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玉2号、民玉3号油茶品种特性及种植技术

2021-11-11 15:46刘四黑阮成江胡镫方金宇刘珣杨春莲张正
种子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

刘四黑 阮成江 胡镫方 金宇 刘珣 杨春莲 张正

摘    要:针对玉屏等武陵山片区油茶产量不稳定和当地本土优良品种缺失的问题,收集了大量本土油茶优良材料,选育出本地普通油茶民玉2号、民玉3号,其具有生长势强、连续高产、稳产、种子和种仁含油率高的特性。创制的优异良种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油茶产量不稳定和低产的难题。

关键词:油茶品种;选育;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8-009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722.5       文献标志码:B

1   品种综述

1.1   民玉2号

1.1.1   品种的亲本来源

民玉2号原编号MY002,种植于东经108°53′、北纬27°17′,树龄约80年,为玉屏县本地的原生普通油茶。

1.1.2   品种特征

民玉2号为小乔木,树冠为伞形,生长势中,新梢为绿色,枝条斜展,簇生顶芽、有茸毛,叶片大小中、椭圆形,有叶脉凹陷,叶尖渐尖。秋季开花,花冠中等直径,单色白色花;果实呈球型、无棱、脐突出,绿色果实,果实表面茸毛多、单果重中,无糠皮、单果种子数中,鲜出籽率和百粒重中、成熟期早。单位面积冠幅产果量为1.63 kg/m2,冠幅2.2 m×1.8 m,平均单果重8.54 g,果实纵径2.72 cm、横径2.51 cm[1-4]。

鲜果含油率为7.23%,鲜果出籽率为47.28%,干种仁含油率为56.2%,干种子含油率36.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9.25%,油酸含量为77.49%。角鲨烯含量为204.55 μg/g。

具有抗油茶炭疽病、褐腐病强的特性。通过嫁接繁殖,无性系群体内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果实特性表现一致,种子和种仁含油率与母株性状基本一致,个体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多次嫁接繁殖,不同年龄的无性系子代,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表现与母株相同,性状遗传稳定。

1.2   民玉3号

1.2.1   品种的亲本来源

民玉3号原编号MY067,种植于东经108°90′、北纬27°29′,树龄约70年,为玉屏县本地的原生普通油茶。

1.2.2   品种特征

民玉3号植株生长势中,为伞型小乔木;枝条绿色平展;顶芽生长方式为双生,有茸毛;叶型为椭圆形,单叶互生,边缘有细锯齿;两性花顶生或腋生,白色;果实为绿色卵球形,无棱,果脐凸出,果皮厚度中,果实纵径2.11 cm、横径2.29 cm,单果重8.14 g。一般于10月上旬成熟。

鲜果出籽率为47.79%,鲜果含油率为7.78%,干种仁含油率为57.2%,干种子含油率为36.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8%,油酸含量为78.19%,角鲨烯含量417.09 μg/g。通过嫁接繁殖,无性系群体内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果实特性表现一致,种子和种仁含油率与母株性状基本一致,个体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多次嫁接繁殖,不同年龄的无性系子代,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表现与母株相同,遗传性状稳定。

2   选育

2.1   初选

在贵州省玉屏县,经野外调查和走访发现长势好、结实多的优良单株106个,且果实成熟时花蕾也较多,初步判定次年仍丰产;经实地调查获知,优良植株每年的产量都很高,且明显高于普通油茶的平均含油率,具有高产、稳产特性,因此确定单株为备选优树,并进行编号,其品种特性见表1。

2.2   复选与决选

经连续3年测定该单株的种子含油率、种仁含油率、产量,并观测其炭疽病、褐斑病感抗性等,MY002和MY067两编号都符合优株要求,并将其命名为“民玉2号”和“民玉3号”,其他优株需进一步监测。

2.3   无性繁殖测试

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谢桥村老油茶林内,以老油茶树为砧木,利用早春劈接法将两个品种嫁接了300株。并于12月,从上述300株高接换冠植株上采集接穗,仍在原址附近的老油茶树上,采用相同方法嫁接了330株。从母树和高接换冠植株上采集接穗,进行芽苗砧嫁接,同时对母树和无性繁殖后代进行枝条、叶片、花等组织器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观测。

2017—2018年,继续开展无性繁殖(芽苗砧嫁接和高接换冠),观测遗传稳定性。枝、叶片、果实形态特征,及种子含油率、种仁含油率和炭疽病、褐斑病抗性等与母树相近。2019年,持续开展产量、含油率、抗性等遗传稳定性观测,并通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现场审查,2019年底获植物新品种权。

2.4   试验

在玉屏县朱家场镇谢桥村油茶高接换冠品种改良基地布设试验区,参试植株均为高接换冠植株,株行距为3 m×3 m。目前,各试验区内植株生长良好,具备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2016年5月,利用轻基质芽苗砧嫁接方法,培育了2 000株苗木,2017年12月,分别在碧江区和平乡、思南县凉水井镇和纳雍县龙场镇大坡村开展了区试,苗木生长势良好。2018年少数植株开花结实。2019年大多植株开始开花。2020年在黔东南台江县开展了引种试验,目前苗木生长势良好。2020年底,通过贵州省良种委员会认(审)定为贵州省林木良种。

3   主要繁殖栽培技术要点

3.1   繁殖技术要点

(1)高接换冠技术。嫁接时期在早春(1—2月),也可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或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且在阴天进行。在低产老油茶树主干和主枝上,截去多余枝条,选用生长健壮的接穗进行高接换冠嫁接。采用插皮接方法嫁接,包扎好嫁接部位,并保证密封性好,起到保温的作用。嫁接后做好解罩、抹芽、除萌、解绑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2)芽苗砧嫁接技术。繁殖时间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春梢已停止生长,进入半木质化时期。选用接枝上饱满的腋芽和顶芽,削成适当规格的接穗,并将削好的接穗放在装有清水的盆内。将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并用铝皮扎紧。将接好的苗木放在阴凉处以备作床栽植,避免日光照射[5]。

3.2   栽培技术要点

(1)改良低产油茶林品种。采用高接换冠方式,选择生长势强、粗细均匀的成龄大树。注意嫁接部位的解绑、除罩、抹芽及防病等工作。嫁接后,接枝生长幼嫩,很容易受金龟子、象甲和炭疽病等为害,应随时注意病虫发生情况,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因油茶嫁接林都是优树,结实累累,养分消耗较大,必须加强林地土、肥、水管理,进行垦复、除草和追肥等工作,满足树体养分的需求,防止嫁接林的提早衰败。

(2)品种搭配。选用2~4个花期、果实成熟期一致,且坐果亲和力好的品种配置栽培,采取行混或块状混种。与黔玉1号、黔碧1号、长林55号配合栽植。

(3)新造林。选择土层厚度≥60 cm,土壤疏松、排水通畅肥力较好,质地沙壤土至轻黏土,pH值 4.5~6.5,光照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应尽量避免在山顶石砾含量高、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地方种植油茶。采用无纺布轻基质营养袋苗,使用2年生或3年生的Ⅰ级苗木,一般不使用裸根苗造林,造林株行距可以选择2 m×3.5 m或3 m×4 m,定植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每穴施入不少于2 kg钙镁磷肥或腐熟的农家肥等有机肥为底肥,并将基肥与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再将心土填满定植穴。栽植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春旱严重的地区宜在雨季。在定植穴中心,挖能放入容器苗的坑,将容器苗木全部放入坑中并扶正,回填土壤并用手轻压,使之与容器中的基质紧密结合。容器苗在种植前应浇透水,去除不可降解容器杯。回填土时应从四周向内压紧,使回填土呈馒头状,高于地面约5 cm。可降解轻基质容器的可保留容器[6]。山区种植要根据地形及坡度、土壤肥力、间种和抚育管理水平等情况设计相应密度。坡度小于150°,全面整地,株距2 m,行距3.5 m,种植密度为95株/667 m2。标准化示范基地可以采用株距3 m,行距4 m,种植密度为56株/667 m2;坡度大于150°,带狀整地,带宽3 m,内低外高约呈50°斜面,油茶苗植于距外埂(坎)1 m,株距2.5 m,种植密度为89株/667 m2;农村“四旁”空地块状栽植参照上述技术要求,带状或线状栽植株距应大于2 m[7]。

(4)造林后管理。在苗木幼龄期开展中耕除草、除虫灭害、修枝整形和施肥等技术措施。定植后2~3年,在主干高度40~60 cm处定干。在主干上选留3~4个生长健壮、朝向不同、不交叉重叠的侧枝培养为主枝,各主枝相互间距10~15 cm。次年在每个主枝上再选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形成结构合理、枝条分布均匀的自然开心形或圆头形。注意控制枝梢徒长,并及时剪除扰乱树形的徒长枝、病虫枝、重叠枝和枯枝等[8-9]。幼树前3年需摘掉花蕾,不挂果,维持树体营养,保证正常生长,加快树冠成形。

3.3   适宜种植范围

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气温16~19 ℃、≥10 ℃积温4 700~5 000 ℃、年降水量900~1 500 mm。适生区域为贵州省中东部、东南部油茶主产区,适生区为山地、丘陵、开阔的阳坡和土层深厚(60 cm以上)的缓坡,适性土壤类型为酸性红壤、黄壤、红黄壤。不适应生长在排水不良的低湿地、重盐碱地。

4   结论

油茶在我国有2 300多年的栽培历史,通过长期的自然杂交,形成了一些本土地方优良品种,以玉屏县为代表的黔东油茶分布区,以寒露茶为主,国庆节期间当地有油茶采收传统习惯,引进的长林、湘林等品种,一般于10月下旬成熟,此时节恰是当地秋雨连绵的季节,会导致油茶果(籽)霉变率增加。民玉2号和民玉3号,填补了武陵山区域本地油茶良种的空白,尤其是对山区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 罗扬.贵州油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4.

[ 2 ] 刘四黑,杨明,丁健.金融支持油茶产业扶贫的玉屏模式与成效初报[J].贵州林业科技,2020,48(3):51-56.

[ 3 ]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2版),2008.

[ 4 ] 刘四黑,杨明,杨波,等.油茶老树高截换冠品种改良关键技术[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0(2):22-23.

[ 5 ] 姚小华.油茶实用栽培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 6 ] 陈永忠.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 7 ] 刘四黑,阮成江,胡镫方,等.黔东地区山地油茶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1,15(12):31-32.

[ 8 ] 王森,钟秋平.油茶整形修剪[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 9 ] 盛炜彤.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思考[J].贵州林业科技,2011,39(1):1-5.

猜你喜欢
选育栽培技术
瑞华麦520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茄子新品种“福茄6号”选育技术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