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探究

2021-11-12 06:41杨春花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0期
关键词:会泽县种草杂草

杨春花

(云南省会泽县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云南 会泽 654200)

1.会泽县草原现状

会泽县隶属于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是出滇入川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03'~103°55',北纬25° 48'~27°04'之间。全县土地总面积58.86万公顷。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省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县份,素有“云南新西兰”之称。会泽县可利用草地面积27.1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84%。全县共有7种草原类型,分别为: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干热稀树灌草丛、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

2.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会泽县草原生态退化原因主要有人为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及旅游业开发。

2.1 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自身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加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土地石漠化,泥石流频发,其中蒋家沟、尖山沟泥石流爆发频繁,规模巨大,危害严重。

会泽县当前水土流失严重(详见表1),截止2017年年底,会泽县草地退化面积达14.5万公顷,占总面积大约一半,重度退化占25.3%,中度退化达8.7万公顷,占60.2%,轻度退化达2.1万公顷,占14.5%。草地沙化、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其退化面积达5.6万公顷。

表1 会泽县当前水土流失面积统计

2.2 过度放牧

牧业一直是当地居民主要产业之一,属于当地居民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过度放牧使草原退化日益加剧。

2.3 旅游业的开发

被《国家人文地理》杂志推荐为全国108个绝美地标之一的大海草山,现属于4A级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到此游玩的人群。因此,在草山游玩主干线周围,游客活动频繁的地段。一方面,存在游客踩踏、废弃物的积累等人为活动造成部分草原退化;另一方面因开发旅游业修建基础设施等造成部分草原退化。

3.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会泽县受到自身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退化十分严重,虽然多年来会泽县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加剧的问题,恢复和改善了草地生态环境,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如草地退化程度较深、范围广、草原生态修复的任务依然艰巨、草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乡土牧草物种及繁育能力无法满足生态恢复建设的需要、草原生态治理成效巩固难,以及观测研究与科研支撑力量薄弱。导致会泽县退化草地生态修复项目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工程布局期限设置不尽合理

因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泽县生态修复工程期限设置不尽合理。会泽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在草地修复工程理念上不能完全照搬平原地区,应当严格考量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的过渡性和连续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布局期限遗漏了山区坡度大、水分在季节和地域上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剧烈等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不尽合理的工程布局期限首先导致最终草地修复效果不够理想,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根本遏制;其次使得区域间特别是围栏封育和人工种草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最后,大面积纯草地草原的建成,促进了山区草原顺应“乔木林→灌木林→稀树草原→纯草地草原→水土流失→沙化→水土继续流失→石漠化”的自然演变规律,加剧了水土流失。由此可见,草地生态修复工程需要考量当地降雨量,选择降雨量满足草种萌发所需的土壤湿度条件且有利于草种着床生长的时期。同时还需要预留一个项目开始之前招投标工作时间,以及编写项目计划方案的时间,为前期工作留出充足准备时间,保障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3.2 人工种草造成群落结构过于简单,草原抗逆性差

虽然人工种草建立人工群落时,项目区使用了两个科5个种类的牧草,但是这个数量是无法和天然草原的数十个科、上百个种的庞大复杂生态种群相比。此外,在条件恶劣的地区,往往两至三年以后,能够继续存活的牧草只有2到3种,且会有局部单种存活(即方圆几米乃至十几米只有一种植物)现象。这样结构单一的人工草地群落,虽然有一定的水源涵养作用,但是作用有限,其抗逆性差、生态不稳定。在应对洪灾、旱灾、病虫害及其他极端气候时,组成单一的草原可能会遭遇倾覆之灾。人工种草物种相较天然种草物种数变化比例,见表2。

表2 各类型草场各项指标记录表

3.3 增收增效的配套政策缺乏

正如前文分析的,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草食家畜的饲养数量,变单纯放牧为放牧与舍饲、半舍饲圈养相结合的工作势在必行。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牧民收入且增加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更需要出台配套政策,增加农牧民收益,让农牧民在生态建设中真正受益。但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和现有饲料粮补贴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缺乏应有的政策扶持。

3.4 项目建设管理难度大

会泽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管理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4.1 项目的立项、审批、监管涉及多部门,但真正实施和管理只有建设单位,存在职责不明确,监管不到位。

3.4.2 其他项目建设导致项目区围栏毁坏较为严重,甚至出现在工程区内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

3.4.3 草原监理执法机构不完善,草原禁牧、休牧、轮牧措施落实不理想,超载过牧、偷牧现象较为突出。无明确立法对试点区域退化草原进行规范化治理,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3.5 项目区养殖大户缺乏统一的政府管理导向

会泽县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区内存在许多养殖大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养殖大户必然会选用集中放牧这种造价更低的养畜方式。而过度的集中放牧尤其是秋冬季节,对草地造成掠夺性破坏且难以恢复。草原管理需要政府部门对养殖大户给予正确导向,提倡合理放牧,圈养结合牧养,草原才能具有更长远、更有内涵的综合价值。

4.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方式

4.1 防除毒害杂草

毒害杂草也是危害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部分毒害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毒物质,影响土质以及优质草种的生长;另一方面毒杂草的蔓延会对家畜和草原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以会泽县大海草山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为例,会泽县大海草山天然草地逐步退化,有的地带出现侵蚀沟,沙坡围裸露,草原退化严重,劣质牧草如委陵菜、血满草、大蓟、戟叶酸模、蒿类等毒害杂草迅速生长。因此应当针对杂草进行技术性清除:首先应当掌握当前会泽县杂草危害面积,并采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确定杂草具体生长面积种类等,以便后续清除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对毒害杂草进行人工挖除,避免这类杂草与优质牧草争夺肥料与阳光等养分,帮助优质牧草生长,同时挖出杂草也有利于优质牧草草种落地生根,并快速生长。

4.2 合理选种,人工种植

人工种草选种上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复合功能型高山草甸生态修复使用。其次会泽县水土流失严重,应当选择对水分需求量较小的植物,避免草种吸取土壤水分对当前会泽县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加严重的打击。同时会泽县放牧居民较多,应当选择结籽期避开黄金放牧期的草种。确定在高海拔地区无植被地带的舍(圈)养型牧用草原,以鸭茅、白三叶为建群种,多年生黑麦草、羊茅黑麦草为伴生种,以一年生黑麦草为先锋种。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草原生态修复效果,选择草籽混播组合。

4.3 围栏封育

围栏封育指的是将部分脆弱草地封闭起来停止放牧,使得该草地能够休养生息,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生长发育,是草原生态修复中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同时围栏封育工作投资小见效快,减少外界因素对草地生态修复的干扰,但是该方式对于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区域并不适用,应当在存在一定修复能力的草地采用该种方式。例如,会泽县在面对退化草原时,先人工种草再进行围栏封育,使得草原生态修复能够顺利进行。通过对2019年人工种草生态修复项目围栏封育区监测统计,翌年植被盖度达到85%以上。由此可见围栏封育工作对于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具有一定效果。

4.4 撂荒地种草代替部分放牧需求

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存在大面积生产力较低的撂荒地,一部分是因为海拔、土壤或气候等原因导致种植粮食作物产值不高,而被群众遗弃的地块,一部分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足够劳动力耕作而形成的。所以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实现退耕地种草和农闲地种草,特别是推行草地刈割舍饲和晒制青干草,不仅解决休牧期和冬春饲草的有效供给,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和落后的饲养方法,分担草原载畜压力促进草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还为草原退化地区人工种草的生态恢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4.5 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监测工作

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过程中,加强监测工作能够有效保障生态修复效果。因此在会泽县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应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草原进行全面监测,每年从8月底开始,监测人工种草的密度、盖度、高度、产量等,对新建的人工草地在11月份进行刈割利用,之后进行放牧,放牧时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做到草畜平衡。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监督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成果,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修复,保障生态修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6 加大草原保护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县级部门可以拟定地方性法规,相关部门应组建执法队伍。执法人员定期不定期对正在修复过程中的草原展开巡查,如有发现不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破坏草原行为,应当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同时,为了能够增加执法保护力度,调动当地居民保护草原积极性,也应当设立一定奖励措施,对于保护草原以及举报破坏草原行为予以奖励。严格的监督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草原生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将草原生态保护逐渐变成当地居民生活常态。

4.7 科学放牧

畜牧业能够带动会泽县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超出当地环境承载力的放牧则会导致当地草原退化,因此为了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帮助当地草原生态恢复,科学放牧十分重要。在放牧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改善当前放牧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7.1 控制放牧种类,对于对草原破坏十分严重的畜牧种类加以控制,尽量减少该部分畜牧品种喂养。

4.7.2 改善放牧方式。在传统的放牧方式中主要是散养自然放牧为主,导致部分草地没有时间休养生息,科学放牧下应当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式。

4.7.3 轮牧方式。草原自身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放牧方案,给草地留出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且在恢复期严禁放牧,实行轮牧制度,减少对草原造成的破坏。

4.8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草地恢复与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要借鉴要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处理好草原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好现有草原。

5.结语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离不开草原,工作人员需要明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会泽县林业和草原局深入把控试点区草原生态特点以及退化原因,因地制宜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措施对解决草原退化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会泽县种草杂草
拔杂草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拔掉心中的杂草
会泽县黑颈鹤保护取得的成效与潜在威胁
会泽县中学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Cut off my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