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保密意识及管理

2021-11-13 12:26◎李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密工作中国航天保密

◎李 东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北斗组网、嫦娥奔月、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举世瞩目,“中国航天”名声大震、享誉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激励着我们探索未知世界、追寻科学真理。《中国航天报》多年来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宣传航天成就、传播航天精神、发展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将以笔者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结合保密工作相关要求,探讨在进行航天新闻宣传报道中如果开展保密工作。

一、公开资料是提炼情报的最好的矿石

当今世界,各种情报大多是从公开渠道获取的。西方情报专家认为,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学术报告等都是获取战略情报的重要来源。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杜勒斯曾指出:公开的情报是从报纸、书籍、学术和技术刊物、政府公报、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方面搜集的。即便是一本小说,或者是一出戏,也可能包含着关于某个国家的有用的情报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位官员认为,通过对许多国防报刊的仔细研究,所能了解到的一个国家的国防潜力情况,比一个间谍秘密工作几年所发现的要多得多。

据资料统计,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从公开资料中获取的情报约占美国情报总量的80%左右,而苏联情报机关获取情报的90%是从公开渠道搜集的。

1978年6月,哈佛大学的一个经济研究生撰写了一份标题为《制造核弹的方法》的报告,这份长达400页的技术报告的所有材料都来自图书馆中那些极为平常的公开的图书和资料。

在我国,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代表的的老一辈科学家非常重视这方面的保密纪律。钱学森不但自己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还时刻不忘提醒和要求身边的同事严守保密纪律。他作报告或内部发言时,总是提醒大家未经组织批准,不要对外宣传;和同事讨论新技术时,他也时刻提醒不要对外透露;当有同事把自己的论文送给他征求意见时,他在提出技术意见的同时也会对是否涉密提出建议。

曾经,一位专家就自己的一篇关于国家战略的文章向他征求意见时,钱学森明确指出,国家战略问题是国际上十分瞩目的问题,公开发表的文章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口径讲,并且强调“我3月18日给您的信只是供您参考,完全是内部材料,决不能在公开刊物或报章上发表,您的公开发表文章也千万不要引用这封信中的话”。他这种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展现了他的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从上面的例证可以看出,从公开资料中搜集的情报,来源丰富且内容广泛。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情报人员,往往能从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的材料中获得有用的情报。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外,还要在各种文章的撰写与发表中注意保密问题。

二、境外情报机构从公开渠道窃密的主要途径

(一)订阅相关科技报刊

境外情报机构往往直接订阅或者间接收集国内的相关科技报刊,分析其中直接或间接泄露的信息,进一步归纳和推理,从而获得秘密。

(二)网络窃密

信息传播的愈广,泄密的概率愈大。大量的涉密科技信息储存在“盘”内,流传于网上,使泄密的隐患和漏洞大为增加。有资料显示,境外情报机构通过高端网络技术可将作者在网上发给编辑部的稿件,编辑部的网络审稿、定稿、网络退修文稿及编辑部网站或信箱等多个环节窃得相关信息,也可通过搜索权威信息机构如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或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有用的信息。

三、在采编工作中如何加强保密工作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当前《中国航天报》的采编工作,在日常文章的编写出版过程中需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自采稿件层层把关,确保从源头把好保密关

首先,日常采访写作需谨慎,不给境外情报机构留下可乘之机。《中国航天报》是官方媒体,报纸的一举一动都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因此,记者在航天系统内单位采访时,应先向受访人说明受访讲述内容不应涉及任何秘密;在涉密场所采访时,应严格遵循相关保密管理规定,不将手机等移动通讯、存储介质带入,不对相关产品拍照、摄像等。成稿之后,严格遵循“谁公开,谁审查”、事前审查和依法审查原则,将稿件送相关单位审查。

其次,科学地对待保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评的不评,在工作中要紧绷保密这根弦,遇到敏感事件,没有官方确认的消息,一律不予报道和评论。

对于这一点,钱老为航天新闻工作者做了表率。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总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保密。在我国拍摄《载人航天》纪录片时,主创人员问他如何把握有关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说:“关键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个圆筒子,朝上跑,那有什么可保密?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嘛!现在你们别多想这些保密问题,多想了,会束缚思想。思想束缚了,什么都不敢动了。”但是在审查该纪录片时,他却非常仔细,尤其是涉及保密的问题。针对影片中出现的火箭尾部喷火近景,他指出,那个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喷射口刚一露出,马上跳到远景。他说:“那个近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泄密就会泄在近景上。”钱学森这种对待保密工作的科学态度,是航天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最后,平时工作中注意积累保密常识。在这方面,要能鉴别哪些属于保密的内容,哪些属于可以公开的内容。对于不得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和关键性技术,一定要严格保密。不能将内部参考资料,技术文件列入参考文献之中,也不能对其中的重要内容作直接引用,不能发表未经公布的计划、统计数据等。

(二)来稿稿件层层要求,确保全程可控

首先,收稿环节提前做好要求,确保稿件上网前经过保密审核流程。该是文章进入审稿程序的首个环节。目前,报社投稿系统主要基于互联网收稿,这就要求编辑与投稿人(单位)提前沟通,在单位走完保密审查流程再上网发送。

其次,编校环节注意细节处理。审稿编校环节是消除失泄密风险的最后环节,关系到是否能够消除失泄密事件。这其中,编辑是否具有保密意识,编辑是否具有判断涉密与否的能力非常关键。在日常编校中,某些稿件如果对过程描述的特别细致,即使有投稿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单,也要特别注意细节描述的处理,确保将失泄密风险控制在源头中。

(三)严格各种存储介质管理

新闻出版稿件的载体包括报纸版样、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等多种形式。在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可能包含涉密信息的稿件,要做到会管、能防。比如,涉密稿件的阅读、使用、保管、复制等环节都需要遵守保密规定,未通过保密审核的存疑稿件、不同阶段的审校稿都要履行清点登记手续,不自行丢弃、不做废品处置、不通过普通快递邮寄。

航天新闻宣传工作的保密管理是保护国家秘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航天新闻人要不断提升保密素养,把保密意识作为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保密技能应用到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在为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发出航天好声音的同时,为国家守好密、保住密。

猜你喜欢
保密工作中国航天保密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保密防线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征稿函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夯实保密管理基础,提升保密工作水平的路径探索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地理信息保密工作
论中国共产党的保密观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