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表达

2021-11-14 08:53郭洪涛
戏剧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戏剧化抗战冲突

郭洪涛,胡 璇

(1.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2.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抗战剧通常是指有关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抗战剧的创作主要依据抗战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剧情。然而,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一段长达十四年的抗战历史,难免会被大大小小的战斗场面和军事会议所裹挟而模糊了不同战事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性质、特征,这是抗战剧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使抗战剧表现不同战事的剧情各具特色,使受众不至于对战事过程、人物形象近乎雷同的剧情真实性发生质疑,进而产生观剧乏味感,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学者曾提出,描述一段历史首先要对“既定的种种分类以及先入为主的环节进行质疑,对呈现出‘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历史进行拆解,把它恢复为原本互不联系的历史事件”,然后再对拆解后的历史事件结构剧情,完成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表达。

一、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结构

按照戏剧学的剧情结构模式类推,抗战剧叙述抗战历史普遍采用的戏剧化手法主要有场景戏剧化、语言戏剧化和视角戏剧化。这三种戏剧化手法分别以各自的特性在剧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结构了抗战历史在抗战剧中多层次的剧情样态。

(一)场景戏剧化

所谓“场景”是指电影、戏剧、小说中的一个场面或是一个片段,或是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主要是由背景、对话和行为构成。“场景戏剧化”是通过场景将情节戏剧化地呈现给受众,让受众自己去感知、去判断。同样,抗战剧也是通过对历史真相的场景戏剧化来展开剧情的。

用场景描述战事的剧情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较长时间的战事进行真实的场景戏剧化处理。例如,抗战剧《东方战场》中为表现长达半年的百团大战采用的场景有:在八路军总部,下级来向上级报告敌情,上级来制定军事进攻方案;在第120 师司令部,指挥员进行战前部署;还有日军令部首领突然被枪炮声惊醒,被告知共产党军攻下了娘子关等等。

场景戏剧化手法在抗战剧的创作中十分常见,运用场景戏剧化对一段史实进行剧情结构,其多层次结构的丰富表现力为历史事件在抗战剧中的真实再现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

(二)语言戏剧化

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语言戏剧化主要指剧中人物的对白。剧中人物通过对白显示人物的个性、文化和身份,而对白所具有的逻辑层次,又为剧情发展的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因而使剧情更具有真实性。语言的特性和逻辑层次赋予了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语言戏剧化条件,抗战剧的叙事也因此更加形象生动,抗战历史的呈现形态也更具有活力。

抗战胜利前夕,日本终战首相召集内阁会议,商讨结束战争的方案。会上主和派与主战派发生激烈争执。最终,在天皇发表投降广播之后,主和派率领全体内阁成员宣布投降,并集体下野。

抗战剧《东方战场》在剧中运用精炼对白来言简意赅地表现这段历史:

{东乡茂德:日本本土两次被原子弹袭击,苏联又对我宣战,战争已无取胜之希望,所以,我们应该接受《波茨坦公告》,在保持国体不变的情况下,宣布投降。

米内光政:我认为只要国体保持,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

阿南惟几:日本必须打下去,胜负要到在本土决战之后。陛下,我们有能力战斗下去!

铃木贯太郎:据陆军参谋总长六月的报告,千叶县的防御工事即将完成,现在已至8 月,仍未见竣工。

裕仁天皇:朕曾获悉正式报告称,新编师团之一,已武装齐备;然据朕所知,士兵竟连刺刀也未配备,怎能本土决战,朕深恐当前之灾难,将导致民族之灭亡。

阿南惟几:陛下,请再考虑考虑吧!

裕仁天皇:劫数已到,惟有忍其不能忍者。而朕一人则置一切于度外。

铃木贯太郎:陛下,请下决心吧!

裕仁天皇:决意结束战争。同意外相提出的条件,接受盟国的公告。

铃木贯太郎:陛下的裁决,就作为本次会议的决议,请外相拟文,尽快发给中立国瑞士和瑞典,请他们转达盟国,日本无条件投降。}

以上对白的语言戏剧化将原本冗长沉闷的御前会议在剧中变得简短、利索,剧情的逻辑层次也更为清晰、合理。

(三)视角戏剧化

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视角戏剧化多用于展现抗战历史事件波澜起伏的变化,以表现个人、家庭命运多舛的曲折。抗战剧通过真实的视角戏剧化解构、诠释抗战史,引发观众对历史事件情绪上的共振,以及对历史人物情感上的共鸣。

抗战剧《东方战场》以视角戏剧化的手法展开历史事件的剧情有多处,其中一段配有旁白的剧情凸显出真实的视角戏剧化所特有的叙事能力。从旁白的讲述中可以看到,山西沁源人民与日本侵略军的顽强较量。“1942年10 月,日军七路‘围剿’太岳根据地,随即占领了沁源县城。太岳军区针锋相对:动员百姓,清舍清野,把日军困死在县城里!”

抗战剧中的视角戏剧化具有较强的代入感,一段抗战历史随着视角的变化历历在目,剧情推动着的历史,其真实面貌依稀可辨,让人回味深思。

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通过场景、语言、视角等结构元素将抗战历史艺术地再现于剧情之中,为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表达创造了条件。

二、抗战剧对历史真实的戏剧化表达

在戏剧创作领域,戏剧化表达与戏剧化结构是相互关联的两种艺术形态。如果说,戏剧化结构是戏剧化表达的基础,那么,戏剧化表达就是戏剧化结构的延伸。真实的戏剧化表达对于抗战剧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抗战剧讲述的历史有失真实,其传播功效就将大打折扣。

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表达可以有多种途径,结合抗战剧的戏剧化结构特征,主要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戏剧化、真实的情景反差戏剧化以及真实的矛盾冲突戏剧化三方面来实现。

(一)人物形象的戏剧化表达

人物形象在抗战剧中真实的戏剧化表达一般有外在与内在之分。外在表达要求人物形象应接近人物原型的外形和气质,内在表达要求人物形象应符合人物原型内心活动的神情与境界。

抗战剧《东方战场》塑造了抗战时期众多的人物,从平民百姓到抗日志士,从抗战将领到政党领袖,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角色,不仅在外形、气质上力求与人物原型相吻合,而且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有趣的台词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驰骋疆场的抗战英雄还是作恶多端的日本战犯,多面、立体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戏剧化形态,提高了剧情中的史实可信度,也提升了抗战剧的审美品位和价值。

(二)情景反差的戏剧化表达

情景作为一种基本的戏剧元素在抗战剧中传递出大量的信息,情景再现作为复制战争场面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抗战剧中承载着丰富的内容。由于中国的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纵横交错的复杂性,抗战剧所表现的战争场面大,场景多,战争风云变幻,民众生灵涂炭,战争中不同情景产生的巨大反差成为戏剧化表达的一种样式,为抗战剧创作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抗战时期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国民政府的迁都,乃至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痛的历史在抗战剧《东方战场》中呈现出众多的情景、情节,其中一部分情景反差以真实的戏剧化重构让那段历史得以再现:从南京卫戍区司令唐生智宣布的蒋介石撤退令,到南京下关江边和江面大批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军人等情景反差较大的画面,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南京保卫战的大致轮廓,同时,有史可寻的剧情也使受众的观感更加真实。

(三)矛盾冲突的戏剧化表达

矛盾在战争年代多以武力冲突的形式呈现,政党之间、军队之间、个人之间或大或小的矛盾伴随着激烈的武力冲突构成了抗战史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就成为抗战剧中必不可少的表达形式。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曾经说过,“矛盾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普遍存在于剧情中,并以故事形态呈现给观众”。毫无疑问,抗战剧作为一种影像叙事的艺术形态,同样离不开剧情的矛盾冲突。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的矛盾冲突与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在抗战剧中呈现的形态各异,剧情大都依循战争的进程而展开。从九·一八事变到马占山的东北抗战;从西安事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七·七事变到淞沪会战;从皖南事变到国共再度合作抗击日寇直至抗战结束等等一系列抗战时期发生的矛盾冲突,戏剧化使剧情既真实又具有美感。

一部优秀的抗战剧,不仅能够运用场景、对白、视角等戏剧化手法特性来推动剧情,而且还应该在人物形象、情景反差和矛盾冲突等方面力求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表达,使更多的受众通过抗战剧回顾抗战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触摸战争年代人性的美感,了解抗战军民的内心世界,启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激发受众群体的民族自尊与自豪,从而使抗战剧对历史真相的戏剧化表达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大众的观剧意趣。

注释:

①《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盛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18-27.

②《亨利·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王跃洪,周莹莹.外国语文.2011,04.

③《戏剧的规律》,布伦退尔,(法国).

猜你喜欢
戏剧化抗战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LOGO GIRL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