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叙事性

2021-11-14 08:53
戏剧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归隐世俗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论及陶渊明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陶渊明诗作的平和大多缘由当时饮酒的风气相传,但是诗文中时时留心朝政,在出世和入世中摇摆,不能完全超于尘世。这些都使他的饮酒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于叙事中道尽自己的人生经历、态度和感悟。因而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诗歌中大量表现饮酒,并确立酒文化的文学题材的诗人。特别是他的《饮酒》组诗二十首。这些诗作写于诗人归隐田园之后,详细记叙作者对于人生艰辛的体验,表达诗人对人生现实的思考和对自然、真淳、朴实的生活向往。

一、记叙个人独白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一生历经坎坷,五仕五隐,贫困与疾病交加。他在仕途上兢兢业业,从江州祭酒至彭泽县令,空有满腹志向,倾轧在混乱不堪的官场上无法实现,心中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看似洒脱的饮酒诗中,诗人便将愁苦混合着人生履历借酒倾泻而下。

《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无情。”

诗人用短短十二句诗记叙描写了自己的一生,回忆少年时代不愿于人交往,遂与六经为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人至中年却一事无成,忍受饥寒之困来固守自己的节操。家屋简陋经常遭受寒风的侵袭,院中的荒草淹没了门庭,因为寒冷人独坐到天亮。这首诗写尽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处境,比之生活的贫苦,最令诗人悲哀的是精神上的孤独,诗末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悲鸣,没有刘孟公这样的知音,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倾诉,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中,诗人食不能饱,甚至没有遮蔽之所,济世的抱负成为空谈,这已经足够痛苦,但精神上的知音难觅,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那份孤独谁又能真正理解呢?诗人寄愁于酒,在缓缓的叙述中无奈地宣泄出自己的愁苦和哀怨。

再看《饮酒》其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诗中记叙了诗人于弱冠之年薄宦之事,放下农耕去求学走上仕途,但薄宦之后仍无法将养家人,解除自己的饥寒贫困。此后又记叙向立之年为江州祭酒,以及后来坚持耿介的原则,辞彭泽县令,永远归隐田园等许多的个人经历之事。人生譬如行路,处世之经历为世路,陶渊明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却忽然停止,回归田园的怀抱,虽无千金挥洒,却也在田园中有浊酒聊以自慰。

除了在自我独白中叙述人生经历,也有讲述自己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人烟之地建造房屋,开始自己的躬耕田园生活,自问为何能做到这样,答复曰:即使身在人声鼎沸的喧闹人间,也能心在桃源,保持心境的宁静与淡泊。在山下采菊之时,南山映入眼帘,夕阳西下,与飞鸟结伴而归。诗人在描写中叙述自己田园生活的惬意和舒适。虽已忘言,内心的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却展现得淋漓尽致。叙事和描写在诗中浑然一体,相映成辉,在短短几句自问自答和独白中描绘出一幅如画般的田园生活。

独白中的叙事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所思所想皆融入对事情的描述里。诗中有叙写陶渊明从少年至中年的人生贫困的愁苦哀怨,有记叙独自在山下采菊,自问自答的惬意舒适和酿菊为酒,以此长醉,寻求精神解脱的自由疏狂。千人千面,而陶渊明一人却得千人之面,丰富了组诗的内容和表达出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叙述交往与对话

陶渊明以田园诗闻名遐迩,享誉古今,其《归园田居》集中抒写归隐田园后的自然生活,而《饮酒》诗歌的中也有表述归隐田园生活的诗句,还透露出以归隐避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当年少的理想与这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陶渊明的心里产生了矛盾,于是他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使烦躁的内心得到了一点宁静。同时又不愿混迹官场,与之同流合污,只能隐居避世,借酒来表明自己高洁的情操,在隐居田园时,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中可以看出处世观念。

《饮酒》其九:“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清晨诗人闻敲门声,整顿衣服开门,原来是田父携酒来与我聊天,但诗人与田父就出仕的观念产生了分歧,在田父眼中,真正的隐士应是丰衣足食,而不像陶渊明一般住着茅草屋,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他希望陶渊明能够“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诗对此有和屈原一样的看法,莞尔一笑,只能感谢田父的劝说,告诉他自己的志向不可逆转,不愿再蒙受世俗的尘埃。这首诗叙述田父与陶渊明之间的交往对话,来表示陶渊明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委婉的语气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饮酒》其十四:“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诗人与故人邀约共饮,席地坐于青松之下,畅饮美酒,酒过数巡已酣醉,诗人与父老故人都已酒醉乱言,神志恍惚中忘却外物,只有酒中的深味萦绕在心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珍贵的呢?诗人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同时也能麻痹那些世俗小人,使其认为自己不足为虑,可以在叙述与故人邀约共饮之中看出陶渊明明哲保、达观贵我的处世态度。

诗人不仅叙述自己与他人真实的交往情况,还虚构不同的两位“客”,以描述他们不同的举止行为来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念。

《饮酒》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诗中描述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与心境却截然不同。一人每天独昏醉,另一人清醒常年岁。醒者醉者相视而笑,互相不能领会对方的心意。一醒一醉之间自有愚笨和聪颖的区分。以醒者和醉者的对比叙写,借此转告正在畅饮的人,日落秉烛当共同欢醉,同时也表达出陶渊明“众人皆醒我独醉”的迥异思想。

三、陈叙古人事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曾写到“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追溯晋宋易代之际,在《饮酒》诗中的许多典故,亦是陶渊明欲求古隐士之心,以古人为榜样,在陈叙古隐者事迹的同时,也表达自己为隐者固守穷节的思想。诗人围绕出仕与归田问题,深刻反思自己以及时代的诸多问题,并寄托觉醒归隐后的孤独和达观贵我的精神境界。

《饮酒》其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张挚曾经入仕途,因其壮烈气节不能融入世俗。决意闭门与世人隔绝,终身隐遁不再复出。杨伦辞官归隐在大泽江河中,高尚节操在此处彰显。既然做官便应当停止,无需犹豫再去归隐?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世俗欺骗了诗人很久。摆脱世上那些荒谬的理论,请随诗人一起归去隐居。此诗陈述了张挚和杨伦辞官归隐的过程,陶渊明以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决心。

除此之外,还有陈叙古先圣事迹以表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诗。

《饮酒》其二十:“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此诗追忆记叙伏羲神农的真淳社会,而后怀念孔子虽感生不逢时,但仍有整理礼乐之功,欲使乱世复归于淳。孔子去世后,江河日下,礼乐难继,又有秦之暴政,焚书坑儒,直到汉兴,诸老学者专诚努力传授经书,再继儒学。诗人再看魏晋盛行的玄学空谈之风,感叹后人没有亲近经籍,得其要旨之人。在失望之余,惟饮酒为乐。在叙事上,此诗陈叙了自上古羲农之时到如今魏晋之代礼乐与儒学的发展状况,以此表达自己对古代先圣的尊崇,对真淳礼乐社会的向往和对当下不务实尚空谈,礼崩乐坏社会的失望之情。

综上所述,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存在大量具有叙事话语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饮酒》诗的叙事性艺术,或记叙自己人生经历,或叙述交往过程中的对话和过程,又或陈叙古人事迹,大多以叙事性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逸志向,在与自身生活的饥寒贫困和世道的混乱崩坏的对比下,上古纯朴真实的社会令诗人更加向往,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社会理想。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归隐世俗
草堂归隐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天宫院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不愿向世俗投降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