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创作的坚守与创新

2021-11-13 12:26◎鲁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舌尖纪录片时代

◎鲁 慧

这是一个媒体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就目前而言,新媒体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或网络移动媒体。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产业规模十年增长了12倍,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发展趋势发生了显著变化,90后、00后等“网生代”对纪录片需求的不断增加,成为改变纪录片创作、发行和传播格局的重要力量。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坚守与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真实仍是核心

词条解释: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为真实。

笔者以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为例,讨论纪录片的真实性。导演焦波以山东沂源县杓峪村,这个偏远的山村为切口,展现了环境保护、乡村发展、留守儿童、农民的精神追求等这些现实问题,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这部作品豆瓣评分9.3。作为体制内的创作者,据说这是一部交给焦波导演的“命题作文”。在扶贫攻坚的主题下,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没有粉饰、回避,而是对农民和土地之间的“相爱相杀”做了最真实的描述。

以笔者2020年参与拍摄的扶贫主题纪录片《大湾村的笑声》为例,在上下共50分钟的节目中,创作团队以近乎白描的手法,耐心细致地记录了一个贫困乡村走向振兴过程中,人物的状态、情感、行为。我们选定的第一个拍摄对象是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接下来的拍摄确实很不顺利,不是约好的时间不出现,就是给的拍摄时间太少,我们能感到余静的抵触。但这恰恰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这是个有性格的拍摄对象,在她的身上一定可以呈现出纪录片最可贵的一点:真实。

随后的拍摄中,没有指挥、调度,“如影随形”的拍摄方式让余静很快忽略了摄影机的存在。在采访中,余静说了很多,有刚来大湾时的理想和情怀、有对大湾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也有遇到困难时的挫折和失落,面对家庭和亲人的内疚和牵挂……一位有真情实感的脱贫干部形象树立起来了。

二、新媒体时代“颜值”就是力量

新媒体时代重要的特征就是即时、海量、共享,这样的传播格局下,想要做的吸引目光,“颜值”能带来最大影响力。在这点上,只要看看近年来美食题材纪录片的吸睛热度就说明问题了。《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早餐中国》《川味》,美食纪录片不断朝向系列开发,足以说明美食题材节目的火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舌尖1》)中,一片片来自香格里拉的松茸生片放在质朴的黑陶土锅中,随着一块酥油的加入,松茸的水分在高温下迅速消失,在高速摄影的镜头中,松茸边缘快速卷起至金黄,食物仿佛变成了主角,姿态舒展、纤毫毕露,隔着屏幕似乎都让人闻得到酥油煎松茸的浓郁香气。这些带着仪式感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美食本身传递的信息,而是人间烟火最可贵的“心理熨帖”。

三、新媒体时代情感还是“王道”

近日,笔者刚刚完成一部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这部题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作品,以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金寨县为地标,全景式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由于时空的阻隔很难与今天的人们发生实际联系,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作品选择用现实人物作为寻访人,还原历史场景,触摸历史温度,带着今天人们的体会,让“今非昔比”的故事,成为打动人心的力量。面对上百座无名烈士的坟冢,年轻的户外教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这样的队伍才会打不散,冲不垮……”红军的后代,爬上近千米的高山悬崖,寻访先辈战斗过的遗址,面对青山依旧,深深地鞠躬再鞠躬,抬起头时已是满面泪水,感念的是祖辈非凡的意志,是奔涌在身体里的慨然之气。《八月桂花遍地开》,以歌之名,诉英雄情,在新媒体时代下,找到了主旋律作品“吸睛”的关键——诉说人类永恒的情感。

四、新媒体时代产业化是未来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舌尖1》)的播出,小众的纪录片几乎第一时间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2014年《舌尖2》推出,广告收益就达到8900万。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当年的广告收益仅为3600万,凭借《舌尖系列》的带动,2013年底突破了5亿元。

《舌尖》系列将纪录片产业链从传统的广告、音像、图书等拓展到电商销售、电影等领域,甚至拉动了相关行业的股票价格。该片产业链条的综合影响力甚至超过很多综艺节目,证明了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

另一个是关于人的现象。《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个人的从业经历,很能说明问题。1992年,通过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陈晓卿在业界崭露头角。2007年,这位被称为“生来就是干电视”的人文纪录片大导,拍摄了11集纪录片《森林之歌》。这部完全贯彻商业模式的纪录片,用1000万填补了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空白。

播出后收视率达0.76%,成为央视一套2007年9月—2008年1月同时段最高收视率。在成功为央视打造了《舌尖上的中国》IP之后,2017年,陈晓卿从央视离职创办了稻来传媒,随后,就有了新的身份: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正式宣布入职腾讯视频。离开体制内媒体,拥抱新媒体后,陈晓卿很快推出了另一档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交出了他在腾讯的第一份作业,首集豆瓣评分9.4。一部纪录片引发的行业震颤,一个纪录片人的职业选择,显示了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全行业正在步入商业时代。

产业化发展正是当下中国纪录片生产需要考虑的。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广播电视台为例,这是一个有着徽派纪录片生产传统的“阵地”,30多年来,一直不断深耕纪录片行业,但目前也陷入商业运营不佳、人才匮乏的窘境。在笔者看来,在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机构中的纪录片商业运营,要探索出类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实行执行制片人制,强调分工、细化流程,实行专人专责,严格执行制片财务制度。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嬗变,纪录片行业必应有破局之功,也要有立命之本。什么是本?除了内容还是内容,唯有内容的真实,才会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才是纪录片成为文化产品的基础。那如何才能破局,成长为拥有商业价值的社会必需品,更严谨的工艺流程,更科学的行业标准,这将是纪录片未来可期的必由之路。

注释:

[1]杜刚、张鹏:《新媒体对中国消费文化传播的影响》,《金田》2012年第7期

[2]陈守湖:《精神原乡的味觉叙事——空间诗学视域下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电视》2014年第11期

[3]余楠:《〈森林之歌〉:用1000万填补的空白》,《新世纪周刊》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舌尖纪录片时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