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视角的班级文化建设探析

2021-11-13 00:52金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场域

金伟

[摘   要]班级文化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借助布迪厄场域理论,探讨班级文化场域的内涵及特征,阐释彰显“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符合班级发展规律、注重合力育人的班级文化场域建设原则,并提出班级文化场域的建设路径,即重塑学生的习惯,提升师生对话品质,构建多元参与的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场域;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75-02

班级文化指师生在长期相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班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班级文化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班级整体发展的动力,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体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场域视角探析班级文化,以期教师能更好运用场域理论完善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场域的概念和特征

(一)班级文化场域的概念

场域理论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他认为“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也是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这一理论逐渐被验证并为各领域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视角。刘生全指出,场域这一理论对于深入观察和优化当前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活动具有非常出色的实际运用价值。

布迪厄指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其实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及社会等要素。这些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并非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形成了一个关系网络。这里的“关系”指的是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观点中的“独立于任何个人意识和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关系”。这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相契合。师生、生生、家师关系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产生影响。这些复杂的关系牵涉不同价值观、文化力量、道德要求以及知识力量等。这些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蕴藏着教育力量,因此处于关系网之中的人可以完善人格、提升魅力。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场域指在学生、教师、家长、教育活动及社会之间形成的,以班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传播和传承为依托,以学生的提升、发展为旨归的关系构型。“聚焦学生生命成长”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应然状态。“价值引领”是班级文化场域的核心。

(二)班级文化场域的特征

1.班级文化场域是一个“关系场”

班级文化场域与场域范畴一致,也是一个由各种客观关系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立社会空间。班级文化场域既包含教师和家长教育学生的现实要素,又包含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客观生成的关系要素。可以说,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落实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场域中的核心关系。有人曾形象地将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比喻成空气对人的价值。我们应这样理解,班级文化场域不是个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而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客观自然生成的。

2.班级文化场域是一个“文化场”

利用文化的影响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所谓的“不教之教”。班级文化场域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如通过建设班级制度塑造学生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树立理想信念让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能量,让学生获得不竭动力,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将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有效关联,致力于在不扼杀学生个性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整个班集体变得更有凝聚力,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班级文化场域还能给予学生强劲的成长力量。学生在班级中能够感受到自己被这个集体所需要,进而产生归属感并逐步收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班级文化场域会赋予身处这个场域中的全体成员浓厚的“文化”色彩,促使其不断积极进取。

3.班级文化场域是一个“冲突场”

班级文化场域中客观存在着多种关系,比如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并非独立和谐地存在,它们之间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比如学生的个性化价值选择与班级整体利益的冲突,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由于不同的立场而导致的诉求差异等,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班级文化场域的构建。可以说,班级文化场域是不同个体的多元价值不断发生冲突的场所,这些冲突也是场域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若没有种种冲突的发生,场域就会变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4.班级文化场域是一个“对话场”

教育强调精神建构和意义生成。对话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简单地说,教师的讲授就是最基础的对话教育。对话是一门艺术,真正有效的对话可以让教育变成一个生动、真实、开放的过程。班级文化场域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等,对话的目的在于丰富师生的生活和丰盈师生的生命,对话的关键在于“理解”和“精神建构”。在这里,对话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二、班级文化场域的建设原则

(一)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即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强调关注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現出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其能够回答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这一问题,即为了“人”,从“人”出发而回归于“人”。对此,在建设班级文化场域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在场”的原则,这样才能彰显“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追求。

(二)符合班级发展规律

人们生活在场域中,就是生活在关系中。在班级文化场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场域内的各种关系。班集体建设初期,是培养文化认同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班级全体成员即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一同讨论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班集体建设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方式,将班级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够自发遵循班级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班集体发展期师生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吸收新鲜养分,避免班级文化一成不变。

(三)关注教育合力的发挥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指出,冲突是对场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事件,场域中只有不断有冲突生成,才能维持其更新优化的活力。班级文化场域的建设涉及教师、学生、家长、教育活动和社会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会不断生成新的冲突,而这些冲突便是促使班级文化场域不断发展的动力源。在解决冲突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育人要求,还要结合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学习经验。教师要发挥教育合力促使班级文化场域得以持续进化和发展,让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得更好。

三、班级文化场域的建设路径

(一)重塑学生的习惯

布迪厄认为,习惯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持久的,但可以人为进行转移的性情倾向系统。也就是说,习惯是一种人们后天习得的图式行为模式系统,它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且持久的,但它并非无法改变,是可以随着个人意志而变化的。班级文化场域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和重塑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教师可“刚柔相济”地建设班级文化场域,以规范、重塑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刚”指制度保障。站在学校的文化立场,结合本班实际,完善班级制度,并制定用于保障制度实施的规范和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柔”指有效引导,如定期设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二)提升师生对话品质

师生对话是班级文化场域中最基本的对话。“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的语言交谈,它更意味着师生之间“我与你”精神的相遇。如果“沒有对话意识,即使使用了纯熟而优美的语言,在谈话中有问答形式,问答中花样百出,那也只是机械的问答,绝非真正的对话。”同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言说的权利。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地讨论交流。此外,师生都应认识到,对话的目的是通过沟通而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师生之间要通过对话实现相互承认、相互信赖和彼此接纳。对话能够实现师生生命的丰盈,有利于班级文化场域的发展。

(三)构建多元参与的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

班级文化场域的建设受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的影响。因此,建设班级文化场域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共同出力。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应构建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并积极探寻落实理念引领、能力提升等的方式。

总之,班级文化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班级整体发展的动力,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体验。良好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获得不竭动力,更积极自发地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火,奋勇向前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布迪尔,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引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17.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建设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须回归生命
建设幸福班集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高三班主任课程实施能力对班级的“正”影响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