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角下北京、广州、杭州亚运会会徽的比较研究

2021-11-12 10:02傅纳俊
散文百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会徽举办地图案

傅纳俊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随着近几十年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的关注点也从单一的文本转变为了文字、图像、声音等相结合的多模态话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Kress & van Leeuwen(1996/2001),对视觉图像、颜色语法、报纸版面设计、不同媒介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Royce(2007)研究了多模态语篇中不同符号的互补性以及二语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国内首先引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是李战子(2003),介绍了 K&L的视觉符号学。朱永生(2007)也对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定义、性质、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张德禄(2009)则从多角度探索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也扩展到了教材研究等教育相关的领域。

重大会议或赛事的会徽一般结合了图案、文字、配色等多个社会符号,符合多模态语篇特征,且会徽往往体现举办地文化特色、活动精神内涵等,也受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关注。中国的北京和广州曾分别于1990年和2010年举办过两届亚运会;而在2015年,杭州获得了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成为中国的第三个亚运城市。三届亚运会年代跨度大,每届会徽风格也有较大差异,以历时角度对三者进行多模态话语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各阶段中国对外宣传模式及其转变。

本文以K&L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会徽(下文分别简称为会徽一、会徽二和会徽三)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角度进行历时比较,通过阐释所传递文化内涵的转变,探究举办城市自我定位变化和中国对外宣传模式变化。

一、理论框架

1.模态及多模态话语的定义。

K&L(2001)指出,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朱永生(2007)认为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颜色等符号系统。多模态话语是由文本、图像、图表等组合而成的复合话语,或是通过两种及以上的符号编码来实现意义的文本(李战子,2003)。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朱永生(2007)认为判断多模态话语有两个标准:一看话语所涉及的模态有多少种,二看其所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种类。同一种模态可包含两个或以上的符号系统,如主要以视觉模态呈现的图书作为完整的语篇,可包含文字、图片等符号系统。

2.视觉语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也是一种意义资源或意义潜势。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除了语言,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源泉。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L(1996)将元功能理论扩展到包括视觉符号在内的其他符号系统,建立了视觉语法,并构建了与语言元功能相对应的视觉图像三大元功能(元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再现意义对应语言的概念功能,表示视觉图像如语言一样,能如实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事物、事件及人类内心活动。Van Leeuwen(1996)根据图像特点,以图像中矢量的有无为标准,将再现意义进一步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类。

互动意义与语言的人际功能相对应,指图像的创作者、图像表现的事物和图像观看者之间所完成的交际意义。互动意义的实现须具备距离、接触、态度和情态这四个要素(K&L,1996)。

构图意义对应于语篇功能,指多模态语篇的整体布局,即语篇中各个成分的空间顺序,通常是整个图像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K&L(1996)认为其由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要素组成。

视觉语法研究图像中包含的人、事物、事情等是如何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以及图像是如何编码社会行为和交往的。

二、北京、广州和杭州亚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三个会徽上方都有代表亚奥理事会的太阳符号,下方均有亚运会届次、举办地及年份的说明性文字。会徽一主体部分由长城图案组成代表亚洲的A,同时构成罗马数字Ⅺ,即第11届亚运会;会徽二主体是广州的五羊石像轮廓,同时有赛道、火炬等元素;会徽三主体图案融合了扇面、浪潮、山水等杭州特色元素。

以下将分别分析三个会徽及其组成元素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1.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中,叙事再现展示了发展中的行动和事件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等;概念再现展示的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或概括的真理,对应功能语法中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叙事再现可分为行动、反应以及言语和心理三个过程,概念再现可进一步分为分类、分析和象征三个过程(Halliday,2004)。叙事再现中,元素形成的斜线(如对角线)构成矢量,概念叙事中则不存在矢量。

在叙事再现方面,三个会徽只涉及其中的行动过程。行动过程中,动作者是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动作者本身也可构成矢量。在图像中他们通常是最突出的参与者,这可以从尺寸、位置、与背景的对比,以及心理凸显程度(如人形、人脸相比普通事物对观看者来说心理凸显程度更高)等方面来判断。

会徽一中,长城图案构成的花体字母A是行动过程的动作者,也可看作矢量,在整个会徽中形成两条对角线,其中右下到左上的对角线最为明显。整个图案向右倾斜,可想象成运动员向前方奔跑的场景,左下的钩形可理解为挽着其他亚洲国家的手共同前进,前者属于不及物过程,后者为及物过程。

会徽二中,五羊雕塑轮廓自下而上形成火炬形状,可看做底部两端向上方所画的对角线,所表现的动作是作为动作者和矢量的火焰自下而上自然蔓延,属不及物过程,可理解为亚运会的热烈激情,也可理解为广州或中国的快速发展。

会徽三中,浪潮是唯一的动态元素,相对于扇面是凸显的,因此认为其是动作者和矢量。浪潮前进方向在图案中形成一条对角线,大致是从右向左的方向,与地理现象中钱江潮自杭州湾向钱塘江前进方向一致,属于不及物过程。也可认为是浪潮推动中国或整个亚洲发展前进,这属于及物过程。

概念再现中,三个会徽主要涉及象征过程。象征过程是关于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可细分为涉及两个参与者的象征属性过程和只涉及一个参与者的象征暗示过程。本文中的三个会徽都属于后者,其中参与者为象征特征的承载者。

会徽一中长城象征着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和北京,是团结亚洲各国的纽带,以友好开放的态度欢迎亚洲各国伙伴;下方文字采用规整的粗体字体,与稳重简洁的主体图案相呼应,对长城的象征暗示过程起促进作用。

会徽二的五羊雕像是广州地标,抽象化后形成赛道和火炬,图案由静变动,象征亚运会所展现的热情,也象征广州散发的活力;下方文字Guangzhou 2010采用潦草的书法字体,结合主体元素火焰的动感,两者相得益彰,同时潦草字体象征举办地广州对表现自身魅力与能力的强烈意愿,自内而外显露出自信。

杭州亚运会会徽中融合的元素较多,但主次很明显,扇面和浪潮最能代表杭州文化地理特征,整个图案动静结合,象征举办地杭州文化上的婉约和现实中敢为人先的品质;下方文字采用无棱角的工整字体,与主体图案中线条笔触一致,也象征杭州的柔美特征及包容开放的态度。

2.互动意义。

在构成互动意义的距离、接触、态度和情态四要素中,三个会徽因没有人或其他拟人元素的介入,和亲疏关系、地位差异等关联度也较小,因此这里将重点放在情态方面。

情态在此作为互动意义的要素,主要是指人们对关注的世界所做陈述的真实度或可信度。K&L(1996)指出,情态指某种图像表达手段(如色彩、细节、深度等)使用的程度,每个手段都可看作一个尺度,如从无色彩到色彩的最丰富呈现,从无细节到对细节最大程度的再现等。他们从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语境化等八个视觉标记探讨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主义量值高低。与功能语言学中一样,情态被归纳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会徽一的长城图案采用低饱和度的深绿色,与白色背景形成暗部与亮部,构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历史厚重感。此处长城抽象为符号,单一配色可弱化其冗余特征,着重表现想传递的信息,使图像有较强视觉冲击力,体现出高情态。

会徽二图案采用高饱和度的红黄色,直接表现火焰和赛道颜色,同时红黄也是中国的代表色,以此来表示中国或广州的热情与活力,也使观看者能容易地感同身受。同时色彩渐变方向自下而上分别是红、黄、橙,底部采用深色使整个图案更稳定,给人巍然屹立之感,在感官上属于高情态。

会徽三中表示扇面/江面的线条大体为蓝色。浪潮颜色由靠近江面的蓝色渐变到橙色,冷暖色搭配使图案层次鲜明。图案主体没有采用高饱和度配色,给人雾蒙蒙的感受,这点正好契合“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描写杭州的诗句,反而给整个会徽增添了杭州气息,因此这样的配色也属于高情态。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对应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K&L(1996)认为由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种资源组成。三个会徽主要通过信息值和显著性来实现其构图意义。

信息值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排列来实现。构图中左边的元素一般是已知信息,而右边元素是新信息;上方元素是理想的(ideal),而处于下方的元素是真实的(real)。显著性指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程度,通过被放置在前景还是背景、尺寸大小、色调值对比等方式来实现。

信息值方面,三个会徽的太阳标志均位于图案最上方,属于“理想”信息,是会徽的精神核心,既代表亚洲形象(日出之地),又象征对亚洲体育发展的美好期盼。位于会徽最下方的是亚运会届次、举办地及年份的文字信息,属于“真实”信息;位于会徽中心的是中介(mediator),起承上启下作用,同时体现出亚运会内涵和举办地自身特点。其中会徽二里作为“中介”的火炬图案甚至部分占据了上方“理想”信息的位置,起到和太阳标志相似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表达亚运会的精神与内涵。

显著性方面,三个会徽主体图案均是最突出的部分。具体元素方面,会徽一的太阳标志占整个图案比重较大,加强了亚奥理事会地位,可理解为亚洲引领中国。会徽二中,火炬图案最高点与太阳标志所处高度几乎一致,两种元素配色、寓意也相近,使人感到中国或广州在亚洲地位的提升。会徽三中,太阳标志与主体图案合为一体,天、地两者缺一不可,突出亚洲和中国/杭州两者地位共同促进;同时浪潮作为动态元素十分吸引观看者注意力,呼应了会徽名“潮涌”,突显了杭州城市特征。

除了主体图案,会徽下方文字也在这方面有所体现。会徽一里亚运会届次和举办地文字字体大小相同。会徽二文字部分中Guangzhou 2010字号明显大于16TH ASIAN GAMES,黑色文字在红黄色图案衬托下十分醒目,可看出广州有宣传自己的强烈愿望,甚至文字部分淡化了亚运概念。会徽三文字和主体图案使用相近配色,两者趋于融合,Hangzhou 2022颜色略深于19th Asian Games,字号略大于后者,但差异不算太大,适当突显了杭州,而亚运本身也没有被弱化。

4.三个会徽的比较分析。

从对三个会徽进行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分析,可以发现三个会徽,借助图像、颜色、文字、布局等多种社会符号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展现举办城市的文化特征和自我定位时分别有自己的侧重点。

会徽一突出展现的是举办城市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开放、友好的姿态。北京对自身城市定位更多的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古老的城市正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重新焕发魅力与生机;会徽二更多的是展示举办地广州的活力、对办会和欢迎亚洲各国朋友的热情和迫切想要展现自身实力的自信,广州的城市自我定位是一个经济发达、热情开放的现代化都市;会徽三展现了举办地杭州内敛柔美的秉性(人文地理特征)和勇做时代弄潮儿的姿态(精神品格),杭州自我定位为一个开放包容、科技进步、引领各国城市团结发展的新时代国际都市。

从以上区别也能进一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中国对外宣传模式的转变。会徽一于1986年发布,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开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十分渴望借此展现自己的形象,于是在会徽这个对外宣传窗口的设计中,首选的便是最能代表中国和北京的,也是最为国外所熟知的元素——长城;会徽二发布于2006年,在改革开放进行了近三十年后,中国已经以一个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北京申奥成功等标志性事件极大增加了国人自信心,中国迫切想要向世界宣传自己,因此选用了火炬、火焰等表现力很强的元素;会徽三发布于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展也迎来了新时代,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使得中国在亚运会会徽中想要传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涵,因此选用了浪潮作为主要元素,引领各国伙伴,号召全世界团结合作,共谋发展。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会徽分别体现了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特征,在对外宣传上从原先的被动变为了主动。

三、结语

多模态语篇中,颜色、布局、图案、文字等多个模态合而为一,在意义的构建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亚运会会徽作为一种展现举办地文化内涵和办会理念的多模态语篇,也融合了多种社会符号,共同起到意义传达的作用。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中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比较了北京、广州和杭州亚运会的会徽,阐述了三者在展现内涵上各自的侧重点,归纳了三者举办城市的各自定位,并借此说明了各阶段中国对外宣传模式上的变化。

猜你喜欢
会徽举办地图案
国际奥委会推迟2030年冬奥会举办地选举
会徽公布
走近上合峰会举办地——青岛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涂“鲨”
第九届中国花博会会徽吉祥物揭晓
北京市举办地灾防治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