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之路

2021-11-14 10:07
电影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作

蔡 青

(华北科技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2017年7月27日,由吴京执导的动作军事电影《战狼Ⅱ》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4小时票房过亿,上映4天,票房累计3.579亿元,刷新华语电影史单日票房冠军纪录,上映第一周周末全球票房达到1.27亿美元,成为全球票房榜冠军影片。8月8日,在《战狼Ⅱ》上映的第12天,其观影人次突破1亿,达到中国电影市场自1998年以来的观影人次新高。8月11日凌晨,该电影收获票房40亿元人民币,超过2016年上映的3D喜剧电影《美人鱼》创下的33.92亿票房纪录,打破国产电影历史最高票房纪录。电影上映23天,累计观影人次达到1.4亿,一跃突破《泰坦尼克号》在北美市场创下的1.38亿观影人次纪录,荣登“单一市场观影人次”全球榜首。时至今日,《战狼Ⅱ》仍以56.8亿票房雄踞国产电影历史最高票房。《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战狼Ⅱ》引发了观影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用阳光心态看待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可见,作为一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国产大片”,其无论在商业上还是中国主旋律的传递乃至观众及专家的口碑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就连纯粹的商业电影都无法望其项背。毫不夸张地讲,票房和口碑双赢的《战狼Ⅱ》取得的每一个突破,都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抹亮色。然而,曾几何时,这些荣誉都是主旋律电影创作人之望尘莫及。

自20世纪80年代,主旋律电影概念被提出以来,经由国家扶持的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市场一度扶摇直上,欣欣向荣,占领中国电影排行榜前十甚至冠军的位置。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却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主要原因在于,主旋律电影一直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在政治任务的驱使下,主旋律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秉持一种居高临下且一成不变的创作模式,电影故事毫无新意,电影人物相对刻板且脸谱化,这些都与新世纪以来商业化大潮下冉冉升起的商业电影呈现方式背道而驰,导致观众难以提起兴趣,从而拒绝为那些同五花八门、趣味十足的商业电影相比毫无生趣的主旋律电影买单。更为糟糕的是,随着进口大片引进数量的增多,主旋律电影只能在二者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票房和口碑双双低迷不振。看在眼里的电影决策者随之清醒地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兼具商业属性和自身规律的文化产品,主旋律电影若要在商业市场的语境下良性发展,就必须对其施以生产性重构,紧扣时代脉搏,倾听市场声音,倡导多元化,推崇主旋律,从而完成创作方面的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主旋律思想的广泛传播。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主旋律电影复苏之路,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国产主旋律电影发展回溯

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首次明确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1989年1月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时任电影局长滕进贤进一步明确了主旋律电影的范畴,将能够促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文化条件和生活环境交流的电影作品归于主旋律电影范畴。1991年3月19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和财政部共同颁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重点主旋律电影的资助准则;1991年3月30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上缴的实施细则》,对有关专项资金上缴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并且,从该细则颁布之日起,主管部门有权利从每一张电影票中提取5分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资助金。经由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旋律的创作已经透过政府扶植变成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由此可见国家层面扶持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决心。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弘扬主旋律的“三个大力倡导”,促成主旋律电影含义在政治意义上的首次界定。1996年政府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这从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发布的各项支持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政治举措,比如“九条指导方针”“五项经济政策”“‘九五五○’精品战略工程规划”等得以看出。在国家这个强硬“后台”的支持下,国产主旋律电影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在二十余年间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电影作品。

1989年9月21日,被誉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开国大典》首映,象征着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进入政策支持下的良性发展。从1991年开始,主旋律电影尤其是重大题材人物传记类电影蒸蒸日上,如《焦裕禄》(1990)、《周恩来》(1992)、《蒋筑英》(1992)、《毛泽东的故事》(1992)、《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等在创作方式上与20世纪80年代电影呈现明显区别,主要采用泛情化叙事策略,着意于刻画历史领袖人物的铁汉柔情,这种电影呈现方式亲和力有加,更受观众欢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如《大决战》系列电影、《重庆谈判》(1993)、《大捷》(1995)等电影,以气势恢宏的塑造方式重现了我国战争年代的悲壮历史,在叙事结构方面力图兼具历史感与艺术性,很好地诠释了战争年代仁人志士为了解救危难中的中国不惧枪林弹雨砥砺前行的胆识和勇气,给了普通观众以宏大历史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总而言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在中共中央各种政策的加持下发展态势猛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繁荣期。不过,90年代中后期,伴随中国电影市场进入生产规模与票房双双缩水的寒冬期,虽然主旋律电影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扶持下呈现出一定的“反市场”发展形态,但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而且此时主旋律电影也慢慢暴露出长期在“红头文件”的庇护下“养尊处优”的弊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创作模式一板一眼,始终难逃陈腐和刻板,渐渐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对主旋律电影产生排斥态度。进入新世纪后,又恰逢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开花,外国“分账”娱乐大片纷至沓来,主旋律电影的处境愈加艰难,便开启了“走下神坛”,主动迎合商业化电影市场运作逻辑,充分吸收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的创作理念改革之路。由此,国产主旋律电影进入转折期,力求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口碑与票房双赢之路。

二、新世纪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之路

跨入新世纪后,电视剧创作日渐蓬勃,以贺岁片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大放异彩,主旋律电影只有转型成为兼备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标志性的文化产品,以作品本身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才能继续担负起引领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责任,并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分析来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主要从类型化创作、叙事策略转变、“高概念化”制作等方面着手,缩短了创作语境和现实语境间的距离,带动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腾飞发展,奉送给观众以“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类型化创作

类型电影是一种电影的制作方式,具有对艺术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特征。类型电影具有情节公式化、人物定型化、影像图解化等特点。其分类包括西部片、爱情片、歌舞片、喜剧片、悬疑片、战争片、灾难片等多种类型。我国主旋律电影关于类型化创作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比如,《红河谷》(1996)是爱国主义电影向西部片的靠拢;《红色恋人》(1998)和《黄河绝恋》(1999)分别是革命记忆类电影和民族英雄主义电影向爱情片的靠拢;《紧急迫降》(1999)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题电影向灾难片的靠拢。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此类类型化电影数量甚少,且遭遇国产电影市场寒冬期的侵袭,因而票房并不十分理想,也并未真正凝聚起推动国产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波澜。

2004年9月8日,为了纪念6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演讲《为人们服务》的事迹而制作的历史题材电影《张思德》上映,以4000万票房位列当年电影票房排行榜第9名,这是国产主旋律电影历经低潮期后一次举世瞩目的优秀成绩,为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过往的主旋律电影相同,电影《张思德》描绘的依然是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有所不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由以往难以企及的伟人英雄变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士兵,这足以看出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压力之下求变的决心。从电影票房来看,这次改革无疑是成功的。2005年7月1日,电影《任长霞》上映,作为一部标准化的英模传记类电影,其最终仅获得了2600万票房,位列当年电影票房排行榜第18名,这与前一年做出改革的电影《张思德》相比,劣势立竿见影。2006年11月26日,电影《云水谣》上映,收获3584万票房,虽然票房成绩平平,该电影却包揽了当年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年度影视大奖、第12届华表奖6项优秀奖、第26届金鸡奖3项优秀奖、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3个重量级奖项等几乎所有国产电影重要奖项,2018年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由此可见,《云水谣》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云水谣》讲述的是一段跨越六十年动荡年代的跨海峡之恋。电影围绕一对青年男女的绝美恋情展开,一方面以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呈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透过相隔两岸的情思发出期待两岸早日统一的美好梦想。不得不说,口碑绝佳的《云水谣》是一次主旋律电影与爱情片深度结合并大获成功的佳作,其为国产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创作提供了良好参考。2007年12月20日,电影《集结号》上映,以2.5亿票房居于当年票房排行榜第二位,揽获国产电影奖项众多,豆瓣评分高达8.1分,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成功。《深圳晚报》这样评价这部电影:“《集结号》的颠覆性不仅体现在它技术手段的提升和对战争的另类书写,它对国产电影最大的贡献在于,如何利用好商业元素,制作一部老百姓能看得懂且看了之后有收获的电影——这是以往中国大电影一直努力而没达到的。”一语道尽国产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应有方向。这两部电影之后,国产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创作逐步发展成熟并走向常态化,陆续涌现出《梅兰芳》(2008)、《风声》(2009)、《唐山大地震》(2010)、《湄公河行动》(2010)、《红海行动》(2018)等优秀电影,一步步印证了国产主旋律类型化创作的明智和成功。

(二)叙事策略转变

叙事堪称电影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可看性。前述已经提到,国产主旋律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高大全”叙事模式,令观众难以融入其中感受电影的魅力。进入新世纪后,主旋律电影创作者在叙事策略转变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其中最明显的改变便是以个人化视角叙事替换了宏观叙事,平民英雄的塑造成为电影叙事的中心。比如在电影《集结号》中,镜头下的士兵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勇敢也怯懦,呈现了一副战争中普通战士视角下战争的真实面目。电影的主线是九连连长谷子地在淮海战役中受命一项阻击战任务,并将吹响集结号作为撤退号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战场上,谷子地带领47名战士同敌人殊死搏斗,无奈敌众我寡,火力悬殊,战士们接连牺牲。之后谷子地发现友邻部队早已撤退,他怀疑是自己没有听到集结号声才导致战友纷纷送命,就带着炸药奔向敌军战壕。事后,谷子地通过调查发现,集结号根本从未吹响……相信在战争年代,牺牲小我换取集体获胜的做法屡见不鲜,但如果将这种价值观置于个体价值观至上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下,显然不合时宜。基于此,导演冯小刚摒弃了对牺牲自我成全集体的价值观的剖判,而是采用一种开放式的探讨模式,表明了其对个体价值观的看重。这使得电影从根本上扬弃了对直白的英雄主义的无条件崇拜,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新英雄主义叙事模式。此后的主旋律电影中,除却极少数以弘扬伟人英雄的作品,绝大多数主旋律电影都将叙事视角对准平民英雄,并以此营造与普通观众间的平等视角,从而使主旋律电影更能迎合观众的期待,收获良好口碑和不俗的票房。

(三)“高概念”化制作

“高概念”电影是一种源自好莱坞的典型商业电影模式,可观的市场回报率是该模式下的终极目标,其手段为在电影中设置特点鲜明、易懂、出挑、易辨别、易传播的某些“概念”来制造最大化的可营销性,包括制造奇观化的视觉影像,利用“IP”+运作模式、音乐等迎合观众的消费口味,进而吸引观众主动为电影买单。国产主旋律电影中,将“高概念”化充分利用并大获成功的电影非“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建军大业》(2017)莫属。

《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其“金牌导演+全明星阵容”、数字化制作手段等是对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制作模式的充分借鉴。电影共邀请到172位明星为其“保驾护航”,加上金牌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的出色导演功力,成功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最终以4.3亿票房夺得国产电影历史最高票房的宝座。《建国大业》的全明星阵容在中国电影制片史上绝无仅有,这为电影带来了极具吸引力的话题性,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也被随之带动。从电影内容上看,其故事主线——从抗日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对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创片历史而言属于纯粹的老生常谈,但明星的吸引效应有效软化了观众对此的抗拒心理,并形成了较好的审美接受心理。

2011年,《建国大业》姊妹篇《建党伟业》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上映,其采用了与《建国大业》相同的运作模式,邀请了108位明星出演,并且除了韩三平和黄建新担任总导演外,还邀请了李少红、陆川和沈东分别执导海外部分、五四时期部分和战争场面。该电影最终以4.12亿票房收官,是国产主旋律电影“高概念”化制作的第二次成功。

2017年,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片《建军大业》上映。该电影导演由著名 “类型片大师”刘伟强担纲,邀请明星50余人,虽然数量上不及前两部电影,但由于该电影的主题定位为革命青春,主要侧重于描绘英雄人物意气风发的成长过程,因此饰演的明星多为“小鲜肉”,因此掀起了不小的偶像效应,良好带动了低年龄层的观影热情,充分激发了他们对于我国革命历史乃至英雄人物的关注意识和膜拜之情,电影的教育意义因此得以彰显。

结 语

自从2006年《云水谣》真正开启转型并获得绝佳口碑之后,数量可观的主旋律电影已经数次用票房和奖项印证了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时至今日,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转型之路虽然历经坎坷,却已然发展成熟,真正走上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之路。改革之下,主旋律电影仍然担当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化和宣传作用,在充分吸收了商业电影的养分,转变创作思路之后,其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润物细无声的,而非强制性的,这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主旋律文化的内涵,更增添了传承性,令观众在审美接受上有了更好的适应性和接受度,这无论是从政治导向,还是市场效应上来看,无疑都是成功的。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