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视角下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1-11-12 12:28沈秋香
散文百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沈秋香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美德向来推崇“感恩”文化,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古训,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亦或是中国还是西方,感恩都是对自然,社会,他人所给予的帮助,发自内心的的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知,一种情感,一种行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感恩教育是针对当代社会精神失落的“匡正”,是提高国人人文素质的必备品质,更是我们不能丢失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统社会感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环境。

“孝悌”是传统感恩文化的精髓。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曾试求中国文化特征,其中就有一条是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孔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曾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恭敬,要知道父母的年龄,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并尽量不要离开父母,如果要离开也要安顿好父母。父母赋予我们新生,抚养我们成人,一直小心翼翼地把我们捧在心尖上,单单是给予我们生命这一条,我们对父母都是无以为报。但是现代社会缺少“反哺”现象,反而对待父母随意,不断地压榨父母,对父母冷漠,更别提“敬亲”“养亲”这种行为了。

“忠”是传统感恩文化的核心。在传统社会中对待国家的忠诚,甚至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当前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全球化加剧发展,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仍在经历着战争,人们遭受着苦难。“炮火连天”“无家可归”是战争中的日常,而他们所求的无非是最简单地一碗热饭,一个温暖的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那些受到战争袭击的人们连最基本的安全需要都达不到,何谈自我实现?反观中国,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祖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才能得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可忽视的是当前霸权主义盛行,某些国家依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无故挑起争端,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挑战国家主权。和平背后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危险,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每一个人,在国家大义面前,都有必要站出来,去维护国家主权稳定。先有国才有家,我们要始终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仁义”是传统感恩文化的要义。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待自然,社会,他人所给予的恩情而有的回馈意识。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中,在每个关系里,我们都有自己的身份,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在对待朋友上,我们讲究“仁”和“义”,要讲究诚信和不做见利忘义之事。在现代社会一直都是“利益至上”原则,以至于我们连最基本的感恩行为都逐渐消失,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他人所给予的恩惠视而不见。

感恩生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理应要珍重自己的身体,这是感恩生命最基本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的事情颇多。在亲子关系冲突中较为明显,和父母因为某件事情争吵后,就用绝食来抗衡父母,使自己成为这场冲突的赢家。只要父母稍微让自己不顺心,就以伤害自己为代价,获得父母的退让。这类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古训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是很多人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甚至用身体成为挑战父母的“资本”,来满足自己欲求。

2.自然环境。

传统社会中一直注重对“自然”的感恩,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千年传诵的佳句中,很多诗人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尊重,注重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共生。那些传承千年的诗句都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画面。大自然对古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是客观景象,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了抒发自己心中情感的意象。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平衡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这些一系列的生态问题都暴露出当代社会中的人们企图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利益。人们普遍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甚至想成为自然的“主宰”。只有我们真正从内心去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对我们的赠予,才能真正实现“生命共同体”。

3.家庭环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视家庭。在家庭结构方面,传统社会是典型“大家族”,而现代社会在面对高额的“教育成本”很多家庭会只选择养育一个孩子,是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也造成了很多父母不肯放手去让孩子真正地成长,盲目地去包办一切。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只注重物质给予,缺少精神引导,过于看重分数,忽视孩子的品性发展。在家庭观念方面,传统社会中父母注重孩子的品行发展,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孩子,相反在现代社会中家长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于是拼命地追求物质生活,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造成同在屋檐下,却是陌生人的尴尬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家长的教育任务更为迫切,不仅要做好父母的责任,更是要不断地去学习,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去孩子进行交流对话。

4.教育环境。

春秋时期,孔子主动开启“私学”之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十分重视教育,认为人人都可以上学,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在教育目标上,提倡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学内容围绕“六艺”展开。德育是孔子教育之首。他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是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一员,二是学习如何提高文化知识。尤其要注意的是,孔子的教育中没有单独的德育科目,而是德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与其他科目的德育相结合。教师在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具有当老师的特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以身作则。教学重在讲理,提高学生的道德良知,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实践行为,使教育得到滋润和宁静。现代社会,学校重智轻德,以分数为先。德育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感恩教育的启示

1.以传统伦理文化增进学生感恩认同。

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它体现的是一种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传统人伦关系。传统伦理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身心发展及言行举止具有奠基作用,它能够对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比如父慈子孝,这是相互的一种关系,只有双方做到了慈和爱才能真正地达到父慈子孝的平衡。这对现代社会感恩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恩认同,但是我们不是倡导对所有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传承,而是取其精华来增进学生感恩认同,要选择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并且必须具有自由平等精神。

2.以间接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情感。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与孩子最长久的朋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本质是观察学习。学习是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和强化的结果来获得特定经验行为反应或修改现有行为反应的过程。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他们通过模仿榜样而得到加强。父母的言行传到孩子的眼中,被潜移默化地感染。因此,家长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注重言行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养成。

学校要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以及高尚的师德。此外学校要充分挖掘隐性感恩教育资源,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去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小学阶段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学生走向美好心灵的道路上。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最好的引路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及时宣传那些真善美的事迹,也要有教育机智,善于从每件小事的背后发现教育的奥秘。教师要经常在班级里开展活动,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能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班级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班集体,而班级里的成员也会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归属。

现代社会是工具理性主义盛行,人们沦为欲望的工具。而我们每个人都身陷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社会需要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大力宣扬优秀的榜样人物和传统文化,比如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

用优秀的文化来熏陶优秀的灵魂,以此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3.以实际体验强化学生感恩行为。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如果一个理论或想法从未付诸实践,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只能走向“幻想”。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将心识和情感转化为行动,并在任何实践中得到强化。以劳动教育为例,劳动也是感恩的,家庭必须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家长必须让学生从小做起,尽其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意识。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开展校园劳动教育。通过这样做,学生可以在倡导的氛围中欣赏大自然、社会和父母给予的一切。社会要发挥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调动充分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学校毕业,关心他人和社会。将感恩融入到实际活动中,并尝试表达感激之情。学校里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此为中介来开展感恩教育,小学阶段毕竟是树立价值观最好的时期,但是也是最难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充分做好调查工作,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或者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从动手开始做每一件小事,更能够铭记于心。

四、结束语

感恩教育不是一个短期工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去熏陶感染的过程;感恩教育不是双方不对等,而是建立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感恩教育不是盲目实施,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地去完成。这也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三化”:系统化、民主化、常态化。只有坚持三化,才能把感恩教育一直以来暴露的形式化,表演化和口号化弊端给去除。针对当前感恩教育的失落,要积极寻求传统感恩教育的理性回归,不能盲目追求“复古主义”,要选择和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我们在倡导感恩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不要成为挂在墙上的标语和口号。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