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求新 变中出意
——电影《为戴茜小姐开车》读解

2021-11-14 08:53
戏剧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种族问题奥斯卡金像奖霍克

(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1990 年,第62 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委们毫不吝惜地将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演员、最佳化妆四项大奖颁给了《为戴茜小姐开车》这部情节简单至极的影片,这一结果在大家看来可谓实至名归。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片改编成电影前在群众中已有良好的口碑,同名戏剧曾在全美国巡回演出达60 周之久,编剧阿尔弗雷德·尤里曾因此获得普利策奖;另一方面,该片在先于奥斯卡金像奖的金球奖评选中已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而金球奖的评选结果通常被认为是奥斯卡金像奖的风向标。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得主,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却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相信即使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真诚的交流还是会化解一切的对峙与偏见,不同文化、种群的人们都可以跨越性格冲突、种族歧视和宗教鸿沟,实现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一、从“冤家”到“挚友”

影片以犹太遗孀戴茜和黑人司机霍克之间主仆关系的变化发展为主线,以细腻的手法将人性的温馨寓于丰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塑造了两位优雅的老者形象。影片取材于编剧阿尔弗雷德·尤里童年时期在美国南方的生活记忆。尤里是德国犹太移民的后裔,童年生活在美国南方。影片主人公戴茜的原型是尤里的祖母和几位姑婆,霍克的原型则是跟随尤里祖母多年的司机威尔·科尔曼。舞台上的成功经验以及编剧童年亲见亲闻的生活体验赋予了影片鲜活的生活质感。影片中的霍克是一个几近完美的角色,他天性宽厚,通情达理,乐观幽默,但又不卑躬屈膝,融多重美德于一身。他面对任何人都会毫不吝啬地展现自己憨憨的笑容,也会最大程度地包容戴茜小姐的刻薄与刁难。与霍克相比,影片中的戴茜不免显得有些固执蛮横,多疑古怪,但从情节中观众又不难猜到她曾经是一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好妻子。影片以戴茜的只言片语和生活细节暗示性地向观众交代出她作为犹太移民的成长经历与她性格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她的年龄,这些都成为观众对其产生认同的基础。例如她会保存自己年轻时教学使用的识字簿,会时常去墓园看望自己已故的丈夫,会不远万里去为自己的兄弟庆生等等,戴茜外在的刻薄强势与其内心的柔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影片的戏剧冲突主要围绕着两人的性格冲突展开,编导有意地将霍克和戴茜两人的性格形成某种对比。从最初的冤家到最终的挚友,在将两人的情感从一个状态升华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中,影片以平淡的生活细节耐人寻味地表现出霍克如何以他的真诚为人逐步改变了戴茜的观念,同时在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中戴茜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如抽丝剥茧般被一点点揭示出来:戴茜曾因怀疑霍克偷了一罐马哈鱼罐头而兴师动众地把儿子叫来打算小题大做,到后来戴茜在去扫墓时主动教霍克识字;最初戴茜仅因霍克擦灯而对其处处挑刺,后来却在去往阿拉巴马途中开始不由自主地与霍克谈心。这些细小微妙的改变在影片叙事的推进中自然而然地被展现出来,在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两人的关系已实现了从“冤家”到“挚友”的转变。故事最后,在霍克用已经开始微微颤抖的手喂戴茜吃感恩节蛋糕的这一画面中,影片再次记录了这对老人之间存在的美好与感动。对于戴茜而言,霍克显然早已不是一个司机,而是她晚年生活中一个忠实的陪伴者。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两位老人相对而坐、相视而笑,时光仿佛在彼时静止,二人之间的友谊在此刻化为永恒。影片中所着重描绘的戴茜与霍克垂暮之年的相遇相知也许正如罗德里格所说,“尤里抓到的真理是一种人的尊严感和对交往的需要。”

关于角色个性的塑造,值得一提的还有霍克和戴茜的扮演者摩根·弗里曼和杰西卡·坦迪两位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从演多年但却大器晚成的摩根·弗里曼在银幕上塑造过诸多的成功的老者形象,《不可饶恕》中的老牛仔,《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犯人,《七宗罪》中的老警察等等,然而在诸多老者形象中老霍克这一形象是最贴近他内心、最能诠释出他本性的角色,因而与其他老者形象相比显得更胜一筹。在先于影片上演的戏剧中,老霍克一角也同样是由摩根·弗里曼扮演的,这对摩根·弗里曼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显然也是有潜在的影响的。杰西卡·坦迪是素有“美国影坛第一夫人”之称的著名影视演员,虽然她在银幕上只扮演过配角,但却有着数十年的舞台表演功底和多部影片的表演经验。本片中她以80 岁的高龄演绎了从72 岁到97 岁的戴茜,在角色性格、心理乃至生理变化等诸多方面都把握地细致入微,层次分明。

从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潮流来看,《为戴茜小姐开车》的出现及其成功其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影坛上以反映社会矛盾和普通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题材影片极受追捧,代表作如《克莱默夫妇》《普通人》《金色池塘》《母女情深》《雨人》等。这些影片摒弃了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外部戏剧性冲突的做法,转而将戏剧性冲突蕴含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的展示中,从而追求一种更加真实自然的表现方式,使影片表现的内容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显然都与这些影片颇为相似,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统”。

二、从“对立”到“消融”

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的成功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之外,还在种族问题上表现出进步的立场。在对戴茜和霍克的主仆关系的表述中,影片含而不露地揭示出存在于美国社会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种族歧视问题,并以主仆关系的改善表达出创作者的愿望同时也预示出消除种族歧视的可能性。影片叙事中直接表现种族歧视问题的情节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主仆关系得以缓和的后半部分,诸如犹太教堂被炸,戴茜的儿子布利为前途拒绝参加马丁·路德·金的晚餐盛会,亚拉巴马之行路遇白人警察的检查并遭到恶语以及加油站厕所不允许黑人使用等事件都时时在提示观众种族歧视问题的普遍性及严重性。编导巧妙地将这些事件化入主仆关系的变化情节中,含蓄而耐人寻味。其中的亚拉巴马之行设计得虽然有些刻意但寓意深刻,对黑人持有偏见的犹太后裔戴茜在美国南方实际上和黑人一样也是不受欢迎的人。连同犹太教堂被炸的事件一起来看便不难发现,身处优越环境中的戴茜作为种族偏见的持有者同时也是种族偏见的受害者,而那些固执地坚持种族偏见的美国民众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呢?影片将黑人霍克作为主角并赋予霍克多重的优秀品质,坚定地体现出创作者在种族问题上的态度。虽然现实中真正消除种族歧视还任重道远,但影片用霍克二十多年来生活的变化让观众欣喜地看到了黑人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戴茜小姐和霍克“这种易于接受的汇聚不同民族智慧结晶的普世伦理与文化精神的合力,模糊了贫富、阶级或者性别差异的概念,置换上公平、自由、希望等乌托邦式的普世伦理和生死、爱憎等共同情感,冲破了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层层障碍,赢得了地球上不同角落观众的内心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显然更愿意看到消除了种族歧视、友好的关系。而影片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该片在种族问题上所负载的观念契合了美国民众的愿望。

在种族问题上持有进步立场的《为戴茜小姐开车》在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中也同样不是个例。2019 年,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的《绿皮书》同样也是一部在种族问题上表现出进步立场的影片,且在很多方面都与《为戴茜小姐开车》极为相似,如“黑白配”的角色设置以及公路片的类型元素等。透过历年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来看,这显然不符合一般的规律,但这其中包含的逻辑显然又耐人寻味。相比《为戴茜小姐开车》,《绿皮书》在种族问题上的表现更为大胆和直接,它在正面呈现黑人电影的同时又对其做出了一定的超越,在顺应当下环境的基础上对两位主人公进行了反脸谱化的塑造,并将两人间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作为影片主要的情节线。与《为戴茜小姐开车》异曲同工,整部影片叙事流畅、节奏舒缓,也同样没有在种族问题上采取歇斯底里冲突与对抗的设置,而是以“黑人音乐家”与“犹太底层白人”建立友谊的故事试图进行种族间关系的缝合,以温情来对抗种族歧视。对比来看,《为戴茜小姐开车》和《绿皮书》都以温情的力量去化解猛烈的控诉,以理性的态度来探讨这样一个敏感而又重要的话题,创作者们试图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去追寻一种理想,化解种族间的种种隔阂。戴茜和霍克二十年的友谊令人唏嘘,雪利和托尼一路的相持令人动容。他们都在不同境遇下以不同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抗争,在为捍卫尊严的路上彼此相遇相知,在陪伴了别人旅途的同时也延长了自己生命的维度。

三、结语

在数字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当下的世界电影也正在经历着某种转型,其中对于娱乐化的过度追求,也正在销蚀着一些影片作为电影原应具有的艺术品格。徜徉影海中,我们需要关注电影所能带给我们的价值和思考,正如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所能让我们想到的一切。不可否认在时代洪流之下每个人都过于渺小,任何人也无法独立于社会存在,但正是因为平凡的生命中出现了不平凡的人,温情才来到我们的身旁。“善良与美有时候生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艺术家高于生活的便在于这一份发现与企盼。”

猜你喜欢
种族问题奥斯卡金像奖霍克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奥斯卡颁奖幽默答谢词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人工智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分析
人工智能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分析
《模仿者》中的种族问题
Oscar Awards奥斯卡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