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杨简论

2021-11-13 09:44张琴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凯文

内容摘要:凯文·杨是美国当代著名非裔诗人、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著名的诗歌编撰家和评论家。他的诗歌以黑人文化为根本,坚持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双重对话,大胆地进行诗歌艺术实验,将爵士乐、布鲁斯、涂鸦、黑色电影等融入诗歌中,始终保持着开放性、杂糅性和试验性的写作风格。同时,杨以现代视野来重新发掘非裔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他对于特定非裔历史的书写,以及个人经验与情感的表达,都体现了其个性化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凯文·杨;美国非裔诗歌;艺术实验;历史书写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13&ZD1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空间诗学”(项目编号17YJC752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琴,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Title: Kevin Young: A Critical Review

Abstract: Kevin Young is a lea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major poetry editor and critic. As a poet, Young insists on the dialogue between poetry and other forms of mass culture. His artistic experiment in poetry, deeply rooted in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has integrated the stylistic elements of jazz, the blues, graffiti paintings and film noir into poems, and therefore, is characterized by being highly open, hybrid and revolutionary. By rewriting particular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by presenting complex issues and emotions in poetic form, Young tries to explore the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both public and personal, in a new way, which shows his acute sense of history.

Key words: Kevin Young; African American poetry; artistic experiment; history writing

Author: Zhang Qin, Ph. 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Her recent research focuses on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sereneworld@163.com

凱文·杨(Kevin Young, 1970-)是美国当代著名非裔诗人、非虚构类作家、编撰家,其作品常强烈地表现出对于美国非裔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关注。他的诗歌创作主题包括美国奴隶制度遗风、美国内战及其影响、美国非裔在南方腹地的生活,以及他自己的童年生活。杨的长篇诗歌集通常围绕具体的文化现象展开,包括布鲁斯音乐、黑色电影、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视觉艺术作品等。凯文·杨曾获得多项研究基金和文学奖项,其作品也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是美国重要的当代诗人之一。

一、诗歌创作历程

1995年,凯文·杨出版了他的首部诗集《回家之路》(Most Way Home),收录的大部分诗歌是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时所创作的。这部诗集被诗人露西里·克利夫顿(Lucille Clifton,1936-2010)收录在“国家诗歌系列”(National Poetry Series),并在1996年获得文学杂志《犁铧》(Ploughshares)所颁发的“约翰· C·扎查里斯处女作奖”(John c. Zacharis First Book Award)。《回家之路》借鉴了美国非裔的口述文化传统,结合美国非裔历史框架下的“家”这个概念,讲述了杨自身家庭的集体记忆。诗集中的第一首诗名为《悬赏》(“Reward”),实为一则报纸广告,内容是白人奴隶主伊丽莎白·杨将为抓捕2位在逃奴隶提供悬赏。在这部诗集中,杨有意识地运用了“声音”和“人格”,大部分诗歌是以孩童的视角来讲述美国南部非裔的乡村生活。杨还在诗歌中运用了地方方言,丰富了诗歌的维度,如充满仪式感的诗歌《求雨》(“How to Make Rain”)便将富有风格化的抒情和民间方言结合在了一起。杨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继续运用了多元化的方言元素,并与布鲁斯、视觉艺术、日常对话等元素相融合。

凯文·杨接下来出版的三部诗集被称为美国三部曲《魔鬼之音》(“Devils Music”),都是以某种艺术形式原型为侧重点。2001年的诗集《驱魔:五面B小调唱片》(To Repel Ghosts: Five Sides in B Minor, 2001)重点讲述了美国当代黑人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生活及其绘画作品。如果说《驱魔》一书表达的是凯文·杨对于公众人物和社会问题的个人思考,他在2003年出版的诗集《杰利·罗尔布鲁斯》(Jelly Roll: A Blues, 2003)则表现了更为私密的情感空间。这本书为杨赢得了 “帕特森诗歌奖”(Paterson Poetry Prize),并进入了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的决选名单。2005年出版的诗集《黑色玛丽亚》(Black Maria, 2005)原是上一部诗集《杰利·罗尔》的延伸,但杨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其他的人物角色,丰富了叙事的内容。《黑色玛丽亚》一书将黑色电影(film noir)、叙事诗和侦探小说融为一体,是作者在诗歌风格上的又一次尝试。这部作品后被改编成戏剧,于2007年在普罗维登斯黑人剧目剧场上演。

2007年,凯文·杨出版了诗集《致敬南部联邦中逝去的生命》(For the Confederate Dead, 2007)。这部作品以美国内战后获得自由的黑人奴隶的声音为主线,回顾了美国非裔的伤痛与逝去,同时也向著名的非裔诗人或重要的非裔历史人物等致敬。杨在第一首诗《布鲁克斯小姐的挽歌》(“Elegy for Miss Brooks”)中,将布鲁克斯这位在2000年去世的美国非裔女诗人视为诗歌创作的缪斯女神。在诗歌《吉姆·克劳民谣》(“The Ballad of Jim Crow”)中,杨将吉姆·克劳与上帝并置在一起,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这部诗集获得了“鹅毛笔诗歌奖”(Quill Award in Poetry),杨凭此作品还获得“帕特森持续文学成就奖”(Paterson Award for Sustained Literary Achievement)。

凯文·杨在2008年出版的诗集《亲爱的黑暗》(Dear Darkness, 2008)是一部自传类作品,收录的诗歌主要是为了哀悼在2004年因意外而丧生的父亲。此时他的诗歌风格已经愈加明确:布鲁斯音乐的节奏、简短有力的诗行和押韵的对句。2011年,杨以历史为主题,出版了诗集《热切:“阿米斯塔德号”叛乱编年史》(Ardency: A Chronicle of the Amistad Rebels, 2011),细述了1839年发生在西班牙运奴船“阿米斯塔德号”的叛乱事件。杨在诗歌里运用了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以不同的诗歌风格来完成他个人化的历史叙事。

2014年,凯文·杨出版的诗集《时间之书》(Book of Hours, 2014)再次触及了他的丧父之殇。与之前的《亲爱的黑暗》不同,《时间之书》不再以纪念逝去亲人为主轴,而是书写了杨在悲恸中的主观体验,以及他如何学会面对、并走出丧父之痛。同时,杨将父亲逝去和儿子诞生这两个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并置在一起,生与死、伤痛与喜悦之间的紧张对立,都在杨的简短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分别获得了“唐纳德司法奖”(Donald Justice Award)和美国诗人学会所颁发的“莱诺·马歇尔诗歌奖”(Lenore Marshall Poetry Prize)。

2016年,凯文·杨出版了自己的首部回顾类作品集《蓝色定律》(Blue Laws: Selected and Uncollected Poems, 1995-2015, 2016)。这本书收录了他过去20年中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杨的个人故事、历史叙事、抒情诗与政治类诗歌等。杨在2018年新近出版了诗集《棕色/布朗》(Brown, 2018)。标题“brown”的解释极具开放性,既可以指黑人肤色为棕色,也可以用于指黑人姓氏“布朗”,如“黑人灵魂音乐的教父”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或美国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John Brown)等。杨以自传诗的形式借古论今,通过追溯里程碑式的美国非裔历史名人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意识地探讨了个人身份是如何受到文化与历史要素的影响、并反过来批判这种文化范式的。在结构上,杨将书中的诗歌分为唱片的正反面:“家庭版录音”和“田野间录音”,前者讲述了杨幼年在堪萨斯州的生活,而后者则是对于美国非裔历史伤痛的反思。

二、基于黑人文化的诗歌艺术实验

凯文·杨的诗歌常将不同的历史主题、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杂糅在一起,他从常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中获取灵感,通过挪用、改编爵士乐、布鲁斯、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诗歌,或反之借用诗歌文字来书写这些多样化的艺术。这种诗歌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表现,颇具试验性和创新性。他的“魔鬼之音”美国三部曲便是这样的艺术实践之一。凯文·杨的这三部诗集分别借用了某种艺术原型,从诗集《驱魔》中的涂鸦作品,到《杰利·罗尔》中贯始其中的布鲁斯音乐,再到《黑色玛丽亚》中的黑色电影,杨的诗歌艺术实验旨在通过这些文化符号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凯文·杨在诗集《驱魔:B小调唱片的5面》(2001)中,通过但丁式的三行诗节押韵,重点讲述了美国当代黑人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生活及其绘画作品。20世纪70年代末,巴斯奎特先是以纽约涂鸦艺术家的身份获得大众认识,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80年代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但28岁便离开人世。这部诗集的标题《驱魔》与巴斯奎特的画作同名,书中第一部分的副标题《多数年轻的国君都将被斩首》取自巴斯奎特的涂鸦作品《查尔斯一世》,表达了杨对画家绘画主题的敬意,也提出了本节重要的诗歌主题:王冠。巴斯奎特简单勾勒的王冠寓意着神话和现实英雄,而杨诗歌语言中的王冠则属于了不起的非裔人物,他们本应成为民族的英雄,但却在种族主义的压迫下与王冠之称失之交臂。尽管书中的大部分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巴斯奎特涂鸦作品、画家职业、大众评价、个人奋斗和文化关注的思考,但作者的探讨却不止于巴斯奎特本人,而是涉及到音乐家、运动员和作家在内的多位非裔历史人物。

诗集《驱魔》的结构极富音乐性,书中的诗歌是按照黑胶唱片的正反面来分类,并以唱片CD的形式呈现的,表达了诗人对于黑胶唱片时代的敬意。诗集共分为2张音乐唱片,每张唱片有2到3面,总共5面,与副标题中的“B小调唱片的5面”相呼应,而每首诗便是唱片上的曲目,也预示作者将从5个不同的侧面来描绘画家巴斯奎特。杨的诗歌多为绘画诗(Ekphrasis),他将巴斯奎特油画布上的大写文字和涂鸦融入诗歌中,模糊了视觉意象与文字、绘画与写作之间的界限。但其作品的重心不仅在巴斯奎特这一位画家,而是以动态拼接的方式展现了20世纪美国非裔的历史文化。其中,杨通过运用一系列的个人独白来展现拳击手杰克·约翰森(Jack Johnson, 1878-1946)的精神世界,詩句之间的停顿则插入了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 1868-1963)、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 1856-1915)等其他历史人物的言论。不同的声音和立场同时发声,犹如将不同的视觉符号和文字拼接在一起的涂鸦作品,使得杨的诗歌具备巴斯奎特式的艺术质感。

在诗集《杰利·罗尔布鲁斯》(2003)中,凯文·杨将诗歌置于布鲁斯音乐的传统之中。这本书以传统布鲁斯为主轴,同时还汲取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和西印度岛地区流行的即兴讽刺歌(calypso)的音乐元素,音乐性在诗集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书中的诗歌多为爱情抒情诗,因此这本书常被视为凯文·杨最为私密的诗集之一。这本书为杨赢得了 “帕特森诗歌奖”(Paterson Poetry Prize),并进入了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的决选名单。2005年,凯文·杨重新整理了这部诗集的素材,缩减了篇幅,出版了诗集《驱魔:混音版》(To Repel Ghosts: The Remix, 2005)。

標题中小写字母的“jelly roll”,在布鲁斯音乐中是带有性暗示的俚语,而大写的“Jelly Roll”则指的是美国非裔爵士乐作曲家、钢琴家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 1890-1941)。书中的诗歌多以音乐类型为名,包括古典音乐、爵士、乡村音乐、布鲁斯等,如《康塔塔①》(“Cantata”)、《拉格泰姆②》(“Ragtime”),还有的诗歌以舞步为名,如《步态舞③》(“Cakewalk”)。杨在书中自称“作曲家和编曲者”,他的诗歌创作犹如编排音乐曲目,不同曲风混搭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自主性,因此,他的诗歌便是某种“音乐化的拼贴”(Rose 54)。正如凯文·杨自己所说:“布鲁斯音乐为抒情诗所赋予的复杂情感提供了新的表达路径”(Young 12),他也为抒情诗在美国非裔音乐传统中找到了新的定位。

在诗集《黑色玛利亚》(Black Maria, 2005)中,凯文·杨继续将布鲁斯音乐贯穿其中,尝试以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爱情主题。作品中收录的80首诗描写了一位无故被卷入罪案的私家侦探琼斯(A. K. A. Jones)爱上了女歌手黛利拉·莱德伯恩(Delilah Redbone)并与她一起历险的故事。杨的诗歌文字被赋予了黑色电影的质感:短促刺耳、邪恶阴郁、诚实坦率。诗集的标题《黑色玛丽亚》一方面在英文发音上与“社会遗弃者”(Pariah)谐音,另一方面是俚语,意为“运载犯人的囚车”,这两个层面的意义都与黑色电影阴郁悲观的气氛相呼应。黑色电影(film noir)是根据灯光打法而定义出来的电影风格。黑色电影的主题主要围绕着暴力、爱欲、贪欲、背叛与欺骗,充满了悲观的语气,着力凸显人类处境的黑暗面,这也正是《黑色玛丽亚》一书的调性所在。书中的诗歌共分为15盘(电影)胶片(reels),每盘胶片各有15首诗,男女主角轮流在诗歌中充当叙述者。故事遵循了黑色电影的发展脉络:陷阱、引诱、侦探、欺骗和背叛。杨以黑色电影为舞台,以诗歌来叙事,通过诗歌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来营造氛围、塑造人物,这种将黑色电影、叙事诗和侦探小说融为一体的写作,是作者在诗歌风格上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凯文·杨在《魔鬼之音》三部曲中,分别汲取了涂鸦绘画、布鲁斯音乐、黑色电影的风格要素,将不同的文学类型和艺术形式、大众文化风格混杂在一起,将诗歌置于大众文化的框架之中,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三、个体路径的历史书写

凯文·杨的诗歌创作植根于丰富的美国非裔诗歌传统,注重将黑人音乐,尤其是布鲁斯音乐的形式与内涵融入诗歌。同时,他也致力于对美国非裔本土传统进行改造和创新,力图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凸显了他诗歌创作的黑人性、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此外,他的诗歌亦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历史主题与现实关照常交织在一起。杨在诗歌中书写了特定的非裔历史,塑造了非裔文化英雄,以现代视野来重新发掘非裔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以达到丰富民族文化史、诠释历史当下的目的。

在诗歌主题上,凯文·杨继承了非裔历史书写的传统。他的诗歌常带有强烈的历史意识,通过回顾审视特定的黑人历史,以及发掘塑造非裔文化英雄,他试图以现代视野来记录、书写和反思非裔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诗集《致敬南部联邦中逝去的生命》(以下简称《致敬南部》)和《热切:阿米斯塔德号叛乱编年史》(以下简称《热切》)中,杨重新回顾了奴隶制与种族隔离的历史,并审视了黑人个体和集体在体制性压迫之下的精神世界。同时,杨常通过诗歌向众多的非裔历史人物致敬,他们来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领域,在非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构成了杨诗歌创作中丰富的灵感源泉。

在诗集《致敬南部》中,凯文·杨以同情的笔触回顾并重新书写了美国联盟邦联政府的历史。从犹太人的出埃及记,到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奴隶解放,再到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的旅行日志等,他在书中借用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典故。他借用黑人奴隶的声音来诉说历史,同时向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致敬,如美国第一位非裔女诗人菲利斯·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 1753-1784)、普利策诗人爱德温·阿灵顿·罗宾逊(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1869-1935)、非裔女诗人格温多林·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 1917-2000)等。杨还在书中重新构建了历史人物,赋予了他们以新的身份和使命,如他笔下的一位暗杀者名为吉姆·克劳(Jim Crow),与1876-1965期间在美国南部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同名。同时,诗人并未将自己局限在美国,而是跨越或想象美国之外的空间存在。在组诗《美国文献》(“Americana”)中,杨创造了一系列虚幻的南部城镇,如“东方耶稣”(East Jesus)、“西方地狱”(West Hell)等。杨模糊了历史与现在、真实与虚幻、记录与创造之间的界限,将不同的历史片段、人物和地点拼贴在了一起,呈现出杨对于美国非裔历史,尤其是南部联盟遗风的反思。

凯文·杨在诗集《热切》中延续了他的历史书写,副标题《“阿米斯塔德号”叛乱编年史》简单直接地告诉了读者这段历史的由来。1839年,一艘叫“阿米斯塔德号”(La Amistad)的西班牙船离开古巴的哈瓦那(Havana)港,随船押送49个被从西非的塞拉利昂(Sierra Leone)绑架来卖为奴隶的黑人。一位叫辛克(Cinque)的黑奴挣脱了枷锁,带领其他黑人起义。他们杀死船员,控制了船只,却留下白人船长来帮他们航行。船长偷偷将船开至美国海岸,随后所有的黑人被联邦地区法院收押入狱,幸好他们得到了当地废奴主义者的援助,在各方势力的斡旋和较量后,法官宣判黑人重获自由,他们最终得以返回家乡。杨在诗歌中借用了不同的叙述者声音来书写这个重要的非裔历史事件。在语言风格上,杨将黑人支离破碎的英文表达与《圣经》经文、天主教祷文与宗教仪式混杂在一起,同时还穿插了19世纪的学校语法课文。通过重述这段历史,杨审视了美国奴隶制度对非裔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认为即使在150年后的现在,奴隶制的伤痕也难以抚平,当今必须面对并予以清除。

凯文·杨在诗歌中公开表达了其丰富的个人情感,如对父亲的思念、失去亲人的悲恸与挣扎等。自他的第一步诗集《回家之路》起,杨便尽量避免从宏大叙事的框架下来记录历史。他认为,“个人经历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历史也是有关个人的成长过程”(Rowell 44)。因此,杨在诗歌中记录了他的个人成长,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诗歌形式,刻画了他在面临生老病死等重大问题时内心所翻涌的复杂情感,使读者与这些朴素的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正如杨所说:“挽歌是公共表达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即以公开的方式来为亲人的逝去而哀悼,从而为他人提供慰藉”(转引自Arnold 190)。在《亲爱的黑暗》和《时光之书》这两部诗集中,杨便是以挽(elegy)這一诗歌形式来描述其丧父的悲伤体验,并通过颂诗(ode)来努力发掘家庭与传统食物之间的关联,试图为走出个人情感困境提供可行的文化路径。

在凯文·杨的诗集《亲爱的黑暗》中,死亡是其绕不开的创作主题。诗集的标题引自于美国60年代的乐队保罗·西蒙(Paul Simon)和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的代表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而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不幸遇刺身亡便是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该诗集所收录的诗歌多为相对独立的短诗:时而伤感、时而欢乐,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样的问题:父母离世会对个人的人生观和自我定位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杨在诗歌中细述了他童年的家庭回忆,以及父亲从生病到病逝,再到举行葬礼的记忆片断。然而,杨对父亲的哀悼并未止于此,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颂歌,如《秋葵颂》(“Ode to Okra”)等,来向路易斯安纳州的家乡食物致敬,由此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类欲望、生命力和死亡张力的思考。在诗歌《鲶鱼颂》(“Ode to Catfish”)开头,杨写道,“老伙计/ 尽管你胡子花白/ 没有头发/ 但,你还不足以老到/ 离开。”显然,杨是在向这条有腮须的鲶鱼与逝去的父亲同时喊话,表达了内心的不舍。诗歌《猪血肠颂》(“Ode to Boudin”)描述了杨的阿姨们在参加完他父亲的葬礼后,“翩翩起舞/ 在院子里,伴着汽车电台的/ 柴迪科舞曲。”因此,评论家本杰明·格罗斯伯格(Benjamin S. Grossberg)认为,在这本哀悼之书中,“杨拒绝悲伤,他的布鲁斯幽默使悲伤变得复杂”(Grossberg 400)。书中痛苦的回忆往往还夹杂着温暖的赞许,正如家乡的饕餮大餐会给身体和心灵所带来的愉悦和慰藉一样。

凯文·杨在第8部诗集《时间之书》中也公开探讨了个人的悲伤体验。诗集的标题《时间之书》引自中世纪基督教徒的祈祷书(Prayer book),即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基督教祈祷、诗篇、宗教文本和基督教礼拜仪式的经文选集。杨将布鲁斯音乐贯穿与诗歌之中,以简明、精妙、极富抒情的语言将死亡与毁灭转化为璀璨的生命。他在第一章《末日审判书》中便谈及父亲的逝去:“多么奇怪!您一直/ 死去——不止一次/ 重复地死去。”伴随着持续缓慢的诗歌节奏,杨坦率地直面内心的悲伤:“多么糟糕/ 不得不拾起/ 这支笔,无能为力/ 对于您离去/ 还没有/ 习以为常。”随后的章节,如《遗忘之书》和《证实》不再聚焦于亲人的逝去,而是将个人悲伤升华到了新的层次:“还留下什么/ 除了伤痛?/ 如何哀悼这/ 躁动的欲望?”但凯文·杨并未就此沉湎于悲伤之中,转而以欣喜的口吻和救赎的方式分享了新生的喜悦。在诗歌《怀孕》中,他分享了第一次透过超音波听到婴儿心跳声的情形:“如同第一次听/嘻哈音乐——力量/ 或在路灯下被劫持了——希望。”由此,从丧亲的悲恸,生活的迷惘,再到初为父母的喜悦,书中的诗歌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见证了他在得与失、悲与喜之间的努力挣扎和个人成长。

作为20世纪60年代“黑人权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后灵魂美学诗人”④,凯文·杨一直活跃在非裔诗歌创作、非裔诗歌史的编撰和文学评论的领域中。在诗歌形式上,杨始终保持着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双重对话,在诗歌创作中秉持着开放性、杂糅性和试验性的风格。他的诗歌继承了布鲁斯音乐的传统,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表演性。在诗歌内容上,他书写了个人的成长故事与非裔文化英雄,丰富了美国非裔历史的维度,意在还原、挖掘、反思历史,以历史来观照现实。

凯文·杨深觉自己作为非裔诗人的时代责任。他以优良的美国非裔文化传统为创作根基,将爵士音乐与布鲁斯音乐贯穿于诗歌之中,并勇于打破文化形式之间的疆界,把大众艺术与诗歌创作、视觉与听觉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他的诗歌真挚地表达了个人经验,并聚焦于特定的非裔历史书写,唤起了读者们对于个人和公共历史的反思与回忆。因此,凯文·杨的诗歌创作为美国非裔诗歌增加了时代感和厚重感,也为读者们审视当代的的美国非裔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注释【Notes】

①康塔塔: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及表演剧情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

②拉格泰姆:Ragtime,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黑人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经济繁荣时期。

③步态舞:Cakewalk,美国爵士舞曲的一种,充满了爵士乐的切分节奏。

④在论文《美国非裔文学与后灵魂美学》(“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Post-soul Aesthetic”)中,作者詹妮弗·德雷克(Jennifer Drake)将凯文·杨归类“后灵魂”诗人。后灵魂一代即post-soul generation,出自美国非裔作家纳尔逊·乔治(Nelson George)的文章《灵魂宝贝:非裔流行文化与后灵魂美学》(“Soul Babies: Black popular Culture and Post-soul Aesthetic”),这里特指出生于1963至1978年之间的后民权运动作家,他们倾向于用反讽、怀疑的眼光来看待黑人民族文化,其作品体现了其对文学与政治先驱者的矛盾心态。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Arnold, Robert. “About Kevin Young.” Ploughshares 32.1 (2006): 186-190.

Grossberg, Benjamin S. “Rev. of Dear Darkness, by Kevin Young.” The Antioch Review 67.2 (2009): 399-400.

Rose, Tricia. Black Noise: Rap Music and Black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Middletown: Wesleyan UP, 1994.

Rowell, Charles H. “An Interview with Kevin Young.” Callaloo 21.1 (1998): 43-54.

Young, Kevin, ed. Blues Poems. London: Everymans Library, 2003.

责任编辑:蒋文颖

猜你喜欢
凯文
穿越原始空间
戏中戏
来自天堂的声音
百密一疏
圣诞节的奇妙冒险
米娜式的爱情
油画中的美女
开除老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