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1-11-13 09:37韦元秀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民族地区三全育人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从多元化、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三全育人”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提出加强机制建设,保障资助工作落地;搭建成长平台,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延伸资助服务,打造育人协同枢纽;优化工作模式,培养资助育人专员等做法。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 民族地区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15-03

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深入推进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西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区,经济困难的家庭不在少数。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占很大比例,该类学生对资助政策了解的程度有限,对资助政策的评价不一。不仅如此,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宣传不到位、资助队伍更换频繁及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本文在深入调查了解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掌握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工作对策,以期对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一、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占很大比例

2013年,国家在政策上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的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期望通过精细化的方式,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一户一册,落实帮扶措施与贫困对象脱贫情况,解决扶贫对象的切实生活所需,实现精准扶贫。笔者对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建档立卡学生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进行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建档立卡学生占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如表1)。

调查结果说明,在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支持下,经济困难家庭对学校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和对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且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能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因此民族地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而在国家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后,民族地区高校中建档立卡学生减少,说明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族地区高校在相关资助政策的支持下,应转变资助对象的识别方式,确保资助对象的精确性,帮扶真正有需要的学生。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7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中提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积极开展资助工作,但近年来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申请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或是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意愿偏低,积极性不高,宁可在学校吃穿方面过得紧巴巴的也不申请资助。

从表2数据可看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尚未达到全覆盖,积极关注的学生不多。说明高校资助工作不到位,比如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导致学生对资助政策知之甚少,参与奖助学金的评选工作兴趣自然偏低,资助育人工作推进缓慢。而学生参与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的程度,一方面体现了评选过程的公平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参与度越高,资助工作就越透明化,公平性就越高;另一方面体现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越低,说明学生对奖助学金的评选关注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表3)。同时,也说明了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仍有缺漏,很可能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资助的情况。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很难做到精确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做到对精确帮扶的每一名学生进行“院—系—班”一对一管理的百分百覆盖。

(三)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评价

各高校中资助政策的效用,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是否达到育人、育心的功效。学生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其对资助政策的感受最为直观。为此,笔者针对學生对资助政策的评价进行调查(如表4)。

结果显示,学生对助学金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好评度较高。其中,助学金是国家给予的物质救助,只要家庭经济困难就有机会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在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需要学生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偿还贷款的资助,主要鼓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我救助。尽管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勤工助学政策的好评度也较高,但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在民族地区的很多高校中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工作时间安排不合适,导致以期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助的效果尚未达到,学生更倾向于不用付出努力就能有所收获的资助政策。说明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提升学生自助助人的理念、可以采用哪些更贴合学生实际的资助方式,以提升资助育人功效。

二、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资助工作宣传不到位

民族地区高校经费有限,开展资助工作宣传方面主要沿用老旧形式:张贴资助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设摊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资助政策解读等。对在碎片化、网络化信息大爆炸时代下成长的“00后”学生而言,获取信息的渠道更趋向于通过多媒体、向身边人打听等,传统的宣传方式难以吸引其注意力,造成有效信息传递受到阻碍。相对单一、生硬的文字宣传资料,学生更乐于接受听取生动、形象的故事和观看声像丰富的短视频,资助工作只有通过视觉、听觉多重感官体验,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资助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资助队伍更换频繁

资助工作在高校中被公认是安全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为守住底线,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添加了很多“保护伞”,在教育部、教育厅文件要求的基础上,设定种种工作流程,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困难原因各有不一,认定方式缺乏标准,资助工作人员多凭主观经验或客观指标开展资助工作。各高校虽已设立了专职资助人员,但普遍以新人为主,人员配置较少,一些拥有两三万学生的高校仅有3名专职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各学院或系部仅1名教师负责或兼任资助工作。每年9月、10月是资助工作人员最繁忙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细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生源复杂,学生经济困难原因各异;学生信息具有显著的多元性,有家庭人口、收入、支出等定量化的经济信息,还有健康状况、居住条件、发展需求等定性化的非经济信息,资料五花八门,标准不一,且没有统一的量化测评模型或系统,以致对学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难度很大。种种原因,加剧了民族地区资助队伍的不稳定性,资助工作普遍在维持完成资助任务的状态,资助育人效果不够明显。

(三)资助队伍建设不足

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受地域限制,很难招到高学历、高水平且有资历的专任教师,以致民族地区资助队伍呈现学历偏低、缺乏工作经验、难以组建团队形成合力的特点,再加上地域限制,很难外出与有经验的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导致资助队伍科研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加强资助队伍建设,成为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策

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国家大力推行“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要提升资助育人的功效,要在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有机融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鼓励学生诚实守信、发奋自强、感恩奉献、励志成才,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资助育人良性循环,使高校资助工作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跨步。

(一)加强机制建设,保障资助工作落地

一是民族地区高校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环境下,要积极探索本地区的资助模式,建设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体联动”的资助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学生信息汇集、分类、结果表达难的问题,如从全校学生家庭状况相关的海量信息中,遴选确定资助对象的核心变量与指标;通过对学生在校的消费数据,即食堂单次消费金额、月消费总额、充值间隔等,确保资助政策落实到每一名有需要的学生。二是民族地区高校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相关办法为核心,制订符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项资助的管理办法,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种临时性救济、困难补助等类型的资助方式,确保“应助尽助”;构建“三精”资助工作机制体制,即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探索如何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形成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保障民族地区高校资助工作规范且健康地运行。

(二)搭建成长平台,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朋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高校所关注和应用。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借助朋辈力量,挖掘和培育典型励志人物,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优秀事迹宣传方案,通过励志、感恩、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定期开展主题报告会,大力宣传典型,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民族地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在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过程中,也要及时关注他们心理方面的需求,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三是遵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生意愿,组建自主互助学生社团,吸纳学生参与助困的爱心服务;同时,以勤工助学岗位为基础,探索以项目制资助为延伸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支撑体系,搭建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锻炼发展的成长平台。

(三)延伸资助服务,打造育人协同枢纽

民族地区高校要实现资助育人的功效,可通过走进学生的方式,到学生宿舍中宣传资助政策,以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资助政策,开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内容多样化的学生资助主题宣传活动。同时,要根据受助学生的发展诉求和个人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构建集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学业辅导、就业引路、创业扶持为一体的育人枢纽。一是制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方案,资助管理中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部分难题;二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调查跟踪机制,心理咨询中心保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全过程的心理监控和帮扶,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枢纽,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跟踪、就业帮扶机制,就业处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先就业资格、就业帮扶方案落实到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内容从单一向复合转变,工作形式从孤立向联动转变,工作目标从单纯助困向协同育人转变。

(四)优化工作模式,培养资助育人专员

民族地区资助队伍建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以老带新”,没有通过以老带新的“传、帮、带”、现场教学、线上与线下的资助培训会等方式加强资助队伍业务培训,提高资助队伍工作能力。民族地区高校中负责资助的教师要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活动,带領资助团队到区内外高校学习交流;邀请区内外其他学校的资助资深教师或是教育厅资助办领导到学校开展培训,不仅从政策上对资助工作进行解读,加深学校资助队伍对政策的把握,还要从资助的有效路径、资助经验等方面进行分享,拓宽民族地区高校资助队伍的思路。同时,加强资助应用与数据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分级培训体系,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确保人人熟悉资助系统。

“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升综合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完善人格、提升自我的基本途径,也是检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指标。因此,应深入探讨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策,以有效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精神激励、能力培养、心理疏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林忠伟.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

[2]李强.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问题与对策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8(12).

[3]刘璇,白华.共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善治模式与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19(1).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助人自助理念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2019KY1578);2018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助人自助理念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应用研究——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XXDYB201820)

【作者简介】韦元秀(1989—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硕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民族地区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