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视域下微纪录片创新探析
——以《早餐中国》为例

2021-11-13 11:19◎张
新闻前哨 2021年8期
关键词:匠心早餐纪录片

◎张 霞

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食物不仅是人们的饱腹之物,更象征一种情感记忆,对于美食的喜爱由此引发了电视节目的“美食潮”,即便在电视节目多元发展的时代,美食纪录片也能在其中独树一帜,而本文探讨的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定位于一天中的第一餐,从普通的早餐唤醒清晨的味蕾,是一部在上班通勤时间便能获得情感愉悦的纪录片,从2019年第一季播出到至今的第三季,豆瓣评分也从第一季的8.1分飙升至第三季的9.1分,获得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早餐中国》在鸿篇巨制的美食纪录片洪流中以微观细节启程,搭乘媒体融合的快车,真正做到节目广泛传播的同时又深入人心。

一、《早餐中国》文本内容的“微”表达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传者与受者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互动、自由碎片式的媒介景观,受众审美趣味逐渐发生了“微”变化,微纪录片便是契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受众接收方式的新兴艺术形式。《早餐中国》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做有温度的美食纪录片,不仅选择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更采用契合观众接受习惯的短视频形式,使其成了同类节目中的佼佼者。

1.微视角:主题的细腻化表现

食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在日常生活中既是维持生命能量源泉,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表征,具有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早餐中国》展现的早餐种类,可能是普通受众日常化接受、或是有着深刻味觉记忆的早餐,甚至该节目被称为“家门口的美食节目”。例如第一季第一集中“湖南长沙肉丝粉”,便是长沙人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吃到的早餐,街上大大小小的粉面店也是数不胜数。虽然都是粉,各地对于粉面选择种类也会不一样,在第二集中就选择贵州凯里《酸汤粉》,真正满足了观众对于早餐接地气的简单感。另外,节目弹幕中不时出现“本地人在线打卡”“什么时候能够去我的家乡拍摄”、“明天就去吃这家早餐”等等,不论是长沙的肉丝粉还是贵州凯里的酸汤粉,都印证了节目选取简单的美食最直接唤起了观众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观看受众来说有着一种“人在异乡,胃在家乡”的情怀,这些早餐都是人们记忆中的食物,对于观众从日常生活来说,加强了节目实用性和贴近性。

2.微结构:视频的精简化呈现

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即讯息”,媒介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产物,当前受众习惯观看短视频的形式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早餐中国》每期以5-8分钟的“微结构”影像,讲述了现代城市中街头巷尾早餐店中“接地气”的早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纪录片的呈现使得节目内容更加广泛、主题更加凝练,是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碎片化获取信息习惯的产物。第一季播出至今共105期节目,讲述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早餐,不再对食物进行事无巨细呈现,而是简短介绍伴以老板的话语、经典歌曲以此强调引导、抓住观众注意力,让每位观众在上班通勤途中都能寻找熟悉味道、得到心灵愉悦。其次,《早餐中国》由腾讯视频和福建海峡卫视联合出品,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海峡卫视同日晚间黄金时段重播,从第一季到第三季都是采用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在海峡卫视播出效果虽不如腾讯视频反响强烈,但该节目权威性、专业性从传统媒体中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在互动融合传播中,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式扩充,让节目更加丰富完备地展现出来。如节目微博话题#早餐中国#已达到5亿阅读量,参与讨论热度达到14.4万,引发了大量网友参与,“说出你认为什么样的早餐最能让你心满意足”“早餐中国里的神评论”。还如每期节目海报制作,将节目的重点提炼成一句口号,“喜欢一个城市的理由,从早餐的味道开始”“早餐是生活美学的开场白,谁说仪式感不重要”,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宣传节目。如此一来,新旧媒体之间互相造势,引发收视狂潮,节目的传播范围较之传统媒体单一传播更加广泛。

3.微影像:视听的象征性表达

美食类纪录片追求给予观众视觉“盛宴”,便以食物色泽、场景营造、配音、音乐等引发观众食欲,以此展现精美绝伦的饕餮大餐。“符号学家们认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以各种符码的方式发送有关我们的信息。”换言之,微纪录片制作者通过总是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在传达某种信息,让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层面。

《早餐中国》对食物呈现大量运用特写镜头,以微观化的视听真实地还原食物的细节,从而将食物呈现得更加完美细致。如第一季广东汕头《猪血汤》老板每天清晨五点出门采购猪血,节目通过5个特写镜头表现猪血的色彩鲜红、手感扎实到文火煨制变色过程。再如第三季《澳门蛋挞》通过7个特写镜头表现蛋挞烤制过程,加以老板画外音“你烤得好的时候,蛋挞就像在跳着舞,跳啊跳啊跳给你看”,观众通过画面声音想象食物美味,激发食欲从而完成对食物的推荐,使观众从节目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获得更为开放的观看体验。另外,该节目较少采用解说,而是美食制作者也就是老板本人“微语境”的自我叙述,使节目从食物本身抽离出来置于更为抽象叙述,转向人们对于现实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也就是说,通过老板在制作节目过程的自我叙述不仅表现食物本身的特点,也建构起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桥梁,形成纪录片与观众现实生活之间的沟通路径。

二、《早餐中国》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意蕴

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所说:“饮食是国计民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对食物烹饪的宥视和考究以及人们对于饮食的观念,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的象征。”换言之,美食纪录片不能局限于介绍制作品尝美食,要彰显节目内涵,表达文化意蕴。《早餐中国》主题“无需早起,便能找到故乡”,镜头不仅只关注食物本身,也将镜头对准一群生活经验丰富的早餐店老板,通过人物制作美食,完成了美食与人情世故的融合,引发集体性的情感共鸣,呈现人性的本质、生存的价值。

1.乡愁的话语实践

乡愁有着不同的维度与层次,可以是对亲友的怀想,可以是对旧日时光、故园风景的眺望,也可以指对远逝的传统与历史的深情眷恋。“文化乡愁”便是第三种乡愁,一种最深层次的乡愁。“文化乡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随现代全球化平整运动而产生的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和追忆情绪。它是“现代性”文明和文化的副产品,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类来说,具有着 “家的意识形态”(the ideology of home)的性质。《早餐中国》中的食物象征一种文化符号,节目通过选取人与食物、人与人之间联系,体现出全球化进程中古朴的集体归属感。在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是以地方性历史文化为牺牲,各个城市之间特质逐渐变得同质化。在这其中,食物成为城市形象与记忆的差别标志,能够唤起人们心灵归属感。于是,该节目有意选取的与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餐厅相对立的,位于街头巷尾中有着年代记忆的苍蝇餐馆,旨在通过一种乌托邦式的书写,展现对历史年代的怀旧。以第一季湖南长沙《肉丝粉》播出弹幕中不少网友评价“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嗦粉”,还有由此联想到有自己家乡独特味道的拌粉、卤粉等,《早餐中国》在传播过程中还潜移默化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家乡的思念。

2.文化的仪式传承

文化是集体或群体通过符号所习得并传递下去的的各种内隐或外隐的行为模式,它是经过选择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大卫·霍尔曾经所言“人类生活中还没有哪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文化是历史流传下来的行为模式,人们在习得的同时也在约定俗成地传承着。《早餐中国》并不拘泥全篇呈现食物为主,每期节目以类似的结构讲述故事,节目前两分钟呈现食物,而后通过人物讲述抽象的文化概念。以《山西荫城猪汤》为例,丈夫通过节目表达了他一生的感悟“他用自己的两只手和老婆的两只手,创造了现在的家庭,第一天出工只卖出了十几碗,后面一直坚持一直坚持,就是不挣钱也干”,简短的画面和语言传递出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坚持勤劳奋斗的优秀文化。正是这些优秀文化早已深植于观众心中,再通过节目的仪式化表现,进一步渲染了纪录片的强烈感染力,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3.匠心精神的彰显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虽迎合观众习惯“短、平、快”的即时便捷,但并未因此忽略品质,使美食制作者丢失灵魂。《早餐中国》导演王圣志认为:“匠心是很普通的,每一个人都有匠心,做每件事都需要匠心。”这种“匠心精神”在节目里得到了充分展现,看似坐落在街头巷尾的早餐小店,却彰显了平凡人们的匠心精神。节目中里早餐点老板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匠心”,只为恪守人们心中的经典味道。纪录片中有《澳门蛋挞》的老板50多年的匠心制作,每日手工擀制50余遍蛋挞皮,烤出的蛋挞酥脆可口,才会食客在品尝后对于蛋挞的无限好评。还有《驴肉火烧》中手工擀制面皮薄至透光,用火可以点着,三平方米的地板早已被磨破。《早餐中国》这部纪录片将一群真实自然、个性特征鲜明的美食制作者对食物的工作态度呈现给观众,他们虽然都是小人物、每日工作也看似单调乏味,但支撑他们的是在科技制造业高速发展下仍然坚守传统手工制作的回望,是对浮躁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心灵的净化。

注释:

[1][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姚伟钧:《饮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4]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5]薛立磊、徐烨:《早餐中国:短视频纪录片的一次成功尝试》,《传媒》2019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匠心早餐纪录片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