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深度学习的学习策略探析

2021-11-12 01:24曾圳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2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小学高年级深度学习

曾圳柳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力,也就是学习数学,并能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避免学习表面化、表层化、表演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预习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串为链接,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思维导图为框架,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及以生活情境为铺垫,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这几个学习策略,让学生做到真正地独立思考,真合作与真探究,以此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小学高年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2-468

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学生的个体感知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深度学习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创造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深度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探索出适合深度学习的学习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开展深度学习的意义

1.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发展规律,在11、12岁左右的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接近成人,可对抽象性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数学学科,本身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中整合运用学习策略,从而使大脑皮层更活跃,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机械背诵知识点及应付考试上。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中上水平的学生往往“吃不饱”,课堂学习促进不了优等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大的提升,仅停留于表层的学习迁移。深度学习的课堂则要求学生能进行深度地思考,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建构者,从低阶思维的训练转变为高阶思维学习,使学生在对比、分析和概括中学会反思,进而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深度学习的学习策略探究

1. 以預习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是学生了解学习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学生预设自己课堂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课前预习以大单元为视角,把单元结构化,细化到每一个课时的知识上,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等环节,学生可以在预习中收获新授知识点的理解及生成一些预设的问题,以便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中一起解决。如:在小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预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1)为什么井盖是圆的,不是方的?(2)为什么400米跑道的起点位置不一样?(3)什么是圆的直径?(4)为什么水滴落下来的波纹是圆形?(5)圆的面积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6)圆除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之外,还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这时老师需要挑选有意义的,适合在课堂上一起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被学生自己理解内化,有一部分需要学生以小老师的角色帮助解答或请老师来解答。课前预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重在坚持,重在思考,实现“先学后教”。一方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能针对性地进行深度学习。

2. 以问题串为链接,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李善良博士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关键是聚焦问题。有效的问题往往能“吊住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课堂预设问题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关键。问题串的设置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求知欲,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方式,来解决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生成认知以外的知识点,从而获得成就感,也对挖掘更深层次的学习感兴趣,激发了内在的学习积极性[1]。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利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探索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探问:“除了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呢?”一个衍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得圆的面积推理成就中进行二次思考,随即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通过猜想,并利用准备好的线绳、纸片学具进行合作探究,得出圆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及长方形,并且能有效地推理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及方法,老师追问:“能否把圆转化成正方形呢?”求知欲强的学生总是对未知的答案充满好奇心,有学生回答问题,有学生提出质疑,有学生相互合作推理,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们积极探寻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发现圆周长的一半不可能等于半径,从而得出把圆转化成正方形不可行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启发,也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3. 以思维导图为框架,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可理解、具象的思维工具。它是以主题为中心,四周放散出树枝状,为一级分支,一级分支再放射出更细的树枝,为二级分支,每一级分支上都用关键字记录或以图画、符号记录,从一级分支到二级分支,是层层细化的过程,是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2]。小学数学以单元为主题,利用思维導图的这个思维工具,可以从整个单元结构出发,把各个课时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大脑中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精加工,最后画出思维导图,这是思维从隐性到显性的表现。学生通过看思维导图复盘所学的内容,可以对某一分支上的内容重新理解,养成说思维的习惯;也可以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脉络进行整理,形成用整体思维看问题的学习品质。思维导图分为全文字导图、图文结合导图和全符号导图,学生在看导图时可以遵循图文结合到全符号导图的方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以下为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基础知识的思维导图整理。

4. 以生活情境为铺垫,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3]。因此,在课堂中创设生活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以原有认知结构上学习新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生活情境的相关知识时,也会特别感兴趣,对于中下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车轮可以是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吗?”当学生有这个疑惑时,老师播放外国人研发的三角形车轮的自行车和正方形车轮的汽车行驶的视频,学生自然明白车轮做成圆形的缘由。学生对生活中的情境也会更加留意,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结语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褚宏启认为,学生有两大超级素养,分别是“创新力”与“合作力”,其中一个需要学生拥有“聪明的脑”,另一个需要学生拥有“温暖的心”[4]。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更多地由具体思维迁移到抽象思维。这就需要学生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多观察,多操作,多反思,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做到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常林.以优质问题助推学生的深度学[J].新课程导学,2021(07):31-32.

[2](英)托尼·巴赞,李斯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褚宏启. 解读关键能力[J]. 中小学管理,2017(11):57-58.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小学高年级深度学习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