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探究

2021-11-12 06:18淮阴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林 静/淮阴师范学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突进,“精准扶贫”政策逐渐被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精准扶贫”理念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改革了原有高校的扶贫理念。“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脱贫的重要手段,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有利于完善育人体系,帮扶困难学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证。有基于此,本文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工作重点和实施途径三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完善精准扶贫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一、专题讲座,提高扶贫意识

高校应该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邀请专业人士,在校内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师生对于“精准扶贫”的认识,使得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情况和他人情况,能够合理申请属于自己的补助,并且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维护共同权益。大学生应该也是刚刚接触到“精准扶贫”的理念,并且也对大学里的资助体系了解不够清楚,在申请手续、流程、要求等方面都有所陌生。因此,要想践行精准扶贫的理念,完善资助育人体系,高校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所普及,给刚入学的大学生上一堂特殊的“课”,增强大学生对此方面的了解。

例如,高校可以在开学伊始举办一些与“精准扶贫”“资助育人”相关的主题讲座,从而为接下来的贫困生评定做好准备。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讲座是大学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宣传方式和授课形式,能够让教师与学生汇集一堂,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这种主题鲜明而不矢特色的组织形式能够让大学生迅速把握主题,并且拓宽视野,了解到日常学习以外的事情,更多的接触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这样一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有利于广大高校师生提高扶贫意识,认清自我,认清现实,系统地传递一些先进的理念。

二、实事求是,严格考核标准

“精准扶贫”理念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如何做到这两个字也是广大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由于高校中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也各不相同,学校始终无法“摸清底细”,也很难一一搞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不禁给当前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资助体系的完善需要依靠严格的考核标准,只有标准足够严谨,才能减少工作中纰漏,尽可能保证高校扶贫工作的公平性。有鉴于此,高校务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要加强大学生对本原则的重视程度,“把机会留给需要的人”,不贪图小利益,也不妄自菲薄。

通常来说,高校所在地的直属部门都会出台相应的扶贫政策和计划,让高校结合实际进行操作。因此,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严格考核标准。在学生个人提出申请以后高校一般会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考核,经由班级、专业、学院层层上传,最终传达至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具体的实施工作进行检查,保证公平、公正。比如,就班级审核的过程来说,要在人员上分布要广,涉及到各个宿舍,每个宿舍至少保证一人参与,并且要有班干部、舍长参与,这样能够较为全面的对班内学生进行评定。这样一来,通过细化要求,能够履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考核标准。

三、家访活动,了解真实情况

寒暑假家访是高校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上文中提到,由于大学生的生源地分布范围较广,涉及到大江南北,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细致的排查,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因此,寒暑假就成了了解学生真实家庭情况的“黄金时间”。借助这个机会,学校可以安排辅导员、学院领导、学校领导组成小分队对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在不打扰学生家庭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校的扶贫工作做考核,检验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到位。

例如,高校可以在寒暑假之前对校内的贫困学生进行抽签,决定家访的具体名单,然后在安排学生辅导员、学院领导、学校领导自由组合成队伍,与学生名单进行匹配。在家访活动开始之前,学校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的具体部署,在完成考察工作、为学生送去温暖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自食其力,汇报家人与社会,完成工作对接,在“扶贫”的同时不忘“育人”。这样一来,通过家访活动,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为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开辟道路。

四、高校交流,相互汲取经验

与大学校园一样,高校与高校之间不应该是封闭的状态,而是应该本着开放的原则,积极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才能够在“育人”上面有更高的成就。众所周知,高校之间的学术活动来往比较频繁,学校也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拓自身的学习视野,也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取得更好的育人成绩。因此,除了日常的学术交流,在精准扶贫这项工作上,高校之间也应该展开积极的互动,对相应的理念和工作进行沟通,相互汲取经验,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高校可以综合考虑地域、特色、实力等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交流对象,选出代表进行交流活动,可以以会议或者是讲座的形式进行。在“精准扶贫、资助育人”这项工作上,没有一所高校能够懈怠,也没有一所高校能够掉队。在交流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针对申请门槛、申请流程、评定步骤、评定要求进行交流,结合当地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细化,从而使得本校的资助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更能够保障学生的权益。这样一来,通过高校之间积极交流,能够相互汲取经验,在精准扶贫这项工作上做的更加到位。

五、勤工俭学,完善学生人格

在学生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不要疏忽了对学生自身的要求,不能养成学生投机取巧的心态,也不能让学生满足于现状,一味索取,而不知劳动。毕竟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劳动能力,也应该通过劳动有所收获,凭借一己之力减轻家庭负担。因此,高校要完善勤工俭学的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合适的工作岗位,在不耽误学生学业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劳动有所得,并且给与学生相应的补助。“勤工俭学”也是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在众多高校中都已经有着较为完备的体系,既能够资助学生,又能够锻炼学生,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懂得靠自己双手收获劳动成果的大道理,可谓一举夺得。

例如,高校可以在校内一些办公部门成立相应的勤工俭学岗位,比如报社、学生处、活动中心等等,还有办公室,这些部门的工作往往比较繁琐,只靠值班教师是很难做好、做完的,所以就需要增添人手。在岗位的筹划上,高校要做到尽可能地细致,让学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分配任务时也要清楚、清晰。除了给认定的贫困学生安排勤工俭学岗位,给普通学生也可以提供。高校要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将空缺的岗位层层下达,然后进行筛选,保证每个需要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样一来,通过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完善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

六、社会互动,参考有效途径

“精准扶贫”的理念最初是针对社会提出的,改变了过去扶贫工作中的盲目现象,有利于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将扶贫工作的有效性放到最大,落到实处,保障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不妨从社会中汲取经验,参考其中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高校可以对精准扶贫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强扶贫工作的真实性、针对性,找到可以参考的途径,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应用到学校当中,提升可靠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走访调查,成立实践小组,深入社会实践,咨询家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打好基础。这样一来,通过良性的社会互动,有利于高校参考有效的扶贫途径,在资助育人方面有更多的思考,从而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七、结语

综合上文可以看出,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应该力求完善,做到公平、公正,这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其一,高校可以开设专题讲座,提高师生的扶贫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学生,学生要放平心态,敢于面对事实,提高自信心。其二,高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考核标准,精准到户,这样既对学校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其三,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家访活动,去学生家中了解真实情况,同时尽绵薄之力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帮扶学生。其四,高校之间可以展开交流,相互汲取经验,在这一方面花费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实现高校的育人使命。其五,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让学生凭借一己之力收获劳动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参考社会上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将其引入到高校的扶贫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