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跨国春节故事创新融媒国际传播

2021-11-13 08:15杜白羽,陆睿,王婧嫱
中国记者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讯社新华社韩国

采访手记

春节前夕,新华社社长何平同志在总社新闻大厦大平面看望慰问值班编辑记者。何社长走近一个工位,驻足观看一段海外记者采编的新春走基层视频,点赞评价说:“很有人情味儿。”

这篇融媒报道就是新华社首尔分社四名“85后”记者新春践行“四力”的创新成果。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我们深入韩国社会和新闻一线,采访数十位在韩过年的外交官、留学生、自媒体创作者等,记录下留“首”过年的游子群像。

海外践行“四力”,用心用情用功

为什么海外疫情这样严重,我们仍然要坚持外出采访?事实上,挥之不去的疫情阴影下,不少海外同行似乎已经被迫相信,视频采访就是那个平衡防疫要求和现场感的“万能支点”了。非接触式采访,一样能做新闻,不是吗?然而,非接触采访和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于一身的春节报道,怎么琢磨都是不搭!

开动脚力——好新闻还得靠脚力。走,到现场去!分社四名记者扛着摄像机,背起装满各种器材设备的背包,走进抖音网红的公寓,到访首尔华人聚集的大林洞,既探班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的“云端”春节联欢会,还驱车前往位于仁川的中华街。

走近受访者的生活,横跨多个场景,前后精简整理出一个多小时的同期,累计时长达几十分钟的视频素材。素材传回后,国内剪辑编辑反馈说:“素材真丰富,都舍不得剪。”扎实的采访与素材,是好作品的根基,而这只有靠脚力走出来。

擦亮眼力——融合视觉思维与文本思维,精准定位采访对象。在媒介感知方面,可以说新一代人是视觉思维,上一代人是文本思维,即传播对象发生了从“纸媒”到“屏媒”的用户之变。

此次春节报道,我们擦亮“眼力”,大使与网红,官方与民间,完全不同却同样鲜活可爱的面孔,融合对照出我们这组海外新春报道的感染力与张力。

激荡脑力——策划引领,打磨精品,整体一盘棋。好的作品一定有好的策划为引领。从交流报道线索到立项策划,我们充分头脑风暴,对主题设置、表现手法、传播方式,都做了充分的前期策划,对稿件完成度有较大把握。

我们将记者vlog作为核心产品,精心打磨。前方记者与后方各环节密切沟通。素材传回后,视频编辑反馈说:“看到娃说想你,都要飙泪了。”能打动编辑的片子,也一定能打动读者。

有了品质做保证,在争抢流量的大年三十,我们成功book了发稿档期,稿件播发两小时后,迅速在新华社客户端获得百万阅读量,2800多条网友留言,当天多个时段登榜热搜新闻。

磨砺笔力——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舆论,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融媒稿以一条主线将三组人物故事的“珍珠”串联成一条“项链”——既有展现海外青年一代的奋斗故事,也有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对游子关怀的暖心故事,还有驻外记者疫情中坚守报道岗位的感人故事。记者用情采访、编辑用心编辑,成就了这条有温度、接地气的正面报道。

采访中,我们做到有重点、有层次、有取舍。写作时,我们将累计数万字的采访笔记大量删改,几易其稿,最终压缩成1300多字的文章,文风清新活泼、适合新媒体传播。

对标“四全”媒体,打造融媒精品

践行“四力”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对标“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趋势,摸索新规律,力争新突破。

全程媒体,突破时空尺度,传播随时随地可以发生。我们精心打磨的记者vlog,从清晨出发采访到夜晚编辑部会议,以记者深挖新闻、奔波报道的一天串起来。在新华社客户端上,很多读者留言,为新华社记者点赞,记者匆匆挂断孩子家人来电的一幕看哭了不少网友。有读者留言说:“开头被口罩逗乐,结尾被感动飙泪。”新华社国际部主任陈贽称赞:“记者vlog就要这样拍,值得认真总结经验。”

全息媒体,突破物理尺度,媒体形态从“单一”到“融合”的跨界之变。采访之初,我们就设计了文、图、视全媒采集的报道方式,彼此配合协作。在这组融媒报道中,既有中文融媒稿件《全球连线|大使带我探班“云过年”》,也有图片故事和视频讲述融媒稿《在韩过年 离家不远——11个在韩年轻人的小故事》,还有短视频《抖音网红“咩直”的韩漂日记》等,较好体现了分众化、差异化、对象化的新特点,强化可分享、可体验、可互动。

全员媒体,突破主体尺度,自媒体时代“无互动,不传播”。我们选择年轻网红为采访对象,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从着装打扮到个人奋斗历程,都极具个性和故事性,十一个年轻人头发的发色,甚至集齐了“彩虹色”。面对镜头,他们毫不生涩,表现力极强。

使馆象征着祖国与港湾,外交官的身份代表着官方与主流。我们成功邀请到邢海明大使做新华社“报道员”。请大使“自拍vlog”的采访需求,得到了邢大使的欣然应许。大使用自拍杆vlog 拍摄视角进行自述,并向大家拜年。这一独家画面亲民、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全效媒体,时刻想着读者在哪儿,传播中国受众与海外受众都喜爱、能共情的故事。这组融媒稿件全方位记录了海外游子在韩过年的百态集锦,折射出海外侨胞的一片赤子之心,祖国母亲对异乡游子的关怀牵挂。

发挥专线优势,创新国际传播

好的中国故事,一定具有跨国传播力。首尔分社负责运营的韩国专线,对此篇重点策划做了韩文翻译并播发,《中国人在韩国的特别春节》在韩联社网站韩国专线播发后,韩国《中央日报》、内外通讯社、亚洲通讯社、开放新闻通讯社等韩国主流媒体纷纷采用刊载,引起韩国网友的关注、点赞,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韩国开放新闻通讯社社长金尚天说:“韩中两国的春节太相似了!看着4分32秒的视频,对比两国相似的过年方式,能感受到浓浓温情。”他特意把春节礼包的照片作为头版头条刊登在其通讯社网站首页,供读者感受韩中两国共同节日氛围。

韩国亚洲通讯社第一时间对韩文融媒稿转载,该通讯社总编辑朴大洪特意在网站首页写了一篇“主编推荐”。文章说,读着新华社的报道,想起了以前长辈说过的三句话。一、离开家,就能知道家有多好;二、生了孩子,才能知道父母之心;三、离开祖国,才能知道国家和故乡有多重要。报道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国家、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令人感慨。

讲民心相通的故事,做“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国际传播,是驻外记者的初心和使命。春节融媒报道正是首尔分社守正创新、融合传播的一次探索实践。

专家点评

真接地气!—这是新华社驻首尔记者“在韩国就地过年”的融媒体报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这组“在韩过年”报道能够吸引受众关注,主要是因为记者冒着疫情风险在国外“新春走基层”,现场采访了从驻韩大使到网络主播等不同人物,然后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非常真切而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生活在异乡的同胞们(尤其是“小人物”)的鲜活形象和思乡之情。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融媒体报道”这种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也为新闻的采集、加工和发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先进的技术并不能取代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使报道出彩,首先需要下笨功夫、下苦功夫去采集新闻,然后还要精心策划,实现将丰富而生动的新闻素材与“融媒体”技术优势的完美结合。

这就是这组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猜你喜欢
通讯社新华社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再创新高
视界
在韩国走马观花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侦探通讯社
侦探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