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影视艺术阐释

2021-11-14 08:22
电影文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赤壁关羽三国演义

张 啸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明清小说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或社会现实,用文学的审美化思维将尘封于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一一呈现出来,赋予其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传至今的明清小说,不仅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也为现代艺术的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以明清小说为艺术蓝本进行再度艺术创作而成的电影作品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而持续升温,以“三国”为题材的电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上映的“三国”题材电影主要有《见龙卸甲》(2008年),《关云长》(2011年),《铜雀台》(2012年),以及分为上下两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上映的《赤壁》,上述几部影片均取材于明代中期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以现代的艺术视角对小说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进行了富于现代意义的阐释和想象,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艺术效果。近年来学界对上述几部影片的分析与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方面:其一,就电影的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层面的探讨,如臧飞、蔡伟《当代中国三国题材电影的改编策略探索》;其二,从现代文化消费的角度对“三国”题材电影进行价值评判,如姚成《文化消费品中三国题材的内涵转变——以〈赤壁〉网游和〈赤壁〉电影为例》;其三,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对我国的三国文化产业进行观照,如毛炜舫《中·韩两国的“三国”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研究》。通过上述梳理可见,目前学界多关注“三国”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与产业意义,缺少对“三国”题材电影的文学改编路径探究,而系统梳理与总结“三国”题材电影的艺术再阐释之路,不仅可以对以往相似题材电影进行价值评判,对今后的影视创作更可提供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鉴于此,本文将以近年来中国内地上映的“三国”题材电影为例,梳理国产“三国”题材电影对明代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所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实践历程,以此总结相关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为古典文学作品的现代传播提供经验借鉴。

二、对小说情节的保留与继承

单纯以一部电影的容量来表现三国的历史或者《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不现实的,只能从不同角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再度演绎。作为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艺术形式,近几年上映的“三国”题材电影对《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均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与继承,将这部文学名著中描绘的情节搬上银幕,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进行生动再现。影片所选取的小说情节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电影《铜雀台》中,影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与汉献帝一起围猎时用天子弓箭射鹿这一情节进行了艺术还原。这一场景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相关内容如下: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

这一情节虽然简短,但充满了戏剧般的冲突,于平静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波澜,将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微妙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电影《铜雀台》也将这一情节作为影片着重展现的内容之一,既暗示了曹操与汉献帝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也将曹操的雄才大略展露无遗,为影片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

《关云长》是一部讲述传奇战将关羽的影片。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文学形象,关羽的一生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记忆。电影《关云长》没有对关羽的一生经历进行泛泛讲述,而是选择“过五关斩六将”这一典型情节来集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中,小说详尽描写了关羽为离开曹营而连闯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五道关隘,斩杀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员守关将领的经过,约占本回目中的一半篇幅。在影片《关云长》中,这一情节得到继续丰富:除了表现出关羽的英勇与信义之外,也表现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更将关羽身处进退两难境地时的矛盾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

电影《赤壁》由上下两部组成。在这部大容量的电影中,编剧也是刻意选取了诸多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作为影片的内容。影片在开始部分为观众展示了刘备为躲避曹军的攻伐而携民弃城逃跑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赵云为救刘备之子阿斗在敌军阵营中奋力冲杀,以致遍体鳞伤、血染征袍。这一情节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极为生动的描写,作者在书中情不自禁地赞颂赵云“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电影《赤壁》选择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作为开头,既收到征服观众眼球的视觉效果,也生动展现出刘备阵营所处的危险境地,为后续剧情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见龙卸甲》是一部少有的专门描写赵云的影片。影片以倒叙的手法展现了赵云一生经历的大规模战争以及立下的赫赫战功。在电影的开头部分,已是英雄暮年的赵云再次披挂上阵力敌曹军四将,大获全胜,这一精彩的片段也是源于《三国演义》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为数不多的从青年时期一直描写到寿终正寝的战将。与描写关羽、张飞、黄忠等战将不同,小说刻意让赵云在暮年之时完成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次精彩出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见龙卸甲》也是以这次精彩出场为出发点,对赵云的一生予以回顾与总结,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选取小说原著中的情节作为影片表现的内容使影片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学气息,对影片讲述历史故事、塑造历史人物均有绝佳的艺术效果。对于熟知历史与文学的观众而言,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无疑可以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三、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作为现代文化的载体,历史题材的电影无疑要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对历史人物进行新的审视与定位,通过更为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重塑艺术形象等方式传达出现代人有异于历史小说原著的认知。

(一)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而言,《三国演义》长于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描写,相比之下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开掘与表现显得相对不足。这一艺术缺失,在同题材的电影中得以弥补。

电影《铜雀台》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并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言语塑造,以至于影片中的曹操有些少言寡语。但正因如此,观众会将注意力放在曹操的内心世界上。影片通过厚葬关羽、平定叛乱、打击政敌等多个事件,刻画了权力巅峰时期的曹操形象。此时的曹操没有了行刺董卓时的年少轻狂与血气方刚,取而代之的是烈士暮年而天下尚未平定的遗憾与举国无人理解自己苦心的孤独。影片中的曹操正是带着这种遗憾与孤独情感结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由于影片着力刻画了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成为令观众扼腕长叹的悲剧英雄。

电影《关云长》也重点表现了关羽的内心世界。与关羽以往的战神形象不同,电影《关云长》中的关羽并不喜欢在战场上厮杀,而宁愿回乡种地。影片中曹操在设法动员关羽上阵斩杀颜良之时,再三对关羽表示只有他帮助自己打赢这一仗,才能换来天下的太平。因而关羽不得不提刀上马,再开杀戒。电影开头的这一情节表现了关羽内心的激烈矛盾:自己不愿杀伐,但为了社会的太平,又不得不屡开杀戒。这一艺术形象与《三国演义》中视敌军“如插标卖首耳”的关羽可谓大相径庭,但却更显出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生动。

(二)重塑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

影片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历史人物是为了完成重塑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电影《铜雀台》以刺客视角对曹操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近距离的细致观察。刺客灵雎目睹了曹操为平定天下而付出的努力,感动于曹操心系黎民苍生的胸怀,对曹操功业未成而身已老去的痛苦有了切身的理解,对曹操的情感也由恐惧逐渐转变为敬重。除此之外,影片也通过对比的手法完成对曹操艺术形象的塑造:影片中的汉献帝是一个表面上忍气吞声、暗地里伺机报复的阴险狡诈之徒,曹操的长子曹丕则被塑造成一个自私贪婪而又胆小怕事的艺术形象,在两者的对比之下,更反衬出曹操的雄心与磊落。电影《关云长》也完成了对关羽这一历史人物的重塑。影片中的关羽不再是一位跃马疆场所向披靡的名将,而是一个痛苦地游走于“上阵杀敌”与“远离沙场”、“投降曹操”与“寻找刘备”之间的孤独者。影片在展现关羽终日疲于战场厮杀的同时,也艺术地为我们讲述了关羽最终的命运:东吴将关羽首级献于曹操以图嫁祸曹魏,曹操厚葬关羽以挑起吴蜀间的争端,刘备借为关羽报仇之名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一代名将最终难逃被三家首领利用的命运,电影借曹操之口完成了对关羽悲剧人物的讲述:生于乱世的关羽只知在战场上杀敌,却不知自己始终都是别人利用的工具。

同样的悲剧主题也体现在电影《见龙卸甲》中。影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赵云在迟暮之年经历的最后一仗。电影《见龙卸甲》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了赵子龙在《三国演义》中经历的最后一场战斗。老当益壮的赵子龙在沙场上力敌四将,最终深陷曹军的重重围困之中。然而这一切都在丞相诸葛亮的谋划之内,诸葛亮有意让赵云以一人之力牵制住曹军的主力,为大军争取作战的时间。当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年迈的赵云仿佛一瞬间失去了老当益壮的气概,而陷入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迈,不再为国家所需要。在影片的结尾处,赵云终于脱下了自己的战甲。这身战甲是一员武将毕生的荣耀,从不在战场上卸甲的赵子龙在最后一战中选择脱下战甲,意在抛却自己昔日的光荣来发起最后的冲锋,也许只有在此刻,白发苍苍的赵子龙才是真正为自己而战。影片将赵云卸甲前的英勇与卸甲后的平凡老迈形成鲜明对比,使赵子龙这一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富有张力。

(三)对历史人物进行新的评价

由于《三国演义》的文学讲述,人们惯用“奸诈”“枭雄”来评价曹操,鲜有对其正面的论说。近十余年间,随着历史观念的发展与进步,相关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开始发生诸多改变,上述以“三国”为题材的影片均对曹操进行了新的定位与塑造。

在电影《铜雀台》中,曹操凶残与多疑的一面自然可以在剧中找到相对应的情节。然而,影片更多的是展现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谋略与胆识:为死去的关羽挂孝举哀以激化孙刘两家的矛盾;筑铜雀台以随时观察政敌的一举一动;于夜半时分迅速而果敢地剿灭叛乱;一生努力平定天下却无篡位谋逆之心。这样一位政治家却难以获得皇帝与朝臣的理解,最终只能带着功业未成的遗憾而辞世,这一结局带来些许悲凉的艺术氛围。

电影《赤壁》虽然讲述了曹操在战场上的失败,但并没有将曹操作为反面人物进行塑造,而是通过多个情节塑造曹操丰满的形象:为患病的士兵亲喂汤药并与他们讲述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他爱兵如子的一面;夜观天象定下火攻之计,表现出军事家的谋略;于江上横槊赋诗,展现其诗人的气度;遭逢大败仍念念不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更显出一代枭雄的本色。如此塑造曹操,避免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误区,以更深入、全面的角度思考历史上的战争。

《关云长》是一部着重塑造关羽形象的影片,但作为配角的曹操形象也颇为丰满。影片细致讲述曹操为招降关羽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在一切努力无果之后,曹操坦然地让关羽离开,丝毫没有为难之意。表现出曹操独有的人才观:对真正人才的珍视与尊重,并不因人才不能为己所有而对其心生怨恨。除此之外,影片展示了曹操带领将士垦荒屯田发展生产以安抚流民、救济百姓的场景,并借他人之口说道:“如今人民虽然活得苦,也有温饱安定的生活。”

上述几部影片均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全新的曹操形象,在保留曹操多疑、凶残的原有形象基础上,富于新意地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作为诗人的浪漫多情,作为普通人的仁慈怜悯,更肯定了他毕生追求社会安定统一的进步意义。

四、对历史的再度思考

“三国”系列影片通过讲述历史事件、重塑历史人物,最终进行的是对历史的再度理解与思考,这也是历史题材电影最具有艺术价值与魅力的地方。

(一)对战争的认知

以今天的视角评析历史上的战争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认知。“三国”系列影片透过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与英雄人物的气壮山河,将镜头聚焦在战场后方的普通士兵与百姓身上。

电影《关云长》通过主人公关羽对自己的不断反省来引领观众思考战争的意义:单纯的战场厮杀究竟能否换回天下的太平景象。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一直饱尝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对和平有着热切的渴望。因而当关羽斩杀了镇守关隘的将领时,当地的百姓因失去了自己的地方官而纷纷表现出对关羽的反感与仇视。

《赤壁》这部表现经典战例的影片也对战争有着深入的表现与思考。影片用大量的正面场景展现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于战争宏大叙事之中饱含了对黎民百姓的深切怜悯。影片还细致展现了曹军和孙刘联军中因染上伤寒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士兵惨状,从普通士兵的角度展现出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创伤。战争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定,对于战场上的任何一方而言,战争都意味着无可挽回的灾难与伤害。正如影片中周瑜所说“没有胜利者,大家都输了”。

(二)对小说情节的重新理解

“赤壁之战”是小说《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大量的情节一直广为流传。电影《赤壁》选取了“草船借箭”与“蒋干盗书”两个主要的情节,并进行了重新演绎。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被讲述为周瑜因妒忌诸葛亮而故意设下的圈套。而诸葛亮为保孙刘联盟的大局,凭借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一情节侧重于表现诸葛亮的胸怀与谋略。“蒋干盗书”则是周瑜为除掉曹军阵营中通晓水军的蔡瑁、张允二将而巧妙设下反间计令曹操误杀了二人,这一情节既表现出周瑜的才智,也表现出曹操的多疑。

影片《赤壁》将“草船借箭”这一情节重新定义为诸葛亮为解决孙权军中缺少弓箭的现实问题而主动请缨的行为。并在行事之前与周瑜约定:一人负责筹集弓箭,一人负责除掉蔡瑁、张允。在完成“草船借箭”之后,诸葛亮故意遗留下一条射满羽箭的小舟,以此加重曹操对蔡瑁、张允的疑心,从而帮助周瑜完成除掉二人的计策。电影《赤壁》将“草船借箭”与“蒋干盗书”两个情节组成彼此配合的连环计策,意在刻画孔明与周瑜两人既互不服气又惺惺相惜的微妙关系。也正是因为二人的通力合作,使“赤壁之战”成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三)精心挪用或虚构新的情节

在电影《赤壁》中,有一个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孙权在狩猎之时独自与虎搏斗最终射杀了猛虎。这一情节原自《三国志·吴书》,原文如下: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这一故事表现出孙权英勇顽强的精神,苏东坡也曾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盛赞:“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影片《赤壁》挪用了原本发生在距赤壁之战十年后的这一情节,意在表现孙权过人的胆略以及与曹军决一死战的雄心壮志。

除此之外,影片《赤壁》将原本的故事情节改变为周瑜拒绝了黄盖的苦肉计,而为了实现火攻的目标,周瑜的爱妻小乔只身进入曹营,拖延了曹操进军的时间,从而为火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虚构的情节除了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人物形象之外,更加凸显出东吴的精诚团结。影片通过小乔留下的书信表现出东吴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眷恋,暗示这场战争是东吴保卫自己家乡的正义之举。

用电影的艺术方式展现古典长篇小说的精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内容剪裁、情节选取、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进行努力。也许正因如此,近年来对古典文学名著进行再度创作的电影并不多,题材与内容也偏于狭窄。但依“三国”题材电影的创作与上映情况可见,以现代艺术视角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度审美、思考的创作路径是可行的,而且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猜你喜欢
赤壁关羽三国演义
“关羽”去世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闲话关羽护嫂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