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性民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021-11-14 18:55刘英焕
戏剧之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音程藏族民歌

刘英焕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歌在青少年群体中间的传播频率愈来愈低,这种现象对于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来说十分不利。为此,在高校音乐教学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高校音乐教师应该重视音乐教学内容的开发和研究,将民歌有效地渗透进音乐的教学之中。我国地域辽阔,很多民族、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歌曲,诸如山西富有“民歌天堂”的美誉,而西藏几乎人人善歌善舞,所以将我国传统的民歌渗透进高校的音乐教学之中,对于提升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在高校音乐教学课堂中渗透民歌教学展开探究。

一、选择民歌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选择民歌音程,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高校的学生学习音乐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学唱的阶段,而应向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进阶,也就是要深入了解音乐的各种要素。音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什么是音程?顾名思义,其是指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高低关系。我们日常用语常说的“高八度”其实就是指音程,音程的单位就是“度”。而音程的色彩又比较丰富和饱满,我们所谓的沉闷、轻快、压抑、刺耳、和谐等等都是对音程的一种形容。我们知道,高校阶段的学生需要在音乐技能上形成获得感,听力是很重要的音乐能力,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而在训练学生听觉的视唱练耳课中,音程是听辨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民歌的渗透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民歌的音程去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研究理念之一,而我国民歌中其实运用了很多不协和的音程。所以对学生而言,教师合理选择传统民歌的音程,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的听力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从音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山西民歌《想亲亲想在心眼上》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山曲,这首歌曲中出现了七度、八度甚至是十一度的音程大跳,曲调高低曲折。将这首民歌引入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听觉中感受到音乐的活泼欢快,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民歌中晋西北地区的地域风情。

(二)选择民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对于音乐而言,节奏居于一个关键的位置,是音乐的核心和灵魂,音乐可以没有曲调,可以没有旋律,但是不能没有节奏,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失去了艺术生命。所以在传统民歌的渗透过程中合理借助民歌培养学生的节奏把握能力至关重要。西藏民歌种类比较多,节奏较为鲜明,将西藏民歌融入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节奏完成再认知和重塑节奏感。众所周知,视唱练耳是高校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以往的视唱练耳过程中,教师普遍会选择钢琴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钢琴是乐器之首,可以彰显和表达出各式各样的音乐,但是对于西藏的民歌节奏而言,用西藏本土的乐器进行表现更具艺术张力。比如,扎木念、牛角胡、热玛琴、骨笛、巴郎鼓等等,这些乐器的音色特殊,对节奏的彰显更加直接。为此,音乐教师在借助传统民族音乐去帮助学生学习节奏上的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乐器多方位地展示,进而指引学生准确把握西藏民歌中或悠远绵长或轻松活泼的节奏。

(三)选择民歌调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高校音乐的乐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是调式教学,对调式的教学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让学生对音乐知识形成更系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因此,教师在展开音乐教学时可以选择具有特色的民歌调式进行有深度的沉浸式教学。众所周知,豫南作为“歌舞之乡”,盛产的民歌大部分属于单一性的五声调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五声徽调式、商调式歌曲,而羽、宫调式较少,角调式也很难见。另外,豫南民歌调式的独特之处更表现在调式骨干音的运用方面。所以教师在进行调式乐理教学时可以借助豫南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十绣》是一首两乐句的徽调式民歌,曲中强调的商音对主音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徽、商的明朗特征表现了这首叙事民歌的基本情绪。同样地,强调徽音的商调式也很常见,比如《送郎参军》等。另外,像商城民歌《十恨》是受到徽调式民歌的影响的商调式民歌,民歌中由于音调的下行和商调式的“小调式”色彩,带有忧伤的情调,与歌词内涵相辅相成。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民歌进行乐理知识的渗透可以促进教学视角的多元化,别有一番风味。

二、重视学科融合,基于民歌开设校本课程

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展开教学时并不能只单纯地进行音乐理论及技能的传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重视学科融合。首先,我们都知道,音乐与舞蹈学科之间的融合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民歌的渗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土的舞蹈因素,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充实教学内容。“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独有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每逢节假日,不管在什么地方,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拉起手、踢起脚,翩翩起舞。藏族舞蹈形式多样,表现丰富,格调别致,所以一旦选择藏族民歌作为传授乐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载体时,教师就应该注重藏族歌舞间的融合。比如,《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经典的藏族民歌节奏简单、旋律轻快活泼、朗朗上口。每当这首歌响起来的时候,就仿佛让人看到了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境。而这样的民歌旋律一般来说特别适合藏族舞蹈中的踢踏舞。为此,在进行《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时,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踢踏舞。其实,与藏族民歌相同,藏族的舞蹈也是享誉全球的。藏族踢踏舞又称为堆谐,甚至比我们熟悉的爱尔兰踢踏舞的历史还要悠久。所以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我的家在日喀则》涉及的乐理知识,还应该渗透踢踏舞的发展历程和舞蹈特点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藏族同胞“歌必舞”“舞必歌”的特点,进一步拓展民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针对校本课程进行“提计划,创课程”,将歌舞结合的民歌、民舞教学创设成校本课程,以社团、兴趣组的形式展现给更多的大学生,以此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提升民族文化的渗透质量。另外,像陕北民歌的内容涉及了大量的民间风俗、婚丧嫁娶、民间娱乐、民间信仰等,其与社会学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民歌的音乐教学时可以有效整合音乐与社会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激发他们传承民歌的积极性。总之,任何学科都不是单一而孤立存在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学科,进而全方位地带领学生走进民歌的世界。

三、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歌创作潜力

民歌的渗透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环节,教师要创造多元的教学方式,让民歌以多种形式走进课堂之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歌教学划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即“走进民歌”(民歌的赏析)、“体验民歌”(学唱民歌)以及“感悟民歌”(民歌创作)。如此一来,民歌的教学便从系统地讲解认知升华到亲身地体验学唱进而再到融入情感的升华创作,多角度为学生营造了民族音乐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将山西民歌《走西口》融入课堂教学时,为了进一步引领学生赏析领悟歌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走西口”的艰难历史,或者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走西口的真实情境,即民国时期迫于灾害、民不聊生的山西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走西口求活路的真实故事,借此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而写就的奋斗历程,如此就夯实了学唱的情感基础。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即学唱民歌时,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一起朗读歌词;接着便屏蔽背景音乐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教师示范演唱,轻声跟唱;最后,学生试唱,教师去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在这样一个个的环节之中,学生可以逐步把握民歌的节奏、音程、调式等等,最终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民歌的演唱技巧。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民歌的创作环节。“走西口”虽然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真正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现代的眼光看待那个时代的背景,让学生将自己真实情感融入创作中,借助走西口的节奏、调式等创作一个具有现代特色的山西民歌,让民族音乐获得更多的关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得培养创作能力的契机。所以在高效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机分化课堂教学的内容,给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置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传承需要言传身教,与时俱进,需要鲜活的思想和不断地创新。民歌作为地方音乐内容,融入高校音乐课程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开展民歌的教学对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文化至关重要。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歌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地域性民歌引入高校音乐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其人文情怀。为此,作为高校的音乐教师,应该立足于民族引导学生去体会艺术的民族之美,使之感受民歌里沉淀的厚重文化,进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乐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民族情感,体会到传统音乐之美,进而激发起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音程藏族民歌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藤县水上民歌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