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索

2021-11-12 06:18董云飞解瑞红刘再灼齐齐哈尔大学学生工作部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实验小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刘 哲 姜 波 董云飞 解瑞红 刘再灼/.齐齐哈尔大学学生工作部;.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实验小学

人才培养,以德为先。高校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主要地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的德育工作不断探索和发展,改革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的新途径。1994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二十多年来,互联网经过高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新时代。网络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代的大学生出生网络时代,天生就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是网络化生活,大学校园生活也变成了数字化生存。网络德育的作用和影响也愈发凸显。互联网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控制和优化高校网络德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理念急需转型和创新,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德育工作的新态势

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处于成年早期,思想上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具有批判的思维方式。在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一对多、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模式,灌输式教育。网络时代,借助大数据,学生可以独自获取到海量信息,而不完全依赖教育者的传授,在某些方面,学生可以为老师提供资源,成为老师的老师。新形势下的在高校德育中,师生关系步入了互为教育资源的共同成长阶段。

资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的释义是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德育教育的“资源”是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外部世界提供的无形的资料。网络技术的发展,德育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德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互为资源的关系。网络世界里,网络主体可以主动的对他人施加影响,也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他人施加的影响,受教育者拥有了网络资源的选择权。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掌握绝对的资源优势,这种局面已经被打破。教育者可以给予受教育者资源,受教育者借助大数据可以获取信息,可以给教育者提供资源,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步入了互为教育资源的共同成长阶段。

二、优化网络德育环境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关于互联网的系列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平台,丰富的内容、即时的获得、获取方式的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技术在深刻影响现实的德育工作,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载体。所以要努力促进现实德育和网络德育的协调发展,避免德育工作的僵化、落后、片面,同时建设德育教育的网络共同体、优化网络德育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观念上转变网络德育理念。人的思想是从环境中得来的,传统的德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但人的需求是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德育工作者要有开放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当前网络资源及其丰富,这就需要主动挖掘有益的网络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在互联网世界中,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交织在一起,学生缺乏辨识能力弱,往往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需正面的引导。

第二,内容上传播正能量。德育教育开展最不能忽视的环节即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复杂的网络环境信息量巨大,并且快速流动,信息被碎片化切割,各种价值观念在人头脑中只能闪过,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容易稀释德育的效果。一些媒体甚至为了获得关注和流量,断章取义的呈现不完成的信息。德育教育者要辨别网络资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发掘优秀的资源,立足学生实际,关注其思想动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辨是非、分善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心态。

第三,方式上要重视网络传播的力量。虽然基于“互联网+”的德育网站、QQ 群、“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网络德育内涵和价值的科学认知,其网络德育平台普遍缺乏服务群体等特色定位。教育者要尽快适应网络环境的变革,跟上新媒体的步伐,学会并经常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比如各大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敢发声,增强话语权;常发声,提高辐射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阵地,弘扬主旋律。

三、网络德育的工作路径

德育工作要认识到,网络生态是个多样化的世界。多样化必然带来价值的分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进行价值的整合,对主流的价值共识进行凝聚。让主流价值观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来实现德育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以人为本,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内部的力量。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导一切社会实践的核心,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天性被尽可能的释放出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追求在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行为的改变,进而达成公平合理的行为准则。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相互分析、判断、质询、辩驳来达成具有理性的价值共识。不同的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但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各主体首先意识到共同价值的存在,然后追求共同价值,以大局和共同利益为重,秉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各主体对各自的价值追求作出适当的调整和让步,价值共识就有可能达成。这种价值共识不是一个最终的结论,而是对话方形成的一个具有开放性和价值张力的观念,价值共识不是一种终极的观念,而是在引导人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思想工具。

(二)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碎片化,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手段,多样的价值观念快速在人们头脑中流动,不能停留。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是深度阅读,这建立在纸质印刷文化的基础上,并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而网络社会,纸质阅读形式被电子产品所冲击,阅读的时间零散、阅读的思维跳跃、阅读的内容切割,不求甚解的阅读心态,越来越普遍。结果是人们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观念所误导,失去了在网络社会的价值防御能力和道德批判能力。德育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投入情感、勤于思考,严谨判断。在现实生活中要经过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体验和价值实践,来取代肤浅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要真正扎根头脑,走进心灵。只有以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动力的道德学习,反复实践,才能最终内化为意识的能力,最终获得向善的道德品质。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里落地、生根、发芽,更加具体化、故事化、现代化,使学生理解并喜闻乐见。要善于借助隐性方式深化德育教育,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网络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使传统道德文化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形成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式,要不断丰富质量上乘的网络文化产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在网络中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和风细雨的形式增加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等正能量的宣传。

德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德育更是承担着新时代德育的重要使命,网络德育的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有着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德育工作的效果时时刻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网络的特点,连接性、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也给高校的网络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网络德育需要不断挖掘潜力、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重视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取得丰富的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