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南》实施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刍议

2021-11-12 06:18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汪 艺/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

教育部2018年1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简称《国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国标》于2020年春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简称《指南》),为日语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路线和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对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实践。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实现“三全育人”要求,实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课程思政建设。

一、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背景

当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直接导致了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摇摆不定,价值虚无或价值错位等现象屡见不鲜,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的影响持久不退,呈现出斑驳庞杂的局面,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形势的发展,无法满足“三全育人”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特别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课程思政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努力方向。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格局,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相向而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新《指南》的制订和实施是对新时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及时回应,其中也内化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迫切要求和努力方向。只有不断重视、推进和深化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这个提问,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指南》中“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敬业、创新精神”这一素质要求的达成。

二、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课程思政作为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也就意味着其在日语专业实施的过程当中,要注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架构,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把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通过各环节的协作和联动,最终达到《指南》中所明确的的素质要求。要真正做到把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在严格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日语专业实际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

此次发布的新《指南》,“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强调人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培养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因此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当中,要着重凸显“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两个关键元素,通过课程思政的介入,明确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诊治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培养堪当时代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二)坚持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育人的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育人的空间、载体和形式,强化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确立了“坚持融入人才培养大局、坚持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坚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坚持突出基层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也明确了其作为“三全育人”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强调结果导向的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青年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特点,通过与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协作,实现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在第二课堂中,可以依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搭建显性思政教育活动平台(如党团员意识教育、思想引领类活动)和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平台(日语演讲比赛等学科专业类活动),通过日语专业建设和第二课堂的有效互动,把课程思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此过程中着力避免第二课堂育人实践中“课程项目的构建偏离主体需求”、“教学动态管理和实践效果低于预期”等薄弱环节的出现,最终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

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中国专业日语教育一直提倡提高日语读说听写译能力的基本能力,偏重于日语语言能力本身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教育和育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我们必须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有效形式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最终达到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抱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培养出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敬业、创新精神。在低年级和高年级阶段要有策略、分阶段融入课程思政,低年级阶段可以在基础日语等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渗透到课文的学习过程当中,把专业技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把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在高年级阶段,要实现“学日语”向“用日语学”的转变,通过系列课程的构建和开设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积极投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热情,把课程思政的成效落到实处。

三、课程思政在日语专业建设中的组织和实施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包括日语专业在内的外语专业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贯穿“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更是深化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保证。要把《国标》和《指南》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

(一)课程思政要着力于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要高度重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理论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的育人成效,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落到实处。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铸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按国家相关规定开足开齐“两课”,严格落实学分,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落到实处。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及时答疑解惑、因势利导,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其次,专业课程群和实践类课程要强肌。要把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与日语专业技能训练和养成紧密结合,切实按照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要求落实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在满足日语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要求的前提下,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选择开设完整专业方向课程和特色课程,既做到整齐划一,又做到特色发展,使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但是在日语专业方向课程和特色课程的过程当中,要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比重。在专业课程群建设中,还要把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有机融合于专业教学中,通过强调正向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实现奠定专业技能基础。不少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搭建了日语演讲比赛、日语短剧大赛、日语作文大赛等学科竞赛平台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主要集中在多样性、品牌化两个方向发展,缺乏较为独立完善的系统性课程理念”,重活动或技能水平而轻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得课程思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出现断层,也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

(二)课程思政着力于教学内容的正向解构和重构

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底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因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语言对象国日本为主,教材相关课文内容也多涉及日本的社会、文化、文学、民俗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外语学习视为学习思维、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经验的过程”。对此,我们需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更多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并把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为专业知识和基于课程思政的中日相关内容比较两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需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巧妙融入和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文学、民俗等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正向解构和重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要素有机结合教学,从而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增强互动和共鸣,达到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知识教学二者之间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同时,可以注重日语专业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通过自主观看日本动漫等方式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拓展和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也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和重构,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日本动漫在传播过程中的正负效应,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抵制日本动漫中不良因素对他们的渗透和腐化”,避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冲击。

(三)课程思政要着力于日语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日语专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日语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能否从根本改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因此,在新《指南》实施的背景之下,我们不仅要对旧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要充分依托《新经典日本语》等系列配套教材,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理念当中,把教育和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效。我们要一改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各门课程彼此连接不畅的粗狂型教学模式,通过课下学习、网络学习、协同学习等先进教育理念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既然教学的主体在学生,因此要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这样才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达成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日语专业学生的目标。新《国标》和《指南》的颁布,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界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理论70年发展沿着‘引进改造、扎根本土、融通中外’三条路径前行”,其中所出现的翻转课堂和产出导向法(POA)两个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概念源于美国,在英语教学当中已是多见,但是在日语专业的教学中还有较大尝试的空间,我们可以综合运用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广泛搜集相关网络资源,弥补教材单一局限性,为我们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提供了充分的支撑条件,促进了课程思政和专业技能训练与养成有机结合,使课程思政教育手段更具多样性和生动性。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促进学生良好思辨能力形成的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检视思政课程的成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现不足与欠缺并促进下一步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的调整。其次是产出导向法(POA)。产出导向法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带领相关团队经过十多年打磨而成,是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成果。该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大部分,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关键能力;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以评为学;教学流程包括促动、促成和评价若干循坏构成,实现教师主导+师生共建的目标。在目前为数不多的应用于日语专业教学的实践中,大连海事大学贾璇副教授运用该教学理论在《高级日语2》课程中作了实证研究,实验班学生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班数据,“笔者认为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达到《国标》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四、结语

新《指南》对新时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达成新时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导向,把“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把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在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三个原则基础上,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着力革新,最终实现专业教育和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从根本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行动落实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