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

2021-11-12 06:18吴蓓蕾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0期

■吴蓓蕾/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在日益凸显。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辛勤耕耘、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也正在结出累累硕果。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也日趋成熟。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在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全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将成为今后红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面向“互联网+”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平台

任何制度和主义,任何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都需要不断地宣传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纳。而接受者通过评价和比较,才能得出这种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是否优于其它。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宣讲是前提。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打造更加广泛的、更具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平台,成为可能。

第一,互联网+技术对宣传媒介的改造,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好的发声器。众所周知,宣传媒体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分。传统媒体,是以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宣传的,包括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的宣传。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思想体系,也是通过传统媒体和广大公众见面的。也正是传统媒体的服务和支撑,中国的社会主义形象、制度的优越性,才得以被世界各国和世界人民认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微博、微信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人们了解各种事物和信息也正在逐步从传统媒体时代过渡到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宣传媒介的技术革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好的发声器,可以让更多的网民、年轻人、甚至是那些原本无从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互联网+技术可以提升公众媒体的宣讲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了党和相关部门的报刊、杂志、门户网站以外,站在客观立场上的公众媒体,也是从多个角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媒体对于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的宣讲,形式趋于单一、视觉效果比较朴素。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公众媒体的网络塑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表现手段更加丰富、表现效果更具感染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媒体去诉说中国故事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第三,互联网+技术推动了自媒体的繁荣,使得每一个大众百姓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互联网+时代里,一个最大的贡献之处就是推动了自媒体的繁荣。现在,每一台电脑终端、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能够进行宣传、能够影响他人的自媒体。互联网+技术,使得每一个大众百姓,都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讲自己亲身享受的制度优势、身边发生的中国好故事,向全世界的网际间传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民大军的数量超过7亿,这样一只规模庞大的宣传队伍,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力的宣传大军。

三、面向“互联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体系

一种好的政治制度、好的政治思想、好的政治主张,要长期地服务于人民,离不开一代代地传承,尤其是群体之间的优秀人才中的传承。在我国众多的人口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未来肩担重任的高端人才。建国七十年来,我们从未忽视高等院校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给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带来了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机会,也使得高校育人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可以帮助教师们设计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是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在相关教材的撰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都是相当深入的。但从教学的角度看,孤立的理论是难于让人接受的。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并成功用于实践的案例并不少见,许多就发生在基层的某个角落。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恰好可以使这些素材走出角落、走上云端,进入亿万网民的视野中。而这样的案例,可以成为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最好素材、编入高校教材之中。

第二,互联网+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姿多彩。网络技术升级到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的展现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各种门户网站的制作都更加精湛,各种配套软件的功能都更加强大,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表现形式不一二衷。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这样突出的表现手段优势,使其完全可以纳入高校的思政教学课堂之中,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再拘泥于板书教学,完全可以像计算机类课程、实验课程一样,进入多媒体学习或者是机房学习。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也有利于避免思政课程的呆板和僵化,使学生们更易于接受。

第三,互联网+技术开辟了多种渠道,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线上线下育人体系更加完善。互联网+技术不仅表现手段丰富,可以嵌入思政教学的渠道更是多种多样。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工作,不局限于课堂之上。互联网+技术,可以提供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各种功能APP,只要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需要,互联网+技术就可以提供各种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服务。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育人体系就形成了一个立体化、全时段覆盖的完善体系。

四、面向“互联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阵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阵地的巩固,无论何种困难和风浪,都不曾动摇过我们的信心。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固然会引发一些负面的风险,但如果对其特点合理地运用,也会更好地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阵地。

第一,互联网+技术可以弘扬正能量,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借助这些途径,公平、正义、诚信、法制的正能量,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扬,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些发端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精神文化,将促成广大公众更好地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工作作风和人际交往。通过互联网+技术弘扬正能量,可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第二,互联网+技术可以抑网络舆论的错误倾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方向。许多网民对于敏感问题会形成围观追贴,从而导致其影响力持续扩大。但是,如果相关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再引发网民舆论的追捧发酵,就有可能引发舆论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网络安防技术的日益完善,那些错误的网络舆论导向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网络真正成为草根可以发言、全民广泛参与、网民客观公正发表意见的场所。一旦这样的网络环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方向就会正确地坚持下去并为广大网民所拥戴。

第三,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各路媒体坚定正确的方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阵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坚定正确的媒体方向,门户网站、博客、微信,以及各种传统媒体的网络端、APP端,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用正确的、正当的手段,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进行劝勉和引导,形成一股正确的网络舆论力量,有效地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阵地。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之后给出可行的措施:面向“互联网+”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平台,面向“互联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体系,面向“互联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