉着10吨货赶往沈阳盛发市场去批发,那几天一天批出一车,卖到六车,就过春节了。剩下两车货,干脆放那儿存着,等到正月初二我再次赶到沈阳去卖,一直卖到正月初六才卖完。卖完之后想回村里来,正赶上大雪天气,下了火车没公汽,只好打车回村。一路上出租车走的全是冰雪道,提心吊胆的,总算安全到家。尽管冒了许多风险,却感到很值得。”

这些年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张庆年、彭助涛、丁云平三人就分头围着棚区转,生怕发生火灾。别人在家放鞭炮,他们只能在外边观赏,不到午夜鞭炮声稀落下来不回家。有一年冬天半夜一点多钟,老王家大棚不慎着了电火,丁云平发现后,张书记立马开出自家铲车铲土撒埋,避免了一场大棚“火烧连营”的悲剧。

发展林果业,让南山坡变成花果山,形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吸引人们来采摘游、风光游,是张庆年的又一个大手笔。

2014年,他带着一帮经营林果的村民到建平县小平房村参观考察,回来后,就对南山坡那片收归集体的开荒地有了章程。他组织村民栽植了两万多棵果树,第二年春天由村委会贴出公告,鼓励大家承包经营,结果有六户出了手。陆地果树见效慢,通过参观考察,他又下决心发展温室果木。他看准了王六后山坐北朝南的阳面位置,建起了14栋冷棚和14栋暖棚,占地一百多亩,吸引十户村民参与经营管理。大棚里油桃、葡萄、草莓接连不断地坐果,实现了与陆地水果接驳,一年四季接续供应,能够常态化采摘。

为了加强管理,大家推举李明师牵头做理事长,组建了“圣地诗乡果树种植合作社”。村里提供果树苗,专门选用优良品种。在技术服务上,张庆年专门请沈阳农大和熊岳果树技术研究所的专家把脉,并邀请他们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还专门带队到沈阳、抚顺、东港、大连一带考察种植技术和新品种。眼下,林果经济渐成气候,苹果、大枣、南国梨、南红梨好看又好吃,林下间种的红干椒、地瓜、土豆和豇小豆也有不少收入,间或还有种植草苜蓿的,既满足了饲料需求,又能涵养地力。

对这两千多亩果树地,张庆年可没少费心思,几乎天天往地里跑。施肥、浇水、剪枝、防治病虫害,时时过问,处处操心。这不,我去采访那天,他又把县果树管理站的两位技术专家请到村里,专门召集果树合作社的成员们开会对接,他提出村里提供技术保障不能间断,各家各户全力配合不能疏忽,要保证挨棵树剪好枝。会开完了,他一溜烟儿和这伙人上南山果树地剪枝去了,又把我“晾”在了一边,我只好继续采访别人。

发展畜禽养殖业也是张庆年帮助村民主打的一张致富牌。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部分人家养点儿猪、鸡、鸭、鹅,小部分人家养牛养羊,有些户也渐成规模。之前是在院子里圈养,加上粪便当街堆放,满屯子臭气熏天,环境脏乱差成了老大难问题。张罗盖居民住宅楼之前,张庆年就想通过集中养殖解决这个难题。他看准了河东沿儿东山坡上那块儿从未开垦过的乱石冈子,硬是开动大机械造出了两万多平方米的狭长平地,然后争取县扶贫局的鼎力支持,得到了1500万元的专项养殖项目资助,建起了33户养羊的饲养舍和25户养牛的饲养舍。每栋饲养舍都设置了产房、草料间、看护房。又从河套打井,通过泵站提水到储水罐,然后通过管路入舍,一户一阀,自动上水,牛羊只要咬住水嘴就可饮用。照明和取暖一律电气化,日常养护和安全管理全由摄像监控,大门口建了消毒池,办公室设紫外线消毒室,还建设了粪便堆浸场和化粪池,实现粪肥统一积攒、有效利用,实现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

养殖小区建成后,划分10栋猪舍、33栋羊舍、25栋牛舍,养殖户自愿入户、不搞强迫。目前,养猪户、养羊户、养牛户陆续入住,预计可达到1500头猪、8000只羊、1000头牛的存栏数。这还仅仅是一期工程的规模,2021年还要向北延伸,开工建设二期工程,新建两栋标准化鸡舍,达到常年保持千头牛、万只羊的常态化养殖量和品类齐全的畜禽养殖目标。

为了规范管理,张庆年力主建立“六畜兴旺养殖合作社”,经养殖户推选,由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畜禽防疫员韩建强担任理事长。合作社从饲料配制、防疫检疫上统一管理,实行分区经营、自主养护、统一销售,并对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加强消毒,严防外来人员进入,把住疫病传播关口,不仅减轻了养殖户的负担,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下一步,村里正在筹划联系饲料生产厂家统一直供饲料,联系屠宰企业统一宰杀,减少中间环节,不让二道贩子掺和。待条件成熟时,还将建设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产厂和连接内外客商的牲畜交易市场,实现产销一体化的畜禽养殖产业链。

采访中,不少养殖户说:“我们这个养殖小区每平方米一年只收10元钱管理费,主要是用来给棚舍修修补补的,其他啥费用也不掏。你只管养自己的畜禽,养好了坐在家里就数钱,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啊?还不多亏了张书记想得周全?只要你用心经管,不怕吃苦,保准都能赚大钱。”

官营子村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发展杂粮生产,张庆年也始终把杂粮产业作为全村重要特色产业来抓。根据土地类型的不同,村里在西边规划建设了2000亩杂粮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谷子、豆类等绿色有机杂粮产品,同时成立“聚鑫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经营销售,使全村杂粮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

至此,官营子村实现了“一点带四区”的产业化发展规划,即以家庭农场为基点,整合全村土地,壮大北区棚菜基地,打造南区果品基地,巩固东区养殖基地,拓展西区杂粮基地,四大区域培育壮大了产业,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第八章 细水长流

在外人眼里,官营子村除了土地和河流,没有其他天然资源。可在本村民众的眼里,森林、树木、河沙、矿泉都是资源。

村里有没有资源,到底有多少资源,张庆年心里最有数,可他从不对外张扬这些资源,也不动有水快流的心思。

一连几年都有客户来找张庆年套近乎,想要在官营子河套兴办釆沙场,张庆年总是说“没想过”“不可以”“坚决不行”之类的话。客户动用关系请人来找张庆年,张庆年常常好吃好喝地接待,然后委婉地说我们研究研究再说。有时客人一走,张庆年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气得就想摔茶碗。“就你们聪明,知道这是块肥肉?拿我张庆年当傻子呢?我也知道这玩意儿赚钱,可一旦开采起来,就是个无底洞,把河套挖个乱七八糟的,到时候河身下沉,洪水煞帮,平坦的河床变成了一片片盆地,那还成什么样子?”就这样,任凭谁来通融都不好使,就是坚决不开采。

一连几年,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都有打井指标。打井施工的过程中,张庆年专门在大地里盯着,坚决反对在田间随便开槽钻眼,他认为那是干面子活儿,那样打出来的井看似符合标准,其实既不实用还容易抽干地下水,早晚会形成恶性循环。他主张利用好常年不断流的官营子河水,在临近耕地的河套边上打机电井,并倡导在河套里截流,在河滩上建方塘,然后用泵站提水、铺设管路输水,实现往山坡地引水。他说这叫留住天上水、用足河套水、保护地下水。他组织村里人自己施工,目前已有两百多眼农田灌溉井、两个方塘,2021年还将继续修建二十多个方塘和二十多个蓄水池,基本实现农田滴灌全覆盖。

这些年也有不少村民建议村上开个矿泉水公司,更有不少外来人打南山的主意。按理说,村屯周边方圆十几公里从来没开过啥矿,这里的环境没有受过任何污染,要是开发矿泉水资源,肯定能打出牌子,来钱也快。已经有不少人表达了投资意向,只要张庆年一吐口,有关部门就会立项审批。可他就是不想上这个项目。这次建设居民住宅楼,他倒是很开明,率先提出把南山的矿泉水引入小区里来,让家家户户吃上本地产的矿泉水。施工期间,他主张打井不占耕地,管路深埋在大地底下,丝毫不影响耕种。

官营子村林地面积不下五千亩,村属河滩林基本上连成了片,还有家家户户前些年承包荒山、荒坡、荒沟栽种的树木也都已成材。经济林、用材林经常被倒卖原木的商贩们盯上,但想从这村里买走几吨树木是很难的。在这个村,不是枯老树或者影响建筑或规划的林子都是不能砍伐的。应当砍伐、必须砍伐的,必须征得村上允许。过去确属林地性质的,必须退耕还林,按照要求补栽树木。前些年时兴开办原木加工厂,专门以杨树为原料,加工板坯子,也有人找张庆年要来村里投资兴业,开办这类企业,张庆年坚决不允。在他眼里,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生命,都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能量;每一片林子都是一道风景,都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那些自然生长的树木,更有它从孕育到生长的传奇故事。没有这些树,村庄就没有生机,家园就没有景致。一棵树或一片林子的生命周期,就像一代人那样历经风雨,你轻易毁掉它,就像毁掉了一代生命。珍爱这些树木,就是珍爱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自打他当村主任以来,对保护村里的树木、林地格外用心,对这类资源更不主张开发利用。至于乱砍滥伐、盗砍盗伐现象,在这个村从来没发生过。

啥厂子也不办,啥资源也不开发,放着很能赚快钱的事儿坚决不去干,这不是傻子吗?张庆年可不傻,做了那么多年生意,他比谁都精明,谁要说他是傻子,谁才是傻子呢!

土生土长的张庆年,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少年时上山打柴割草,下河摸鱼洗澡,上树掏窝抓鸟,那可是最大的乐趣。及至青年时,他做生意收粮食走了不少村屯,总觉得哪儿也不如官营子好,有山山不高,有水水长流。河套边上树木丛生,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虽谈不上多好,但总比其他地方要好得多。后来当了村干部,他就总想着要把不良的环境改造好,把优越的资源保护好,让子孙后代未来能够享用这天然的恩赐。

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后,他更感到保护好本村的自然环境义不容辞而且刻不容缓,更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因此,他不为利益所动,更不搞急功近利,任凭谁来摇唇鼓舌,他也毫不动心。他笃定了这样的目标:既要把家乡的山水田林路规划好、治理好,又要把有限的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任何破坏性开采,任何养痈遗患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样才能既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又能让家乡人享受好环境。为此,他多次在村民大会上动员,要在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方面做足文章,要在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上花力气,大伙儿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铆足劲儿发展产业,努力瞄准市场去创收。他把村民引上农产品深加工的正道,成立粉坊、面粉加工车间、杂粮包装车间、稻米经营商店、蔬菜存储冷库,形成特有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同时,组建了四大合作社,引导村民走上新型合作化之路,力避单打独斗,形成互帮互助的群体效应,进而也形成“人人有活儿干、家家比着干”的创业致富氛围,避免出现“大懒汉”“二溜子”那样的人。

好山好水,好生好样,青山常在,细水长流,未来的日子才好过。在张庆年的带领下,这里的村民都懂得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在用地、用沙、用土、用水上,没人敢任性,没人敢胡来,一切按照村上的规划去办。人人热爱家园,个个建设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2017年,官营子村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当年栽种了4000多棵景观绿化树,安装了144盏太阳能路灯,硬化了1.85公里村屯路,整修了覆盖全村地块的农田作业路,修建了1000多米的围墙,美化了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建起了两处分类垃圾场,还将后合并的玉泉龙村200多户旱厕改造成了室内水冲厕所,实现了条件大变样、环境大改观。2019年,他们一举获得了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殊荣。

家家户户找到了致富门路,日子越过越好。这时候,张庆年想让村民集中居住的梦想也一步步开始变为现实。如今,官营子人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创造了祖祖辈辈都曾盼望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奇迹。

保住了绿水青山,堆起了金山银山。如今,那土地、那山水、那森林,就像银行一样储蓄着财富、积存着梦想,在“一场四社”的有序经营下,日日增值,年年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拥有“中华诗词之乡”美誉的于寺镇,有位诗人曾这样赞美张庆年和官营子村:“远学毛丰美,近学张庆年。南坡花果山,北地棚菜园。过桥千亩稻,杨柳绿河滩。塘下摸鱼蟹,山上捡鸡蛋。畜禽都兴旺,产业大发展。路灯亮如昼,街路平展展。仙姑来祝寿,果老坐骑闲。细看官营子,美丽做典范。”

第九章 奉献为怀

张庆年书记、主任一肩挑,没人和他争更没人和他抢。他在村民中说话一呼百应,没人不支持,更没人反对。这威信从哪儿来?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我感到他的威信是从诚信为人和乐于奉献中来。不信就听听村里人讲的那些零零碎碎、看似不起眼儿的小事儿。

张庆年二十几岁时开始做生意时,手里并没多少底垫,走村串户收购豇小绿豆、谷子荞麦啥的,人家都乐意赊给他,原因是他吐吐沫是钉儿,说哪天送钱来一天都不差。卖完货就家家户户送钱去,绝对不拖不欠。那时候收上来的小杂粮走市场、走外贸,他和货主们处得也很好,货真价实的,人家也不欠他账。后来收购玉米大路货,有了固定的经销商,再后来建了粮食烘干塔,一年倒腾几十万斤,从来没出现过经济纠纷。就这样靠着诚信经营,挣了几年大钱,到21世纪初,他的账户上就有了上千万元存款。

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张庆年不但不牛哄哄的,反而更加低调。心里想的不是吃喝玩乐,想得最多的是为老百姓多做事,为村集体解忧困。那时候,村上修路搭桥,发动助学捐款,谁家娶媳妇盖房子,一旦缺钱找他,他从来不打奔儿,并且从来没干过放高利贷的事。

那些年,按照上级要求,一些村民在蔬菜保护地里建大棚,资金不足时都是张庆年帮着垫。蔬菜大棚发展起来后,为了搞好时鲜蔬菜贮存,他垫付10万元帮助合作社建冷库。哪个棚户在生产经营中要是遇到了资金难题,他都给兜底。只要你认干,他就不会袖手旁观,资助你把产业做得越大越强越好他才高兴呢。

张庆年对困难户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村民丁云发离婚后带着一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奉养高堂老母,日子过得挺紧巴。张庆年给他拿底垫,建了一栋1200平方米蔬菜大棚,一步步改变了贫困的状况。当他老母亲住院做手术时,张庆年又帮他支付了3万元押金。这些资助款至今未还,张庆年也从未开口要过。丁云发心里当然有数,说等到老人孩子的事儿都办得差不多了,一定会还上。家庭农场流转土地之后,有一户包了50亩地种旱烟,已经有七八年没给承包费,说还想攒钱发展养殖业。庆年说:“那好,你发展了我瞅着乐。”可真到开始养牛时,这户又来找他借10万元,庆年两口子二话没说,依然给予支持。按理说这次动迁款家家都得到不少,上楼之后都有剩余,那户人家也应该还账了吧?可人家只字不提还账这码事,庆年两口子也没好意思提醒他。

这样帮助村民的事可以说数不清有多少了,谁家借钱,啥时候还,自己看着办。既然愿意帮助人家,就不埋怨不抱怨,也不追着要账。张庆年说:“既然帮了人家,就帮人帮到底,我相信村民们都知道我们两口子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会赖账,更不会丧良心的。”

张庆年两口子就是这样好心眼儿的人,谁家有困难就帮谁,不管啥困难,只要吱一声就好使。2014年,本村青年、孕妇王娟在胎儿大月份时,突然出现了妊娠性高血压反应,情况十分危急,送往沈阳治疗,住进重症监护室。随后进行剖腹产手术,孩子早产,住了两个多月保温箱,每天都要花费不少。小两口刚成家,没有多少积蓄,情急之下,丈夫卞志超给庆年书记打来电话,请求资助。张庆年给准备了50万元,说你们千万别为住院费医疗费发愁,保住母子性命要紧,啥时候钱不够了,啥时候给你们打款。万幸的是,住了一段时间后,王娟的病好了,孩子也经保温箱调养两个月硬生起来。出院后一算账,所有开销由医保报销一部分,自己负担一部分,自己的积蓄正好够用,最终没用上张庆年给准备的钱。回顾起那段心神不宁的经历,王娟两口子说:“那也得感谢张书记,当时不知道母子俩得花多少钱,有了这笔钱做后盾,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花多少钱治疗都不怕。”

张庆年的好人缘是他这么多年来只愿付出不求回报换来的。在本村也好,十里八村也罢,张庆年是最早置备铲车、大货车和各种农用机械的,也是最早设置地秤的。有啥就操啥心,有啥就干啥活儿。这不,南河套一有车打靰或掉进河里去,不论冬夏,不分昼夜,不论雨雪天气,只要知道有情况,他立马就开车去救援,这样的事少说得有上百次。有年夏天,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奈曼旗那边的一辆小货车路过这里摸不着门道,走进河套就翻车了。司机敲门来找张庆年,庆年连雨衣都没穿,开着铲车一口气给整出来。还有一年冬天,外地一台轿车走在冰河套里迷了路,张庆年骑着摩托车领路,一直把他们送出老远。车主非要给50元感谢费,庆年逗趣说不行,50元太少,拿100元吧。那人赶忙掏出百元大票。庆年冻得一边蹦高高缓解两脚的麻木劲儿,一边哈哈大笑说:“我张庆年帮谁都没要过一分钱,你们路过咱这儿就是缘分,快点儿赶路吧!”车主不好意思,留了张名片,说:“你是大好人,我们得交个朋友,日后有啥事联系我吧!”可到现在两人也没联系过。至于地秤,24小时啥车来过秤啥时都好用,从来不收一分钱。

当了村干部,啥心都得操。谁家分家啦,两口子打架啦,婆媳之间闹别扭啦……反正谁家有事让他知道或者专门找他来了,不管咋忙,也不论是啥时候,他都去说和。经他这么一做工作,天大的事也都化解成小事了。

这不,老陈头过世后,姐妹七个因为财产分割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经他一番调解,问题得到解决,姐妹几个也都心平气顺了。有位老婆婆常年和儿媳妇较劲儿,惹得一家人都不待见她。他就多次上门说和,现在都改掉了小心眼儿的毛病,日子过得挺消停。老吴家三儿一女,因为老人赡养费问题闹矛盾,孩子们信不着老人,就把养老费集中交给张庆年,委托他月月给转交。没办法,他只得委托自己老伴儿给人家管账。

哎,村干部就是这样,啥都得能盛,啥都得能装。

这么热心为村民办事,村民过年过节杀猪宰羊,都想请他吃顿饭,他从来不给这个面子。至于给谁家办点啥事,人家把饭都预备好了,他也不端饭碗。这些年他就这么拗。

当村干部这些年,他把经营家庭农场的担子给了大女婿王岩,村民承包几等地他操心费力,而自己家流转过来的土地,有的地块机械耕种时地头地脑抅不上,留下了不少“回牛”地,他也不闻不问。尤其是这两年,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村民动迁和建设住宅楼上,烘干塔也停了,每年损失都至少二三百万元。可他不后悔,他说自己家买卖挣不挣钱是次要的,村里这么大一摊子铺开了,不把大家的事儿办好,心里就不安。

这就是张庆年,做买卖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当村干部办好事干实事,大事小情事无巨细。你说这样的人,能没威信吗?

第十章 夫唱妇随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注定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支持着。刘彩红就是这样的人。作为张庆年的妻子,她和他一起吃过苦,流过泪,一起做过生意赚过大钱,也一起为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而无怨无悔地坚守。

说起嫁给张庆年,还有一段小插曲。刘彩红的老家也是官营子村的,老爹刘宝珠和老公爹张国栋年轻时还是磕头拜把子的兄弟。刘彩红还没出生时,父亲带着一家人往东搬到太平乡去了。刘彩红23岁那年,经媒人介绍,认识了张庆年,两家老人换盅时一见面,简直乐翻了天,这可真是亲上加亲哪!

庆年哥儿四个,一个接着一个成家,父母自然给不了多少财产。和刘彩红结婚时,还没有自己独住的房子。两人都打困难家庭长大,深知要想改变苦日子必须靠自己。腊月初二结婚,正月初六就开始孵小鸡,期待卖鸡崽子赚钱。那时水果金贵,就雇大汽车去建平、绥中拉苹果、白梨,然后赶着老驴车四处上集去卖。年轻时过日子心盛,鸡鸭鹅、猪牛羊啥都养过,啥挣钱干啥。后来两口子开始收杂粮、收玉米、建烘干塔、创办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粮食经营大户和家庭农场示范户。

庆年靠着勤劳致富的本事,在村民眼里成了能人,村领导介绍他入了党,然后就多次找他加入村委会。作为党员,他必须听党话跟党走,尽心尽力为村上办事。一干这么多年,就扔不下撂不下了。

村里的事庆年回家来从来不说,她也不过问,但有些村民来找她借钱,她得弄清楚咋回事。只要庆年答应过的,在她这儿就没有碰钉子的时候。尽管有的有借无还,心里也不大舒服,但当对方又来借钱时,还得立马给拿。

庆年一直忙着村里的工作,家里啥事都顾不上。三个女儿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她这个当妈的操心劳神。尤其是考大学那几天,人家都是爹妈陪着,他俩谁也没去陪过。老公爹在庆年这儿养老,晚年时没大毛病,就是像老小孩一样爱磨人。儿子忙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陪老爹聊天,儿媳妇就得耐着性子陪着,让老人怎么开心怎么过,直到87岁过世。

2013年成立家庭农场时,为了体现公私分明,庆年让大女婿王岩注册成立独资公司,自己独立经营闯市场。除了流转土地这个关系到村民利益的大事之外,别的事他很少过问。有时一些事儿需要沟通,女婿来电话他都顾不上接。没办法,刘彩红把娘家侄儿找来做带工员,帮着管人管事。一到种地的时候,庆年总是可着包地的农户们先种,各种机械优先供给使用,农场流转的土地总是不能抢先下种。要是谁家种地驾驶员不凑手,他就自己开着播种机上地,一忙活就是大半天。头些年更是能干,怕人家不得要领,总是自己开动各种机械,从不嫌累。这几年身体状况不太好,才很少自己动手开动机械。

产业发展起来后,各路人马都来帮忙。庆年也是好交好为的人,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不管远的近的,谁来了都得留下吃顿饭,刘彩红几乎天天得做招待饭,每年花进去好几万不算,还把自己身体累垮了。2010年冬天,她突发心脏病,大女儿领着她到几家医院看病,都说很严重,于是不得不到沈阳大医院下了支架。那时候庆年正领着工程队在“北洼方田”地里打机电井呢,一天也没能陪着老伴儿看病住院。这几年刘彩红冠心病的毛病越来越严重,动不动就犯病,一犯病就浑身无力、上不来气,一直靠吃药维持着。现在来人来客伺候不动了,只好雇了一个女工帮助料理。

庆年为了村里的事操心费力,早把身体累垮了,几次犯病都挺吓人的。这些年长年吃药,每天三遍都得靠老伴儿提醒,要不就忘了吃。有时也有心不顺的时候,见他脸色不好、情绪不乐观,或者听他打电话说得挺激烈,听着挺闹心,既不敢问也不敢劝,就担心他犯病。女儿女婿们担心这老两口长此下去吃不消,就动员老爸最好换届时放手不干,可一到选举就由不得他了。他说:“咱是党员,该干还得干,官营子人的好日子才开头,我还得奋斗几年,把接续的事干好,把底子打好,把接班人培养好,我也就对得起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了。”

采访中,我问刘彩红:“受了这些年累,是不是也该歇歇了?反正村上的事儿也不用你操心。”她说:“说是不操心,其实也跟着操心。就他那体格子,就他那急性子,一天天累得不成样子,我一会儿都不放心哪!花钱的事儿我得管着,吃饭穿衣的事儿我更得管着。来人来客他不在家时,我必须好好招待。人家像我这年龄段儿的,都能帮着儿女看看孩子、照料家,人家都能到广场上去跳跳舞、唱唱歌,我哪有那工夫啊?”

我问:“是不是跟他过日子感到遭罪呀?”刘彩红笑了,略微沉思一会儿,说:“那还没啥感觉。他总给大家干好事儿,还总想着把村里的事儿干好,啥都豁出去了。村民高兴,我们两口子就高兴,就算平时遭点儿罪也没啥!”

我说:“你们这么有钱,自己也该享受享受吧?”刘彩红说:“就别提享受了,这么多年,庆年在家吃饭,从来不挑吃挑喝的,家常便饭最合他口味,可以说在吃喝上他从来不讲究。庆年身体不好后,戒了烟和酒,只接待客人时不得不陪着喝一口。这些年庆年在穿戴上也从不讲究,衣服鞋袜从来不买贵的。闺女们总想打扮打扮老爸,大女儿过年时给买了一身套装,他听说过了千元,坚决不穿,非让退回去不可。小女儿知道老爸脚上有伤,穿不了皮鞋,就在新玛特大商场给他买了双上好的便脚鞋,他总问啥价钱,小女儿只好说才几百块,不敢说出过千元的实际价位。现在穿到脚上舒服着呢,也就不再问价位了。其实谁也不知道,就我们家人知道,这是他有生以来最贵的一双鞋,还是女儿给他买的。”

刘彩红告诉我,庆年自己舍不得花钱,有钱了也总是算计怎样花在刀刃上。可村民们一旦有个为难来找他借钱,他就舍得。接待朋友吃饭喝酒也不心疼,自家餐厅接待过领导,也接待过普通员工和村民,从来没抠抠搜搜过。他说那叫礼貌,都啥年月了,还用过时的饭菜招待人家,那不丢人现眼吗?这可不光是要面子,而是表达一种必要的礼节和对人的尊重。可谁能知道,有时客人走了之后,两口子上顿下顿吃着剩饭剩菜,一点儿也舍不得扔。

也正是这么有人缘,他家和村部才门庭若市,他到外面办啥事,才能脚面水平蹚。

张庆年舍不得花钱的说法,在年轻的副书记彭助涛这儿也得到了证实。他说跟张书记出去开会,能赶回来的时候决不在外边就餐,实在赶到饭时,就找个小馆子吃碗面条,连盘菜都不要。出差到外地办事,住旅店从来都是找便宜的对付一宿了事,回来从不报销这个那个费用。

刘彩红说:“和庆年过了三十多年日子,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心里总装着村民,总想着让父老乡亲都能过上好日子。他总说咱一家富了不算富,大伙都富了才算富。头些年他经常到河套帮着人家拖车拽车,回家就念叨这村上啥时候能把河套治好、能把路修好呢?一到春种秋收时,他发现哪儿的路坑坑洼洼不好走,就开着铲车去修路,一修就一天半晌的。当了村主任后,他下功夫最多的就是修路。即便现在,他也总说要是有一天不当村干部了,也要扛把铁锹给村民修路,不让道路有一点儿坑坑洼洼,要是干不动了就拉倒。

知夫莫过于妻呀!这个刘彩红,把对丈夫的理解和恩爱化作时时处处关心他、无微不至地体贴他。她与丈夫同甘苦,共忧乐,为了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内心每时每刻都隐忍着,无奈着,焦灼着。如果说张庆年是全村人的主心骨,那她就是总给这把老骨头补钙的贴心人,总让他保有坚毅和顽强的势能,实现自我超越,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夸她是贤内助,太直白;说她是女强人又太夸张。我想,要是用一句幽默或者时尚一点儿的话来评价她,那就应该说,她是少见的最能“盛事”的村级第一夫人。还是村妇联主任彭瑞华大姐说得贴谱,人家那两口子从来不吵架,从来不拌嘴,也从来不耍小心眼儿。为了村上的事,为了村民的事,总是操心不见老的样子,从来没有一点儿不耐烦的时候。就这一点,我看也是官营子人的福分。

这是一对创业夫妻,这是一对恩爱夫妻,这是一对模范夫妻。他们两口子带出了好家风,三个女儿和女婿不仅学业有成,而且都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日子过得更是和和美美。他们带出了好民风,这里的人们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有事儿商量着办,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从来不强扭瓜。他们带出了好村风,这里的村民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这里的党员干部没有受过处分的记录,即使在外打工的也没有惹是生非的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官营子人不仅日子过得好,精神面貌、品德修养也都令人羡慕。

尾 声

官营子村南面的河滩地上有新旧两座庙。老庙至少有百余年的历史,究竟建于何时,没人说得清楚,能说得清的老辈人都已作古。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中一位长者看到小庙破败不堪,就自发组织村民进行了修复。到了2015年,这位长者又组织村民在老庙前面建了一座新庙,完全是钢筋水泥的现代仿古建筑,二层楼雕梁画栋、廊檐翘壁,煞是好看。但因未经有关部门审批,被叫停了,一直未彻底完工启用。

老庙里供奉着关公,每到节令,一些长者就要去行礼。关公有着忠义的品格、守护财运的能量,也是智慧的象征,还能驱邪保平安,人们拜关公,自然是表达内心的一种向往和期盼。作为传统文化习俗,它滋养着官营子人世世代代追求美好生活。因此,这关老爷庙,村里男女老少没有不呵护它的。

在关老爷庙的西南角,还有两座不大不小的土地庙,这也是官营子村从前自建的拜神之所。在古代传说中,土地爷是负责掌管一方土地的正神,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神。土地爷的神诞之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官营子人长期恪守这一习俗,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俗归习俗,寄托归寄托。要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靠张庆年带领村干部和全体村民,把党的富民政策化作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一步步走上富民强村之路。那些艰辛历程,那些风雨磨难,每个村民的心里清楚。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在张庆年的提议下,新庙经过审批后进行修缮,正在变成村史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处鲜活景观,也将成为官营子乃至全镇开展村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张庆年是个有心人,他知道应该怎样因势利导,让人民群众尽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子好起来之后,他一连三年在正月组织开展“跑黄河”活动,最热闹时吸引了来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上万名群众。

“跑黄河”在官营子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称黄河灯会,相传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姜子牙大破“九曲黄河阵”的故事。古人认为,能在曲折的“黄河阵”中顺利跑出,预示着一年吉祥如意。后来,人们仿照九曲黄河阵的形式,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会举行“黄河盛会”,“跑黄河”成了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盛大活动。张庆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跑黄河’有个规矩,要办就必须连办三年,头一年‘跑龙头’,第二年‘跑龙身’,第三年‘跑龙尾’,预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开始,在官营子村村部前面一块开阔的河滩地上,用365盏彩灯布成立体迷宫样式的九曲黄河阵煞是壮观。十里八村前来凑热闹的村民手提花灯,把“黄河阵”照得通亮。村民们在秧歌队的引领下进入“黄河阵”,伴着婉转的唢呐声和激越的鼓点,在迂回曲折的通道内首尾相照、彼此问好;在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彩灯夹道中前呼后拥,欢腾跳跃,一直跑到出口。

在张庆年的带领下,官营子村“跑黄河”的习俗越来越兴盛。南河滩上以植树成行的方式圈出了“九曲黄河阵”的形制,不仅成为电子地图上可查到的景观,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繁荣发展新时代农村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尽管这两年因为兴建住宅小区和配套设施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尽管因为村民忙于动迁上楼暂时顾不上集中开展活动,但只要等所有建设规划都变成美好现实的时候,那“跑黄河”的活动还将继续组织起来,且将成为策划更周密、阵容更强大的乡村旅游盛事。

官营子村村民刚上楼,偌大的院落还是土末嚯嚯的,硬化和绿化尚待时日;老村屯老房子需要扒掉后平整为土地,而春耕的时节也已来到。张庆年忙,村干部忙,村民更忙,我去采访的这几趟,都是在他们白天黑夜的忙忙碌碌中见缝插针进行的,应该说还有很多故事没挖掘出来。

其实我也很忙,那就“暂凭杯酒长精神”吧,我不忍心再去打搅他们,素材就这些,能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吧!如果他们愿意,将来再写成一部大书吧!

正写着,一直关注我创作的好友刘廷喜告诉我,张庆年又要获奖了,随后他把省委组织部的公示材料用微信转了过来。细一看,在辽宁推荐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名单中,又有张庆年的名字。看来,他又有可能进京领奖并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了。我真为他高兴,因为这个奖是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活动安排。只有他这样的共产党员才配得上这样伟大的奖项。

记得结束采访那天,张庆年一再说:“官营子人的好日子才开头,还有好多事要做,我不想窗户纸吹喇叭名声在外,我要集中精力把想办的事儿都办好,让村民的日子和村集体的日子好上加好。”

这不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吗?

我知道他这个人不会赶时髦,不会说大话,只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只要官营子河水长流不断,他带领村民们奋斗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相信他,一定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猜你喜欢
张庆子村官营
清代新疆“官营”农业转轨路径研究
村民变股民 幸福节节高
Fashion Or Not
扶贫帮困送温暖 凝心聚力促脱贫
——广校体协开展“促扶贫 送温暖”助学捐赠活动
明代河州地区官营茶马贸易研究
习作点评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三)
小山村里的“大当家”
小山村里的“大当家”
——记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黑山县大虎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台子村党支部书记司洪志
兰渝线夏官营疏解区信号控制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