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威尔导演风格刍议

2021-11-13 04:53张小花
电影文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楚门威尔彼得

张小花

(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纵观彼得·威尔导演执导的电影作品,往往呈现出迥异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独特气质。其大多数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印记,如刻意混淆现实/非现实边界的拍摄手段,“异化”的极端环境设置,主角执着坚守的精神世界,带有“永恒少年”特征的男性形象等。本文以彼得·威尔导演所执导的《死亡诗社》(1989)、《楚门的世界》(1998)、《怒海争锋》(2003)这三部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试析彼得·威尔的导演风格,对他的叙事特征进行简要的归纳与总结。

一、现实/非现实:被梦境蚕食的现实世界

彼得·威尔善于营造梦境与现实交织的重叠世界,自暧昧斑驳的光影晃动间,通过极具古典韵味的画面,以及配乐与音效的助推,进一步模糊梦境与现实的界限,令观众仿佛身处梦境与现实的交界,一不留神,便会跌入导演精心构造与诱导的潜意识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在彼得·威尔早期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悬崖上的野餐》(1975)中雾气中逐渐显现的远山和悬崖,山间精灵般散落的少女,近乎一动不动的少女们的群像以及伴随着剧情发展而剧烈晃动的镜头……

导演巧妙的镜头语言,极致的静与极致的动相结合,令影片始终伴随着梦境般的迷幻色彩,而这正是彼得·威尔想要让观众感受到的氛围,以这种超乎寻常的带有仪式感的令人不安的镜头,展示一场残酷的死亡,揭示一桩无法破解的悬案。

当镜头凝注于少女身上的时候,画面冷峻,气氛压抑,呈现出宗教油画般的庄严与疏离。结合影片近百年的时间设定,再现陌生化的历史事件,适当的距离感与陌生感,满足了观众新奇的“窥视欲”。而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后续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激烈晃动的镜头,快速切换的场景,将原本静谧到近乎凝固的画面打破,眩晕感袭来的同时,仿佛跌入一场梦境。恍惚、沉沦、不安、急迫……各种情绪飞速闪过,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开始交织融合,究竟从哪一刻开始,现实/非现实成为重叠世界,已无法分辨。这正是导演技巧的魅力之所在。

同样,《死亡诗社》里在夜雾迷蒙的森林中奔跑的孩子们,深蓝的夜色里,只能看到晃动着的尖帽长袍,像一场充满欧洲神话色彩的梦,矮小的地精们戴着尖帽子等待下一个被恶作剧捉弄的“幸运儿”的到来。《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每一天的生活都像是一场醒不过来的梦,梦里阳光灿烂,却暗藏着汹涌的海浪与意外。

《目击者》(1985)上映后,彼得·威尔被评价为:“威尔的影片有一个最突出的标记,即他对于环境气氛的表现要超过他对于主题的发展。”与好莱坞电影奇观化的风格不同,彼得·威尔对于营造宏大的世界、震撼的场景、激烈的冲突似乎始终兴趣缺失,即便是《怒海争锋》这样讲述著名海战的背景下,他最关注的依然是场景中的人。这并未影响他对于主题发展的掌控,只是他所关注的主题并非寻常影片中的故事主题。他所执导的影片看似塑造被梦境蚕食的现实世界,实际暗喻的是被现实吞噬的精神世界。

彼得·威尔从不否认荣格等学者对自己的影响,比起单纯的感官刺激,他注重对角色精神内核的塑造,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奇观视效和夸张戏剧化的道具”。不仅如此,对于剧本选择和筹拍准备,彼得·威尔同样一直秉持着极其严肃的态度。正常情况下,威尔准备拍片的时间是两年。这使他的影片在历史、环境、文化等诸多元素的还原度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优雅肃穆的古典氛围,还是原始野性的部落文化,都显现出导演对细节的显而易见的尊重。在拍摄《怒海争锋》时,为重现当年远洋驱逐舰原貌,彼得·威尔费时三年研究舰船。最终影片完美呈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战争的恢宏。人性正是在这样真实可信的背景衬托之下,才格外熠熠生辉。

二、困境—对抗:“异化”的极端环境

与梦境般的神秘风格相对应的,是“异化”的极端环境,这同样是彼得·威尔执导的影片所带有的独特印迹,甚至比前者更为鲜明、突出。主角们置身于相对独特的环境当中,形成困境的“孤岛”,无论是生活中,抑或是精神上,都囿于其中,继而通过困境—对抗的模式,推进剧情发展,促使主角与环境之间不断产生冲突变化。

以时间为序,简述彼得·威尔几部比较知名的作品中“异化”的环境设定:《巴黎食人车》(1974),环境设定为一处偏远的小镇,看似普普通通的小镇,却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人们靠制造车祸来维系生活,这几乎成了他们的日常与风俗。这是一处非比寻常的地方,一座“食人”镇,闯入小镇的主角,就这样一头扎进了未知的狂乱秩序之中。《悬崖上的野餐》(1975),故事发生在1990年,澳大利亚一所女子学院的院长组织了一次野餐。原本只是一次寻常的郊游,却因为地址选在一处荒无人烟的悬崖之上,而变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最终导致少女失踪。直到今天,对于这桩惨案依然没有定论,成为百年悬案,无从破解。《目击者》(1985),一场枪击事件,目击者是个年幼的男孩儿,为了保护男孩儿的安全,警探将他和他的母亲护送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阿门部落。这是一处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栖居之地,人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死亡诗社》(1989),这是一所制度极其严格的预科学校,与令人羡慕的升学率相对应的是严苛的规定、压抑的气氛和死板的秩序。在这里必须循规蹈矩,才不会败坏学校的名声,不辜负父母、亲人的期待。一切如同一潭死水,直到一位与众不同的教师的到来。《楚门的世界》(1998),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孤岛,竟然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主人公楚门自出生起,就生活在这座摄影棚中,被无数的摄像头环绕,被全世界的人观看。所有人都是看客和演员,只有他是那个真正的人,那个“楚门”(trueman)。妻子是假的,朋友是假的,就连天气和海洋,都是假的。《怒海争锋》(2003),故事发生在一艘名叫“惊奇号”的舰船上,海洋上不但有怒涛巨浪,还有虎视眈眈的敌舰。为了荣耀与信念,“惊奇号”扬帆远航,舰船上的人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中,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异化”的极端环境是彼得·威尔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他将主角放置在迥异于正常社会的环境之中,体验相对极端的精神感受。即便部分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位于现实常见的时间与空间中,他依然会在影片中开辟出一块充满冲突与矛盾的差异化环境。或是保守压抑、禁锢思想的特殊学校,或是远离现代科技文明、具有独特文化信仰的少数部落,或是隔绝人群、飘摇不定的舰船。在极端的陌生化环境之中,主角不得不与孤独、恐惧、压抑、愤怒等情绪不断抗争,在生存或精神危机的边缘不断挣扎,以谋求一条破局之路。而破局之后迎接主角的是什么,彼得·威尔从不肯给出答案。开放式的结局,往往留给观众更多的解读方向。

《死亡诗社》中,伴随着尼尔孤注一掷的死亡,他的生命宣告终结,破局之路戛然而止。但是他的死亡与基廷的离开,在其他的男孩儿心灵上碰撞出的余韵必定回荡终生,就像那一首首激昂的诗歌,蕴含着任何规则都无法束缚的生命的力量。《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终于突破重重障碍,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触摸到了束缚他半生的墙。这堵墙隔开了现实与非现实,隔开了真实与虚假,当他走出这个充满谎言的“牢笼”后,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同样有谎言和欺骗,但也有真实和温情。楚门的未来,观众无从得知却可预见。《怒海争锋》中,伴随着悠扬的乐声,舰船层层叠叠的白帆反射着金色的阳光,驶向广袤的海洋与未知的未来。“异化”的极端环境不但“异化”自身,同样“异化”着生存在其中的人们。但人性与精神世界的复杂,通过彼得·威尔导演巧妙的铺排演绎,辐射出可预知与不可知的叠加态,平添了更多值得玩味的深度。

三、孤独—坚守:孤独抗争之矛

恍如梦境的镜头语言中,彼得·威尔执导的影片中的主角往往有一种易碎的高贵,或至刚易折的骄傲,或沉郁的敏感。他们虽然彼此间背景、职业、年龄等大相径庭,在镜头凝视的背后却大多呈现出梦呓般的孤独。他们或是不被理解的大多数,或是不被接纳的异类,在“异化”的极端环境中,手执名唤“理想”的孤独抗争之矛,重复孤独—坚守的使命。

彼得·威尔的影片“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忧虑:异常的精神状态、夸张的动作反应、梦境或濒死的体验,总之是在意识世界中引起激烈的变化”。这种意识深处的变化,随着彼得·威尔的有意安排,在不同的影片中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有时是生存环境的突然转换,有时是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有时是主角自身的恍悟,有时则是数线并行,将意识世界掀得天翻地覆。如《死亡诗社》中吹着口哨儿出现的基廷老师,如《楚门的世界》中突然出现又被迫突然消失的父亲。他们在主角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将原有的精神秩序打破,又燃起一把大火。虽然他们自此消失,却用这把火熔炼出一柄抗争之矛,激励主角战胜脆弱、规则、陋习、偏见等一切值得为此抗争之物,进而守护一切值得守护之物。

孤独对抗的背后是坚守。《楚门的世界》中,楚门坚守着地下室里的木箱。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地下室是楚门深层的精神世界,承担着“寻求快乐”与“躲避痛苦”的双重职责。木箱里是他留下的关于过去的点滴回忆,以及一页页撕下来的杂志,那上面有与他所惦念的施维亚相似的眉眼、口鼻、脸庞……当镜头聚焦在木箱内部的时候,是对楚门潜意识中本我的窥探与凝视。当观众的视角与摄像头的视角即楚门的视角相重合时,很容易触摸并捕捉到彼得·威尔影片极致孤独背后极致浪漫的精神内核。这种浪漫是不属于东方文化语境的孤胆英雄式的浪漫,与含蓄、缱绻、包容的东方式浪漫截然不同。

结 语

在彼得·威尔的电影中,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格格不入的“异乡人”,凭借一腔孤勇,打碎一成不变的现实,带来惊心动魄的改变。除此之外,他所塑造的主角身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特征——“永恒少年”的特质。那是一种难以描摹的杂糅了冲动、固执、天真、残酷、蒙昧等诸多元素的迷人特质。正是在这种特质的加持下,彼得·威尔的电影有了略带忧郁的悲剧氛围。

概括说来,彼得·威尔导演的影片所营造的危机、困境与冲突通常更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他对于意识世界的探究胜于对现实世界的探索,但即便如此,彼得·威尔对影片中现实世界的塑造却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的,他力图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影片中完美还原,不露破绽。尤其是对“异化”的极端环境的精心设置,并不会为了刻意追求“陌生化”的差异而忽略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环境的真实感,正因如此,他的影片才会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令人信服的力量。现实世界层面与非现实精神层面从来不是可以割裂的概念,而是互相牵扯,无从分割的整体。以扎实的现实细节为基础,辅以相应的文化语境,精神世界的冲突才不会“悬浮”。这种略显老派与守旧的坚持,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许多影视作品正是毁在细节的粗疏大意、背景的格格不入上,彼得·威尔对于现实细节的反复打磨,以及“异化”环境的灵活运用、意识世界的积极探索,都是其影视作品赢得口碑与票房的关键。

猜你喜欢
楚门威尔彼得
再次看望楚门
彼得潘
彼得潘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最佳男演员:威尔·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突出重围
何炅 楚门的世界
长不大的彼得·潘
楚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