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
——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

2021-11-12 03:22张振明王晓琳张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安徽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协同思政

张振明,王晓琳,张建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前言

2020年6月,教育部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形成协同效应,理工科应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对学生的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使命报国的精神。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学科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实践等,提升了办学质量和就业率,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赢得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好评。因此,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紧密结合产教融合背景,创建工学结合、德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效应。

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与困境

1.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换代。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人才的供给。早在2017年12月底,国务院就明确了人才培养改革主线,同时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模式。

1.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困境

产教融合本是以达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多数私营企业本身是以营利为主的社会组织,往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并没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这方面,高职院校由于科研和学术水平有限,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往往又不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就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暖局面。

在产教融合项目实施中,用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等配套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为双方深入合作交流提供协调和保障措施,也增添了产教融合的难度。同时,在工作对接时,企业提供的软硬件资源不达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和培训不够深入,甚至实践与理论脱轨,培训上岗难以短时间内见效,使学生未能尽其所学、为其所用,导致无法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效应。

2 提升教学团队行业素能,助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2.1 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的后盾

在高职院校中,要想产教融合成功、长久,必然需要持续性的后盾支持,一方面是政府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很好的制度性创新、政策保障、经费支持等;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是关键,通过近些年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中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匮乏,理论知识多,实战技能少,不能为企业解决问题。

对比高水平的本科院校,除了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以外,还有重点科研项目、技术成果转让以及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科研能手、专家学者等,而这些在高职院校却很难实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较大的科研压力,虽然有开展企业实践,但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即使有一些科研成果,也不能为企业解决“疑难杂症”。比如建筑施工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有为建筑企业解决“图纸与实际工程不符怎么办”“深基坑怎么支护”“大面积混凝土裂缝怎么解决”等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企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持续为产教融合发展出人出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产教融合的双赢机制。

2.2 高职院校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基本措施

2.2.1 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建立双向交流合作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青年教师更需要投入校企合作与交流,向企业学,到企业悟,才能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青年教师要以“师徒式”模式为契机,到企业跟岗跟学,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案例分析与研讨、现场观摩等,将旧的书本知识更新换代,再回到课堂,把所学所悟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教学、实践与时俱进。同时,组织企业技能人才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特别是实训实验过程中,更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给予指导。通过师生交流、现场解答,做到举一反三,打造多场景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应用和实践能力。

2.2.2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扎根企业全程实践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建设关系到办学水平的高低,应完善考核和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向教师、技师“双师”转变,走出课堂,扎根企业,参与某一专业领域的全过程社会实践。将教师实践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同时同步进行,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实践,带回成果转化作汇报。“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专业课堂,还要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企业实践教学,将课堂迁移到实际应用工程中,开展技术技能实训、理论应用于实践、专业知识演练等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3 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发展,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3.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同步发展的依据

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还要为企业输送思想觉悟高、职业素养好的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在课堂上,学生所学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片面理解,没有深刻体会。产教融合正是考验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重要途径,将科学伦理、思维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恰恰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吸收消化知识、塑造品格修养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紧紧抓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内、校外同步育人,发挥专业课程的特色与优势,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把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用到社会实践上,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3.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与措施

3.2.1 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

坚持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中有更深刻的体现。首先是教育的价值导向,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其次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加强法律意识、家国意识、文明意识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另外,突出德技并重、协同育人的目标,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新理念、新机制、新途径,将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育人目标与育才目标结合,实现课堂育人、实践育才和企业育人、生产育才的协同作用。

3.2.2 发扬工匠精神,树立劳动楷模

深入挖掘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结合专业特色,从实际出发,以实际应用为主,在实践中发扬创新创造、精益求精、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树立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楷模,引导学生争当技术型、实学型、专研型的劳动模范,紧扣时代步伐和改革创新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和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全能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实现精神引领、价值向导、劳动育人的教育改革路线,构建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3.2.3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育与社会发展有机衔接

高职院校应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开放地培养不同专业类型的人才,建立健全“学校主导、企业指导、行业督导”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共同考核”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强化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实施地位,构建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阶段的育人格局,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将教育目标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深化专业结构改革,使教学实施路径与产业发展脉搏相匹配,把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促进教学与生产协同发展,实现人才输送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4 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应用型专业优势,把教学与实践贯穿始终,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制订一系列相应规章制度,激励教师自愿提升、主动作为,继续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分类培养,打造一批专业扎实、技术高超、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促使产教融合长效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在于课堂教学实施,更关键在于校外企业实践,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进而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学生开拓进取的劳动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

猜你喜欢
产教协同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