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思考

2021-11-12 06:18蔡小花甘肃永靖县南堡中心小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蔡小花/甘肃永靖县南堡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5-6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尤其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要求,这是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否达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5-6学段很难完成上述阅读量。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正确。首先是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上有偏颇。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学校要看教学成绩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学校的考核,教师也就只看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平均分等刚性指标,教师的目光紧盯在“分数”之上,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全部成了讲题做题的正常课堂,无法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其次,家长对课外阅读认识不足。农村小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却颇高,希望子女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命运的想法普遍存在,所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看的很重,特别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读好书”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学生在校就应该“念学校里的书,读学校里发的教材”,认为看课外书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典型行为,不仅无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还会让学生产生不良的思想情绪。第三是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到位。鉴于学校、家庭、升学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是自己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最佳途径,课外阅读可以等自己考上大学慢慢读,现在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考出好成绩。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对农村小学生而言,近年来由于音、体、美、计算机、劳动技术等课程的开设,原先较为宽裕的课外时间而今也变得紧张起来。课外阅读仅限于语文课堂,其它自习时间、休闲大多被繁重的作业、无休止的补课占用,学生的阅读呈现碎片化、零落性的特征。

(3)学生阅读途径单一。农村小学生限于经济、地理环境、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像城镇的学生一样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介实现课外阅读的“无障碍化”。对他们而言,课外阅读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书籍,而书籍恰恰又是农村学校整个资源配置体系当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学校没有足够的书籍来支撑学生的阅读,家中更是难的一两本书,造成学生事实上的“阅读障碍”。

(4)学校阅览室、图书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不少农村小学都建立了规模或大或小的阅览室、图书室,条件好的还建成了电子阅览室。但由于认识不足,管理方法陈旧等原因,阅览室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图书室也是一学期仅开放有限的几次,学生根本无法及时借阅图书,而较为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则成了老师们的专用教室,不向学生开放或象征性的向学生开放,难以达到阅读的目的。

(5)学生阅读内驱力不足、目的不明确。不少农村小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尖子生”的专利,自己连课本上的文章都无法及时消化,那有时间来看其他的书籍,再说考试也不考课外书,读了跟没读一个样。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既然是课外阅读就要读自己感兴趣的,没兴趣的不读,无法认识到课外阅读在提升个人思维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的益处。学生阅读过程当中的这种功利化、片面化倾向严重制约着学生阅读的内驱力生成,学生把阅读当成是一种被动的或牟利的手段而不是自觉行为和自发行为。至于读书的目的,学生还是以服务于考试,服务于成绩为主,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阅读观。

(6)课外阅读方法不当。小学生阅读易受情感的影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阅读视为可与生活的一种乐趣,不带目的、无计划的去读,今天读小说,明天读诗歌,后天可能读一些散文,难以形成有体系的阅读。阅读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有的学生一到课余时间就读课外书籍,有些学生上课也读,有的学生甚至晚上在宿舍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读课外书,这样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而非积极地,不仅教师会反对这种阅读,家长也会反对。学生阅读过程中不注意积累,也不做过多的思考,只顾享受书中情节带来的些许欢笑,“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学生来说实施起来难度不小,阅读过程中较多顾及故事情节的惊险刺激,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既不用笔勾画,也不写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停留在为读书而读书的阶段。

(7)学生自有书籍偏少。农村小学生限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占有的信息量较少,自有书籍较少。据笔者对280名农村小学生的问询调查,仅有85人明确表示自己拥有课外书籍,而这些书籍无一例外都是各式各样的作文指导书,绝大多数人没有1本课外书籍。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体验阅读带来的感官享受,就必然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要想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在阅读文本上下功夫。这就要使阅读文本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趣味性。阅读文本具有趣味性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猎奇的心理需求又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欢声笑语,让学生在一定的满足感和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参与阅读。

(2)典型性。要求学生阅读的文本在某一领域具有代表性。这样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结束以后可以将阅读带来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所读的材料可以给生活、学习带来帮助,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3)丰富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阅读爱好,为满足不同的阅读爱好,就需要提供的阅读文本内容涉及要广。不仅有纯文学的,还应有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军事、体育等方面的内容。让不同的个体都有选择的余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阅读要有计划性。小学生的阅读计划应有近期计划和长远计划两部分构成。主要以近期计划为主,在制定阅读计划的时候要考虑自身阅读速度、学业水平等因素。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出一定的收缩空间,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会具有实效性。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制定计划时不留余地,将阅读的具体时间、阅读的进度都赋予一定的刚性指标,这样只会是计划成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2)阅读要有合理的时间保障。阅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过程,小学生在阅读中最易出现今天有时间就多读一会、明天没时间就不读的现象。认为与其每天读不如压缩到一个具体的时间一起读。殊不知这样以来既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又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所以小学生阅读要尽量的每天安排时间,这一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以1小时左右为宜,坚决杜绝上课时间不听讲,偷偷读课外书的现象,这样不仅无利于学生的阅读,也无利于课堂知识的掌握。

(3)阅读要有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笔记主要让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精彩语句、段落等可以随时摘抄、积累。对此教师要加强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读后感是学生在读完文本后,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结合自己的学业水平、认知水平有感而发的随笔性文章。可以就文中某一具体的情节、具体的人物等进行评论,写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就文章中的观点以及文章的写法等方面写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教师让学生“同读一本书”,并明确要求阅读的考核性指标,如阅读时间、读书笔记撰写字数、读后感的撰写等,为确保这些要求能落实到位,教师可以采用“读书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讲一讲”,可以让学生通过“晒一晒”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以此来推动阅读的持续。

(三)传授阅读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以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比方说我们常用的精读、略读、浏览、跳读、导读等。教师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可以推荐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供学生选择,指导学生在实际使用中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也可以推荐一些古今名人的读书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今名人读书的路径方法,生成有刺激性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借鉴,根据自身的阅读实际、兴趣爱好、生活现状借鉴有益的读书方法。

(四)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籍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阅读书籍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开列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年级开始推荐一些带有趣味性、知识性、基础性的书籍,以此逐渐增加阅读书籍的难度,以便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阅读书籍的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进行选择。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展现自由思维空间的良好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持之以恒的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能力。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要改变制约阅读的问题,就需要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准确查找到原因,能够从教学的角度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从学校的角度解决诸如图书资源不足、网络资源匮乏的问题,从家长的角度转变陈旧的读书观念,打破唯分数之上的观念,形成家校合作共赢的局面,助力阅读的开展。阅读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其必须放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来逐步实施,这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与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享受阅读、感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