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准军事化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策略探究

2021-11-12 06:18禹劲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禹劲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准军事化管理是教育教学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立足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将学校管理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效仿军队整齐划一的严格管理方式进行规范管理。我将在结合高校学生特点与学情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实施的理论依据分析

(一)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

一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化、民主化和终身性的发展与高校的扩招政策下,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生源的不断扩大,学生间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纪律性差、自制力差、很多学生痴迷游戏、逃课现象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上还需要学校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其身心发展较快,真正脱离了父母,他们的独立意和喝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呈现出迫切地想要成为成年人的愿望。缺乏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会让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在大学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与自由管理中,很多学生会出现不能适应、犯错误的情况。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严格性、统一性正好与现阶段高校的管理模式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表性。

(二)社会发展的现实性

不得不承认,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很难形成独立的精神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和关键环节,社会也对高校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除了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管理外,还要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此可见,准军事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有其存在的必然依据和优势,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立足实际,约束其行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高校准军事化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策略探究

依据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家长的需求与期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等标准,在准军事化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上,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采取“准军事化+人性化”管理模式,满足社会和学生的总体需求

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总被理解为高强度、绝对严格化的管理,强调管理的军队性、纪律性和统一性,与高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悖,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高校双创理念的实施,也严重违背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准军事化管理的一般劣势已逐渐凸显,有效融入人性化管理因素,“恩威并施”,在相应制度的标准化管理与人性化因素的渗透中,构建“准军事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被认为是高校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与探索。

以准军事化执行为手段、人性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尊重大学生与社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敢作敢为、不怕困难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我们在管理学生时,也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铁面无私、不讲人情味,换言之,我们要将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校的温情。当然,我们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更好地使他们“扬其长、避其短”,发挥优势,培养自信心。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在思维、意识和观念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在与双创理念的结合中,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从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让人才的技能与素质真正与市场对接。除此之外,企业也应为高校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岗位技能培训,明确岗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并以此为依托,助力高校“准军事化+人性化”模式的实施与深化,为其提供切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综合型素质人才”时代下的具体要求。关注学生需求、聚焦学生发展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遵循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才是人才培养制胜的关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为切实发挥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真正做学生之所需,让高校的教学管理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生活。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差异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等都因为自身阅历和经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管理与教育内容,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与实力,给予学生人格、情感上的尊重。

3、尊重学生参与管理

在对国外高校管理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提倡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且收效显著。这也为我国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参与与高校管理的结合,可以在二者的互相监督中提升管理质量,不仅有效发挥了学生们的实际效用,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他们学习管理、组织协调、统筹全局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应对学生的管理权利与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切实发挥其助力高校准军事化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两课”教育,构建严格的日常管理模式

综合型应用本科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已基本形成,并在大学期间还将得到重塑和深化,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的教育,我们要让这些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并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让他们形成爱国守法、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明礼诚信、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良好精神品质,逐步实现高校管理的最终目的。

在准军事化管理要求下,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不能松懈。日常管理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关键部分,在整个日常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首先,严格规范学生的请假外出制度,让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对于不理解准军事化管理的学生,我们要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为学生讲解该管理模式在其未来学习与就业中的优势,优化他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档案追踪”,给予部分“特殊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其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歌唱比赛、文艺汇演、话剧表演、电影节、创业比赛、法制宣传、主持人大赛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尽快使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克服自身缺点。显而易见,群体性的校园活动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善自身缺点,培养独立能力。

(四)借助新媒体优势,创建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90后学生”是与新媒体成长并行的一代,他们赶上了新媒体发展的高峰,现在也正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红利。为此,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中,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引入新媒体技术,将其与教育教学的管理相融合,体现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如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中,我们可以随时与学生联系,展开互动。另外,随着微信公众号受众群体的崛起,我们还可以建设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为学生推送学校的管理制度、理念等相关信息,切实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受教育环境,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和扩散。网络信息本就良莠不齐,我们应在网络上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学习环境,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教、学、管”多位一体,加强学风建设

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还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让他们体迎接更多生活的挑战、体验生活的美好。同时,为增加学生人生的厚度与层次,我们也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艰苦奋斗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尽快适应社会节奏,不至于无所适从而对前途感到迷茫。我们还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先进学生分享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学风建设,让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六)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校育人目标的最终价值诉求还是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中,也要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强调企业的参与度,借助其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等作为管理素材,教育和引导学生,并通过企业专职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优秀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等形式,深化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实际的岗位需求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工作技能,深化他们的就业意识,实践证明,企业的良好管理理念也为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