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直播互动的情感动力探析

2021-11-13 11:19◎张
新闻前哨 2021年8期
关键词:围观主播受访者

◎张 竞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低门槛的网络社交方式,调动了用户参与其生产和观看的积极性,无数用户涌入网络直播平台并成为主播或粉丝中的一员。尽管每位主播都有着相对固定的互动模式和话题,但是其粉丝们仍不厌其烦地参与其中,有着充沛的参与互动的情感动力。情感社会学认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情感都是指导用户决策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从情感社会学视域出发,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以B站主播“绝不早到小吱吱”(下称“小吱吱”)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方式联系并确定了5位小吱吱直播间中的重度粉丝作为受访者,就网络直播互动中用户持续参与的情感动力机制进行探析。

一、情感交换:回赠性互动与情感动力闭环

(一)寻求情感回报的回赠性互动

学者黄莹在互动仪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们在非物质性的、情感的以及符号的行为中也是根据成本收益的最大化原则进行互动的”,用户在参与网络直播互动的过程中投入了时间、情感和经济成本,因此有着获取“情感能量回报”的期待。

访谈结果印证了寻求情感回报是用户参与互动的首要动机。5位受访者均认为进行娱乐是其参与与小吱吱互动的首要目的,“跟小吱吱交流互动能获得快乐”(1、3号受访者)、“一方面是娱乐消遣,一方面是寻求陪伴”(5号受访者)。获得情感满足也是参与的动机之一,“活跃一些能获得主播更多的关注,主要是排解心里的压力和空虚……我觉得如果一个主播跟我交流不足,我肯定不会给她送礼物”(2、4号受访者)。

正如学者于铁山所说是为了“嵌入到虚拟网络中寻找情感能量来填充现实生活的空虚与孤独感”。粉丝赠送主播礼物参与互动的行为遵循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礼物互惠原则,粉丝赠送主播礼物参与互动是有着获得主播回应甚至回报的期待的。

在互动过程中,小吱吱在收到粉丝的礼物后,往往也会根据获赠礼物的价值与赠送者展开针对性的互动作为回赠,在互动过程中,两者均有赠送与获赠两种属性的行为,并且相互触动和激发,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其互动称为回赠性互动。回赠性互动实际上也促成了直播间的一种独特现象,“小吱吱”会对频繁赠送礼物的用户进行针对性的互动,而这些获得主播互动关注的用户,作为回应常常也会更加频繁地赠送礼物,形成了一种持续促进的闭环。

(二)情感交换下的情感动力闭环

霍斯曼提出“个体的付出是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资源”,在回赠性互动的闭环中,小吱吱和粉丝如果不对对方的关注或者参与进行回应,可能会损害双方的互信与情感关系。

在网络直播回赠性互动的交换过程中,情感对用户的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用户的期待如果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情感,获得情感回报,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则反之。用户是趋利避害的,前者吸引和促使用户继续投入对积极情感回报的寻求中去,即继续参与网络直播互动;情感回报成为用户再次参与的情感动力,得到主播关注与回报时再次获得情感回报,可持续循环的情感动力闭环形成。后者则导致用户产生消极回避行为,即离开该主播转向其他主播或者娱乐方式,“如果参与互动得不到回应会有失落和失望的感觉”(2号受访者),“被忽视的次数多了会不再关注该主播”(2、5号受访者)。

采访结果也符合长期观察的结果,情感交换是网络直播互动中用户持续参与的情感动力机制中的前提原则,在情感交换基础上的回赠性互动中的情感投入和回报循环奠定了情感动力闭环的基础。

二、权利掌握:亲密性互动与话语主导享受

(一)亲密关系中的身体互动

网络直播中的回赠性互动具有突出的亲密性和身体性,亲密性通过身体性强化,身体性通过亲密性合理化。

身体性表现为小吱吱为代表的娱乐主播的回赠性互动主要有语言互动和身体互动,“但即使是语言交流,主播的身体也是重要指涉对象”,在身体互动时小吱吱擅长调用身体部位来展现身体美感,根据对小吱吱直播间的观察,在小吱吱进行亲密性的身体表演与互动时,评论区与礼物赠送的用户互动往往也比较频繁。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认为这些微小的身体动作不仅展现其身体美感,也满足了粉丝的自由幻想和情感享受,“不仅通过身体消费实现意义的路径不同,其指向的意义也不同”,在身体互动过程中,身体性指向和促进了用户和主播关系的亲密性,“身体表演尤其是涉及一定隐私的,会让我觉得是小吱吱的自己人”(1、2号受访者),同时这种亲密性也赋予身体互动合理性,“因为与小吱吱关系很好,所以身体上亲密一些也没关系吧”(4号受访者),身体性和亲密性相互强化并形成反复促进的循环。

(二)掌握话语主导权的享受

回赠性互动不仅有亲密的身体性,也有专享性。网络主播与粉丝往往是一对多的交流模式,主播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且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经济收益,因此只能有选择地与互动更频繁的粉丝进行相对针对性的关注与互动,这即是专享性。

“赠与者比接受者更有道德优越感和象征性的优越,这样就能使后者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主播往往会尽力满足赠送礼物的用户的需求,表明主播遵守契约的态度。重度粉丝的情感需求在对专享性陪伴和身体互动的需求基础上更高一层,开始攫取直播主导话语权,渴望变成具有命令主播的权力掌控者。

在小吱吱的直播间,礼物赠送最多、互动参与频繁的少数大舰长会被任以直播间房管一职,他们付出了远高于普通粉丝用户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根据情感交换规则,用户的投入成本越高,期待和要求得到回报越多,这些大舰长们额外获得的是对主导话语权的掌握和其带来的优越感及成就感,这是更高级别的情感享受。肯珀认为“地位和权利的改变能唤醒个体情感,并影响着情感的方向”,采访分析结果也符合该观点,“成为房管之后,跟小吱吱更加亲密,小吱吱常可以按照我的喜好和想法进行互动”(1号受访者),“会让我有种作为领导者的成就感和优越感”(4号受访者)。

三、集体感知:虚拟性围观与集体情感共振

(一)共同场景与焦点的虚拟性围观

虚拟性围观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突破现实空间束缚构建的虚拟社交场景中,从主客体角度来看,虚拟性围观包括关注者和被关注焦点两部分。其本质是要求能够实现多人处于同一虚拟社交场景,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实现“身体共在”提供了条件。用户们可以“以非身体集聚的虚拟在场形成一次次‘云端’际遇。”虚拟性围观客体要求的本质是要求共同关注焦点,而在同一个直播间中,粉丝们的注意力显然是集中在由小吱吱主导或者大舰长主导的共同话题上的。用户通过在直播中评论、赠送礼物等方式参与互动,主播则将一个声音放大成为全部用户关注的焦点,实现声音中情绪的集体感知与共享,可以说虚拟性围观为集体情感感知和共振奠定了基础。

(二)围观中的情感共振放大满足感

采访结果已经印证了,大部分参与直播间互动的用户都怀着寻求快感陪伴,消除空虚孤独的目的,大家因此聚集在一起,虚拟性围观的氛围便更加热烈。

B站小吱吱的直播间中,围观气氛极为热烈的一个项目便是进行主播PK,实际上与其说是主播之间的PK,不如说是两个粉丝团之间的PK,粉丝们为赢得胜利纷纷为小吱吱赠送礼物,气氛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双方优劣势交替而不断起伏。“每次PK也就投入几百块吧,胜利后被大家一起感谢夸赞的时候有种英雄的自豪感”(3号受访者),“实话实说比掌握话题更有成就感,不仅不会引起其他人不满,还会被‘大佬’‘土豪’地叫着”(4号受访者)。根据德里达提出的情感诉说与展示理论,越是这种涉及人内心的情感,越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回应,而PK胜利主要贡献者通过为集体目标付出赢得其他粉丝的认可和感谢,被光明正大推上围观关注点,成就感、自豪感和优越感从而被极大放大。

库利在“镜中我”概念中便着重强调了自豪情感对互动过程的影响,认为“这种情感无处不在,并且对社会控制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这种自豪情感将对用户的再次参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结论

研究结论认为情感交换、权力掌握和集体感知是网络直播互动中用户持续参与的情感动力机制中三个层层递进的层次。情感交换是情感动力机制中的前提原则,在此基础上的情感投入和回报奠定了情感动力闭环的基础,回赠性互动的身体性和专享性指向了第二个层次,即权力掌握层次。重度粉丝的情感需求在遵循情感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产生升级,从专享性升级为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掌握主导话语权的成就感和优越感。权利掌握中的身体互动和主导话语成为了集体感知层次虚拟性围观的客体内容焦点,成就感和优越感也在集体感知的围观中得到极大放大。

注释:

[1]黄莹、王茂林:《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互动分析》,《传媒》2017年第8期

[2]于铁山:《剧场表演与情感卷入:网络直播礼物打赏现象研究——基于30余起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

[3]侯秀丽:《论情感社会学视野下腐败行为的过程》,《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4]孙信茹、甘庆超:《“熟悉的陌生人”:网络直播中刷礼物与私密关系研究》,《新闻记者》2020年第5期

[5]陈一愚、陈晓萌:《际遇、情境与神圣物:网络直播对影人符号资本的祛魅与重塑》,《电影艺术》2020年第6期

[6]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7]侯秀丽:《论情感社会学视野下腐败行为的过程》,《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8]姜琳琳:《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李佳琦直播带货运行机制解析》,《新闻论坛》2020年第4期

[9]王鹏:《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围观主播受访者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第一次做小主播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我是小主播
朋友圈,欢迎围观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