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思辨性报道的实践探析
——以《湖北日报》茶文化系列思辨报道为例

2021-11-13 11:19廖志慧胡琼瑶陈雅博
新闻前哨 2021年8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思辨性受众

◎廖志慧 胡琼瑶 陈雅博

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快速更迭,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渐显现出来,受众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难免会产生困惑,新闻媒体顺应时代新发展进行多方位的创新实践,思辨性报道也引起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不难看出,思辨性报道已经成为新时代媒体适应受众的一种趋势,报道的主题越来越多元,报道的视角越来越独特,这也对思辨性报道的舆论导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时代下,记者能够提供特别是采写带有深刻内涵的思辨性报道,充分发挥了新闻宣传主阵地作用。

一、思辨性报道的概念

从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新媒体迅速兴起的情况看,一种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报道文体——思辨性报道便应运而生。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种新闻报道文体,思辨性报道是媒体尽力挖掘新闻事件本身的丰富内涵,向受众提供了足够的思辨材料,给受众留下更多思考的一种报道形式。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在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思辨性报道,例如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等节目。

有学者总结思辨性报道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事实详尽;二是深入剖析;三是以事晓理。在思辨性报道中,从历史演变、时代背景、因果关系、发展趋向等多角度对新闻事实反复思考、辨析,立体化地向受众提供了全面的思辨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逐渐突破了仅报道新闻事实、反映事件结果的局限,媒体不再只满足机械的反映事件的表象,以独特视角尽力挖掘重大热点、难点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刻内涵。利用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深化主题,给受众留下更多思考,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给予深刻启迪,从而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做有深度有厚度的新闻。

二、融媒时代思辨性报道的优势

在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击以及舆论环境复杂的新时代,都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受众对有些问题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还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因此在此背景下具有深度分析、理性思考的思辨性报道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辨性报道的系统性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思辨性报道无处不在,它以独特视角揭示新闻内涵,深化主题,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自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能更好地进行信息平权,从根本上讲,给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机会在互联网接触这些新闻信息。现在的新闻受众的认识水平较之以往都要高,他们并不满足于对动态新闻事件单纯的直面报道,而是更需要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侧面的内在联系。

思辨性报道除了包括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时间、人物、地点之外,还包括以“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提出新问题、独特诠释、独家价值、独到观点等,系统地呈现新闻事件的背后的逻辑以及内涵。全面报道,深入挖掘,在系统思维层次上把握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显露出思辨的力量,及时并更有效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影响舆论。在新时代下,思辨性报道具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一些其他时效性强的新闻,更有恒久的生命力。

(二)释义解惑、言事悟理的功能

在融媒时代背景下,新兴传播方式和表达形式驱动着媒体主题报道因时而变,是媒体适应新时代一个新挑战。这一报道是综合运用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展现各种热点、复杂现象的过程中融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这正是受众渴望新闻媒介给予他们的诠释和思考,去伪存真。一般新闻报道要求可新、可信、可读,而思辨性报道侧重于呈现社会现实中交织的矛盾,不是单纯的批评和表扬,而是进行立体的描绘,折射出新闻事件的思想力量。

思辨性报道最重要的是“思”,这种报道既为受众提供新闻事实,并且在报道中提高分辨是非的明晰度,触及现象背面的内在本质,靠理性思维的力量去开掘深层次内容,让受众从报道中得到理性思辨的事实,担当起“思想型媒介”。实践证明,思辨性报道迎合了观众的理性心理和思辨需求,受众可从其中寻求到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从而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以适应社会生存发展。

三、《湖北日报》思辨性报道的实践分析

媒介技术以及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被称为新媒体的微信、抖音的严峻挑战,报纸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传播体量、时效性上存在明显的弱势。因此,思辨性报道如何在新环境下求生存,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必须接受的现实考验。《湖北日报》积极寻求突破,注重内容质量,派多名全媒记者奔赴赤壁、恩施等地,采写“传承茶文化振兴茶产业“系列思辨性报道。

(一)报道主题

思辨性报道所强调的主题应当是现代式、进行时的各种社会典型的现实问题,对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和解释,比如典型人物、新现象、新思潮等。特别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受众沉浸在庞大体量信息之中,因此,对于一些热点、难点、焦点事件,报道主题要鲜明、有针对性、群众性,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生活实际。同时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顺应新时代下新闻的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驾驭多种新闻形式,时刻为解决民生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北日报》在选择报道主题时,记者秉承着“看先进,找差距,探路径”的原则。首先是先进性,记者在去浙江湖州之前做足功课。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由唐代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浙江湖州撰写。近几年在陆羽文化滋养下,湖州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记者聚焦重点,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这一主题,列出采访报道重点,提升采访效率,如湖州在陆羽文化上做了哪些文章,茶文化和茶产怎样进行有机融合等。接下来记者与相关人士座谈,走访陆羽古道、安吉白茶小镇等地,所到之处,都有不同的收获,找到各地的差距。后续又去赤壁、广州、长沙等地进行实地采访,继续完善报道主题。在每一次的实地考察中记者的目标、方向一定要明确,同时所确定的报道主题也要具有先进性、针对性。

(二)报道内容

在融媒时代舆论新生态中,新闻报道采编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能力挑战,要求现场报道要加强策划,对于新闻报道内容上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媒体从过去仅报道新闻事实向“报道事件+深度解读”转变。因此,有新闻事实作为载体的思辨性报道比以往仅报道事实或仅阐释新思想的议论文影响要大。尽管思辨性报道内容上事实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但所报道内容所触及的问题必须是时下的“热点”,记者从全方位地挖掘,充分揭示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样也重视新闻的思想性、故事性、指导性,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湖北日报》记者在策划上做足了茶文章,尽力讲好背后的故事。首先是寻找故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更多的问相关人士各种背后深刻的故事,用眼睛去寻找故事。在2021年3月28日《既继承又创新 老字号也新潮 赤壁青砖茶迎来“第二春”》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从一个老字号企业赤壁赵李桥茶厂,一条运转半个多世纪的半自动制茶生产线入手,讲述了赤壁青砖茶浓厚的历史到后面受阻的贸易之路再到现在青砖变“轻砖”的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没有故事的报道,就是没有感染力,因此在报道中力求把最典型、最亮眼的内容展现出来,引起社会对于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关注。

(三)报道视角

思辨性报道贵在“创新”。一篇经典思辨性报道需要有独特的报道视角,把采访来的大量散落的素材进行信息整合加工,打破固有的报道模式,跳出材料,放在全局的高度,采用独特且合适的视角找出最值得传播的问题内容。从多侧面地呈现事件的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角度地解读事件背后的原因,注重每篇报道的问题导向、视角呈现、传播效果等。记者想要驾驭思辨性报道,并不是易事,对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善于捕捉社会、群众中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继而提出新诠释,新思考。

在2021年4月7日《“东方茶港”待复兴》一文中,以记录曾经辉煌的东方茶港纪念碑开头,从纪念碑碑文这个角度切入,碑文中讲述了东方茶港辉煌的历史,汉口被称为伟大的东方茶叶港。接着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释。在最后在重现“东方茶港”辉煌方面,全方位的呈现创新意识和商业精神。通过大量事实的分析,记者“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打破对事物“好”与“坏”的简单模式,多视角的透视,把事物的各个侧面都结合起来写,编织出新思路的经纬。把可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使思辨性报道意义得到升华,新闻价值得到提升。

结语

具有思辨性的新闻报道往往是以反映时代中新事物、新现象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此,在融媒时代背景下,媒体有必要关注民生、关注思辨性新闻,注重新闻的思辨性、指导性、预测性。无论是过去的《人民日报》记者写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还是现在湖北日报关于茶文化系列思辨性报道,可以说,在思辨性报道方面我们一直有肥沃的土壤和很好的传统。而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过程中,也可以证明这是“一技之长”,并在社会以及受众中得到很好的效果,否则,肯定会被时代淘汰。在此过程中,需要记者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政策解读、综合素质,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有助于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工作。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思辨性受众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