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尽情流淌
——示范课教学随笔

2021-11-12 08:56刘艳红
散文百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情味群文课文

刘艳红

河北省围场县第一中学

近年来,群文阅读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但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更没有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供借鉴,于我而言,在全市范围内上这样一节群文阅读示范课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只有边学习边思考,逐渐有了一些想法:

首先,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把几篇相关联的课文组合到一起课上逐一的学习,而是要找到几篇课文的共性,还要找到课文的个性,正所谓“合而不同”。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文都属写景物的散文,而三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情趣。如果能引导学生去深入品鉴,感受这些情味的动人与美好,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白,在阅读这类描写生活日常的散文时,透过有鲜明的地域、季节特征的事物和普通的生活场景去体察其背后所蕴含的种种情味,这样能更全面、深入领会文章的丰富意蕴。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去热爱生活,多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和事物,发现生活中的动人情味。三则还可以在写作上给学生以启示:写作并非高大上的东西,写作的材料更是俯拾皆是。以生活中平凡的人、事物为材料,抓住其特征,展现其中的美好情味,一样能写出拥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的文章来。

但是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用什么方式呈现呢?我想到了央视《朗读者》栏目。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说:“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并且“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法是我国优秀的教学传统,也是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近距离触摸作者笔下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愫和作品所营造出的优美的意境。学生在深入的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语速及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的把握,深刻体味其中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思想相互契合,产生共鸣。

为了达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的目的,我设计了两个课堂环节——“书声琅琅,美文美读”、“抚卷挥毫,妙笔丹青”,让孩子们“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课堂上尽情流淌自己的思维和语言。

其次,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这就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开放的课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为此我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小组展示的内容既不缺乏学生独立的思考,又融合了集体的智慧。

授课结束了,个人感觉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第一次尝试这样的课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还不能大胆放手,个别地方牵引的痕迹明显;课上总感觉教师的智慧不够,有时对学生小组的展示成果不能及时到位地予以点评;时间把握不准,以致第二个环节只有三个小组展示修改后的作文成果,不是很充分。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思考:教学设计如何兼顾学习能力强和能力较弱的孩子?如何让“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实现?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做一个精神丰盈的教师,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

魏书生曾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告诉我们,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守住语文人的一份初心,坚守自己内心的风骨,怀纯善之念育人,以务实之心从教,更愿所有的语文人都能在努力、奋进、坚守中,成就语文!

猜你喜欢
情味群文课文
押题作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